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65)
2023(19340)
2022(16562)
2021(15409)
2020(13019)
2019(30391)
2018(29994)
2017(57148)
2016(30879)
2015(35194)
2014(35052)
2013(34943)
2012(32285)
2011(29263)
2010(29113)
2009(27033)
2008(26758)
2007(23486)
2006(20031)
2005(17922)
作者
(90356)
(75738)
(75027)
(71605)
(47943)
(36317)
(34259)
(29607)
(28601)
(26811)
(25553)
(25428)
(23832)
(23832)
(23422)
(23265)
(22761)
(22388)
(21690)
(21577)
(18680)
(18511)
(18399)
(17093)
(16860)
(16758)
(16686)
(16546)
(15268)
(14889)
学科
(132989)
经济(132844)
管理(88036)
(84793)
(69656)
企业(69656)
方法(62819)
数学(54730)
数学方法(54075)
中国(34975)
(34868)
(32472)
业经(28754)
(28072)
(25721)
贸易(25710)
地方(25577)
(24961)
农业(23186)
(22854)
理论(21231)
(20328)
财务(20248)
财务管理(20201)
(20083)
技术(19762)
环境(19495)
(19148)
企业财务(19141)
银行(19094)
机构
大学(453008)
学院(449406)
(186775)
经济(183021)
管理(176747)
理学(153865)
理学院(152164)
研究(151862)
管理学(149444)
管理学院(148645)
中国(112827)
(96003)
科学(93889)
(83403)
(76249)
(73210)
研究所(69762)
中心(68734)
财经(67931)
业大(67226)
(63661)
(61869)
北京(60749)
(58663)
师范(58102)
农业(57756)
经济学(57742)
(55057)
经济学院(52282)
(51491)
基金
项目(308045)
科学(242303)
基金(224871)
研究(222816)
(196459)
国家(194899)
科学基金(167222)
社会(141350)
社会科(134094)
社会科学(134061)
(118622)
基金项目(118546)
自然(108997)
自然科(106474)
自然科学(106445)
自然科学基金(104535)
教育(102379)
(100275)
资助(93798)
编号(89755)
成果(72485)
重点(69028)
(68626)
(65648)
(63571)
课题(61685)
创新(59384)
科研(59099)
教育部(58857)
国家社会(58799)
期刊
(196841)
经济(196841)
研究(129587)
中国(80368)
学报(72465)
科学(66003)
(65754)
(63012)
管理(62654)
大学(54803)
学学(51510)
教育(46379)
农业(45731)
技术(38818)
(35757)
金融(35757)
财经(33001)
经济研究(32816)
业经(31491)
(28354)
问题(25948)
(24260)
图书(22620)
技术经济(22269)
统计(22158)
(22112)
理论(21083)
(21029)
科技(20745)
商业(19990)
共检索到6460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袁冬梅  魏后凯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分析了出口、外资流入等对外开放因素通过扩大国内外市场规模、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外溢推动产业区域集聚的机理以及对不同地区产出的影响。使用1995-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出口与外资流入是促进我国产业区域集聚的重要因素,其中外资流入对产业集聚及地区总产出增长的正向作用十分显著,而出口对各地区产出份额的提高却表现出负向影响。各省市的海外市场接近度指标在促进产业区域集聚和地区产出增长中也起了积极作用,但内部市场潜力指标没有通过"国内市场效应"对产业集聚产生有利影响。因此,各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应适时加大外资引进力度,鼓励国内外资本进入...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萃  赵伟  
本文在总揽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对外开放与制造业区域集聚的命题进行了系统梳理,鉴别出了对外开放促进制造业区域集聚的三个机制,分别为制度转型机制、技术溢出机制和基础设施机制,由此构建了一个机理系统。利用中国现实数据对上述机制进行的经验检验表明,对外开放主要通过制度转型机制和基础设施机制来对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发生作用,技术溢出机制尚未显现。在此基础上的实验模拟显示,不同作用机制下,对外开放对不同地区制造业集聚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而且这种差异随着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呈现出发散态势。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肖鹏   刘亚卫   代龙涛  
基于2011—2020年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差异化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对地区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对以专利授权总量来衡量的地区创新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分析发现,以教育、医疗、交通基础设施为主的城市公共服务主要通过吸引人才与产业集聚促进地区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正向影响在一、二线城市以及财政自给率较高的城市中更为显著,且促进作用与地区内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呈正相关关系,尤其第三产业的比重对地区创新的影响更大。上述研究结论为城市通过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以吸引人才与产业集聚,从而促进地区创新提供了现实依据与政策参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梅青  武勇杰  
基于就业供需和地区基本特征,结合外部性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了包含本地效应、邻近效应、滞后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地区就业集聚经济效应的综合分析框架及计量模型,采用面板IV-GMM探讨了2004-2014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多维集聚效应对地区就业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本地效应和邻近效应共同决定了本地外部性规模;多样化产业结构效应和恶化的就业基础环境抑制了地区就业增长,而高质化人力资本和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则促进了地区就业增长;显著的滞后效应表明空间目标和区域协调促进了就业增长政策的效用最大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梅青  武勇杰  
基于就业供需和地区基本特征,结合外部性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了包含本地效应、邻近效应、滞后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地区就业集聚经济效应的综合分析框架及计量模型,采用面板IV-GMM探讨了2004-2014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多维集聚效应对地区就业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本地效应和邻近效应共同决定了本地外部性规模;多样化产业结构效应和恶化的就业基础环境抑制了地区就业增长,而高质化人力资本和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则促进了地区就业增长;显著的滞后效应表明空间目标和区域协调促进了就业增长政策的效用最大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梅青  武勇杰  
