- 年份
- 2024(8131)
- 2023(11424)
- 2022(9660)
- 2021(9118)
- 2020(7612)
- 2019(17095)
- 2018(16925)
- 2017(31500)
- 2016(16725)
- 2015(18839)
- 2014(18419)
- 2013(18112)
- 2012(16406)
- 2011(14967)
- 2010(14760)
- 2009(14318)
- 2008(14225)
- 2007(12561)
- 2006(11156)
- 2005(10525)
- 学科
- 济(66843)
- 经济(66745)
- 管理(50339)
- 业(43815)
- 企(36916)
- 企业(36916)
- 方法(27849)
- 数学(24584)
- 数学方法(24387)
- 制(24340)
- 中国(22186)
- 银(21768)
- 银行(21623)
- 行(20282)
- 财(19378)
- 农(16588)
- 贸(16276)
- 贸易(16257)
- 易(15999)
- 融(15149)
- 金融(15146)
- 业经(14788)
- 体(13409)
- 度(13223)
- 制度(13212)
- 体制(11528)
- 务(11356)
- 财务(11329)
- 财务管理(11302)
- 环境(10940)
- 机构
- 大学(234001)
- 学院(231566)
- 济(106307)
- 经济(104407)
- 管理(86309)
- 研究(83197)
- 理学(72864)
- 中国(72555)
- 理学院(72077)
- 管理学(71046)
- 管理学院(70590)
- 财(52258)
- 京(50027)
- 科学(45056)
- 所(40736)
- 财经(40634)
- 中心(38181)
- 经(37102)
- 研究所(36475)
- 经济学(35128)
- 江(34350)
- 农(33892)
- 北京(32208)
- 经济学院(31534)
- 财经大学(30476)
- 院(30196)
- 业大(28518)
- 范(28089)
- 师范(27816)
- 州(27292)
- 基金
- 项目(149594)
- 科学(119487)
- 研究(112724)
- 基金(111968)
- 家(96984)
- 国家(96271)
- 科学基金(82656)
- 社会(75020)
- 社会科(71402)
- 社会科学(71393)
- 基金项目(57314)
- 省(54358)
- 教育(51792)
- 自然(50391)
- 自然科(49253)
- 自然科学(49241)
- 自然科学基金(48394)
- 划(46936)
- 资助(46455)
- 编号(44122)
- 成果(36965)
- 部(35319)
- 重点(34268)
- 制(33525)
- 国家社会(32834)
- 发(32037)
- 创(31381)
- 教育部(31170)
- 课题(31018)
- 中国(30695)
- 期刊
- 济(117289)
- 经济(117289)
- 研究(77690)
- 中国(50919)
- 财(41334)
- 融(36892)
- 金融(36892)
- 管理(34536)
- 学报(31726)
- 农(31580)
- 科学(31577)
- 大学(25142)
- 学学(23654)
- 教育(23629)
- 财经(21460)
- 经济研究(20520)
- 农业(20217)
- 经(18476)
- 技术(18344)
- 业经(16929)
- 贸(16009)
- 国际(15437)
- 问题(15384)
- 世界(13187)
- 业(11419)
- 理论(11006)
- 技术经济(10641)
- 统计(10436)
- 现代(10269)
- 会计(10045)
共检索到3695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曾令美
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后中国银行业控制力究竟是不是被削弱了?本文通过选取19个银行业控制力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予以定量评估。结果显示:近几年来中国银行业控制力逐步增强,其中,本国银行业竞争实力提升和对外资银行监管力度加强是主要贡献因素,而外资银行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其控制力总体趋于下降。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学彬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兆星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中国政府通过逐步深化银行业对外开放,稳步推进银行业改革,使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不断提升。尤其是2003年银监会成立七年多来,高度重视银行业对外开放,始终坚持改革与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付胜华
研究银行业对外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对当前中国银行业开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接着,从有效维护金融安全、促进民族金融业的发展等战略高度深入探讨了关于银行业是否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全面开放的内涵、开放后的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监管机构的审慎监管、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等重大问题。文章认为,在对外开放进程中,一是要加强对外资银行母国和母行的风险研究;二是要严格外国银行的监管,平衡外国银行分行与外资法人机构的发展;三是要提高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四是合理引导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
关键词:
中国银行业 对外开放 金融安全 监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郭武平 刘煜坤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胡梅
银行业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对外开放既是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中国银行业改革和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为全面履行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依法对外开放和监管,促进中国银行业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在5年过渡期结束之际,中国政府在广泛调研、征求并吸收各方合理意见的基础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并将其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Alicia Garcia-Herrero Daniel Santabarbara
实证数据表明,由于外国投资者的进入,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和系统效率都得到了改善。在各种外资参与方式中,包括拥有中资银行的小额股权(这与新兴市场的典型做法并不相同),战略投资者的效果看起来最为卓著。纯粹的财务投资人对银行业绩的影响微乎其微。同时研究还发现,私人投资者比公共投资者更有影响力,无论公共投资者是国际组织还是主权财富基金。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孔艳杰
截至2007年末,外资银行不仅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分行,还注册成立了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同时还有33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参股了25家中资商业银行。面对扑面而来的外资银行,中国的一些金融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提出了"贱卖论"、"威胁论"和"单边开放"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的判断和评价凸显其重要性。本文对2003~2007年这一时期的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度进行测算,结论是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属于中等水平;本文还从实际对外开放趋势的角度进行分析,结论是中国银行业的实际对外开放度远比定量测度的要高。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及一些国家银行业表现出脆弱性的状况下,中国银行业应汲取其他国家银...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宗良 李艳成
在今年4月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决定在扩大开放方面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公布了11项将在今年落地的金融开放措施,其中有4项涉及银行业开放。启动新一轮银行业对外开放正当其时扩大对外开放是提升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银行业竞争和结构优化的必要和迫切之举。引入外国资本、扩大外资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孔艳杰
截至2007年末,外资银行不仅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分行,还注册成立了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同时还有33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参股了25家中资商业银行。面对扑面而来的外资银行,中国的一些金融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提出了"贱卖论"、"威胁论"、"单边开放"的质疑。历史经验表明,外资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威胁是有可能性的,如20世纪70年代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南美国家金融业的开放,引入了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入股甚至控股本国银行,最终以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以及影响深远的债务危机收场。但外资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威胁没有必然性,如英国银行业开放度在50%左右,其稳定性非常好。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及一些国家银行业表现出脆弱...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晓朴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历芳 刘纪鹏
2017年以来,中央释放出继续扩大金融开放的政策信号,其中银行业已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但是,在重视改革开放"红利"的同时,有必要对开放条件下的潜在风险做出预警和防范。回顾国内外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经验与教训,本文认为对外开放尚不构成威胁金融安全的实质性风险,但为了与开放政策相适应,应构建安全审查机制等"第二道防线";审视内部,银行业表外风险叠加或可引发明斯基时刻,为此,应切实严格管控影子银行,要求银行业提高自身竞争力与稳健运营水平,防止爆发系统性风险。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黄淑玲
一、国际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的评价我们认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持正面的看法,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GDP增长速度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和监管环境的改善;●银行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改革的持续进行;●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非利息收入的快速增长;●通过加息提高净利息收益。近期,我们对国际投资者们作了一系列推介活动,其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对中国银行的结构性盈利能力的五年展望是什么,以及未来可能的赢家和输家是谁?”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慕刘伟 张晓怡
作为二十世纪后期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资产证券化能够在实现低成本融资的同时,为银行带来增强流动性、提高资本充足率、分散风险及开拓新的收入途径等好处。鉴于中国银行业普遍面临资本约束的沉重压力,本文研究了资产证券化对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机理及影响程度,发现银行应优先选择风险权重大的优良贷款,避免选择风险权重小的不良贷款。但总体而言,与发行股票和长期次级债券相比,资产证券化对提高资本充足状况的作用有限。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资本充足率 证券化资产 银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