基于就业供需和地区基本特征,结合外部性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了包含本地效应、邻近效应、滞后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地区就业集聚经济效应的综合分析框架及计量模型,采用面板IV-GMM探讨了2004-2014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多维集聚效应对地区就业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本地效应和邻近效应共同决定了本地外部性规模;多样化产业结构效应和恶化的就业基础环境抑制了地区就业增长,而高质化人力资本和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则促进了地区就业增长;显著的滞后效应表明空间目标和区域协调促进了就业增长政策的效用最大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锋  谭清美  周德群  李晓晖  
中国能源消费量除与GDP有关外,还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有关,本文首先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变量选择,通过计算各变量与中国能源消费量的灰色综合关联度,选择政府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表征技术进步,第三产业比重表征产业结构,外贸依存度表征对外开放程度。然后运用协整分析方法,本文对中国能源消费量、GDP、技术进步等五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和第三产业比对中国能源消费量起到负向作用,外贸依存度对中国能源消费量起到正向作用,能源消费量的技术进步弹性为-0.007 2,产业结构弹性为-7.724 5,对外开放程度弹性为0.579 1,误差修正模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邱立成  曹知修  王自锋  
在欧盟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制定各项环境政策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始终是各成员国高度重视的核心内容。笔者详细阐释了重点国家的环境政策,对欧盟各成员国的环境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并使用面板数据模型证明欧盟各成员国的环境政策对新能源产业集聚效应影响显著。此外,研究还发现,二氧化碳排放、教育投入、人均GDP增长也对新能源产业集聚效应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袁岳驷  杜建军  金昊  
本文将2016年全国37个城市25534个小区的数据与城市层面数据进行匹配,运用工具变量法等对产业集聚推动城市房屋价格上涨问题进行研究,并探讨了产业集聚推动城市房屋价格上涨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每上升1%,将会推动房屋价格上涨0.1369%,相对于第二产业集聚,第三产业集聚更能推动房屋价格的上升;(2)产业集聚最能推动别墅价格的上升,商业及商住房次之,推动普通住宅价格上升的能力最弱;(3)产业集聚一方面通过加速城市化进程的直接效应和预期效应推高了房屋价格,另一方面,产业集聚还通过带动城市土地价格上涨的间接效应,推动房屋价格的快速上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孙瑾  刘文革  周钰迪  
针对中国绿色经济持续增长问题,本文结果表明,全国整体而言第三产业发展对绿色增长有促进作用,对外开放对绿色增长有负面作用,但是区域差异较大:第三产业发展对东部地区绿色增长正效应最显著,开放对东部和中部地区有负向影响,其中对中部地区的负效应系数最大,中部地区"污染避难所"的环境成本转移效应明显,要避免污染产业的进一步转移,中西部地区可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工业型绿色经济。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伍先福  
在借助一般门槛模型估计门槛值的基础上,利用门槛值生成虚拟变量来构建分段函数以求解模型参数,并进一步利用中国24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当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度分别跨越门槛值1.0299、2.1741、2.0651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纯效率改善和生产规模变化的影响均由负转正,而跨过门槛值2.1741后对纯技术进步的正向影响却由正转负;当以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度为门槛变量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的门槛效应不显著或不存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谢荣辉  原毅军  
本文以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为切入点,利用2003-2012年中国27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区分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线性计量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进一步从产业集聚动态演化的视角考察了集聚发展阶段变迁对污染减排的差异化影响。线性模型的结果表明,基于环境保护的角度,多样化集聚的发展模式优于专业化集聚。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专业化集聚对环境污染产生了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两者之间呈现一种"U"型关系;多样化集聚的面板门限模型具有3个门限值,表明技术创新、专业的环保产业、闭合的物质循环系统,以及"拥塞效应"、路径依赖和结构僵化等因素的交替作用,使多样化集聚与污染减排的关系更为复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孙畅  曾庆均  
测算我国30个省区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分析省际差异与动态趋势。以产业结构优化(IND)为因变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LQ)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将外商直接投资(FDI)、经济增长水平(RGDP)、技术进步(TEC)、城市化水平(URBAN)作为控制变量,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2005—2013年间,我国各省区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呈集聚发展态势,但省际间不均衡特征明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水平、经济增长亦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正效应,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周凯  刘帅  
本文通过收集2000—2010年中国31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动态面板数据,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衡量经济增长,运用两步系统GMM估计方法,验证了金融资源集聚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表现出明显的惯性,也即动态滞后性特征;银行业集聚及其一阶滞后项、实用外资集聚对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非常显著的溢出效应,具体表现为两者对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证券业集聚和保险业集聚对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为负。除此之外,本文的实证结果还发现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宇梅  高纯一  雷光春  
测算了我国森林资源丰富的15个省2004—2013年间的林业产业集聚水平,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测度同一时期各省林业产业生态效率,并通过计量模型检验了产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林业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省份的产业集聚水平及生态效率在研究期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显示,产业集聚带来的外部性会促进林业产业生态效率提高。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的林业产业需要进一步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加大对林业产业基础设施投入、鼓励涉林企业进行生产和环保技术革新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