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26)
2023(4509)
2022(3862)
2021(3564)
2020(2912)
2019(6733)
2018(6605)
2017(12512)
2016(7002)
2015(7692)
2014(7524)
2013(7414)
2012(6953)
2011(6200)
2010(6300)
2009(5743)
2008(5438)
2007(4685)
2006(4360)
2005(3911)
作者
(18415)
(15464)
(15133)
(14657)
(9918)
(7559)
(6978)
(5979)
(5874)
(5464)
(5434)
(5181)
(5007)
(4916)
(4654)
(4634)
(4605)
(4530)
(4470)
(4351)
(3813)
(3690)
(3672)
(3617)
(3483)
(3464)
(3393)
(3362)
(3114)
(3058)
学科
(27788)
经济(27748)
管理(16469)
(12654)
地方(11936)
中国(11316)
(8675)
企业(8675)
(8364)
方法(7600)
城市(6908)
数学(6621)
数学方法(6505)
农业(5821)
业经(5718)
环境(5497)
(5404)
(5235)
地方经济(5019)
城市经济(4992)
(4857)
理论(4315)
(4287)
(3689)
银行(3689)
(3681)
教育(3563)
(3519)
资源(3372)
(3354)
机构
大学(89808)
学院(89268)
(32458)
管理(32353)
研究(31802)
经济(31265)
理学(27056)
理学院(26537)
管理学(26034)
管理学院(25835)
中国(24250)
(20757)
科学(20252)
中心(16093)
(16039)
(15987)
师范(15962)
(15622)
(14783)
研究所(13236)
师范大学(13212)
(13014)
(12873)
北京(12857)
(12271)
业大(12068)
财经(11918)
(10770)
(10570)
农业(9878)
基金
项目(61124)
科学(48892)
研究(45730)
基金(43884)
(37653)
国家(37303)
科学基金(32900)
社会(29410)
社会科(27779)
社会科学(27774)
基金项目(24667)
(24373)
自然(21227)
自然科(20714)
自然科学(20711)
(20699)
教育(20486)
自然科学基金(20285)
编号(18897)
资助(16226)
成果(15242)
(13822)
课题(13622)
重点(13504)
(12509)
(12143)
国家社会(11934)
规划(11506)
创新(11411)
(11339)
期刊
(41163)
经济(41163)
研究(30484)
中国(20005)
教育(12223)
科学(12111)
(11982)
(11440)
学报(10995)
管理(10470)
(8527)
金融(8527)
大学(8465)
城市(8423)
(7987)
问题(7530)
学学(7423)
技术(7370)
农业(7291)
图书(7178)
资源(6939)
业经(6552)
书馆(5535)
图书馆(5535)
财经(5124)
经济研究(5061)
现代(5044)
地理(5003)
发展(4565)
(4565)
共检索到1424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吴细玲  
城市空间认同问题是伴随城市空间生产引发的,是当前城市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台海关系空间、经济特区空间、海岛文化空间是厦门的城市空间差异性特征,它们分别形成政治上爱国、经济上竞争有序、文化上包容开放的认同内核。都市化是解决城市诸多难题,特别是空间认同问题的重要途径。从城市化走向都市化,从历史和西方国家的经验看,实质就是要处理好资本与权力的关系,让市民拥有城市权,构建空间正义,传承城市精神。以此为参照,城市空间生产的主体,要立足各城市的空间差异性特征,推进人们对特定城市空间形成广泛的认同。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明峰  云国梁  何原荣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发展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地城市实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目前影响城市碳排放的相关因素很多,本文采用5幅不同时期的厦门市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ichaRdson和cole空间紧凑度模型计算厦门岛空间紧凑度,并结合城市产业能源利用数据和经济社会统计年鉴数据,利用碳排放模型测算厦门岛不同历史时期碳排放强度。通过利用aRcGi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寻找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得出结论:1992年到2014年近22年来厦门岛空间紧凑度不断增大,RichaRdson紧凑度指数高达0.8;22年间厦门市单位GdP耗能呈现下降趋势,与空间紧凑度呈现负相关;碳排放总量与城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明峰  云国梁  何原荣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发展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地城市实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目前影响城市碳排放的相关因素很多,本文采用5幅不同时期的厦门市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ichardson和Cole空间紧凑度模型计算厦门岛空间紧凑度,并结合城市产业能源利用数据和经济社会统计年鉴数据,利用碳排放模型测算厦门岛不同历史时期碳排放强度。通过利用ARCGI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寻找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得出结论:1992年到2014年近22年来厦门岛空间紧凑度不断增大,Richardson紧凑度指数高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士谋  连光华  刘塔  
引言厦门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国际贸易口岸。1980年10月,国务院在厦门设立我国的经济特区,重点建设湖里工业区。1984年3月,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逐步实行自由港政策。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将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力量,对福建省加强与台湾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重大作用,未来台湾的回归统一大业,厦门将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涵秋  陈本清  
研究了厦门市1989年到2000年的城市热岛与城市空间扩展的关系。Landsat卫星影像被用来研究城市的空间扩展和反演地面的热辐射。利用创建数字亮温模型(DBM)及其三维城市热岛分布图、对不同时相的影像进行正规化处理和引入城市热岛比例指数穴URI雪等技术方法,揭示了厦门市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及其变迁。研究表明厦门市城市热岛的分布和城市建成区的分布基本吻合,二者有着密切的空间联系。进一步分析发现,虽然厦门市城市热岛分布范围在这11年间随着城市的扩展有了扩大,但城市热岛比例指数却表明厦门市的热岛现象有一定的缓解。特别是在厦门市重点改造的老城区,其热岛现象得以明显的减轻。根据植物、湿度和温度之间的三角...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健  崔胜辉  刘勇  宋晓东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提高对于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共交通满意度是乘客对于公共交通服务的一项直接反馈信息,反映了城市公共交通状况。在对厦门岛居民公共交通满意度大量数据调查的基础上,本文从住区尺度对居民的公共交通满意度进行了空间分析,然后结合受访居民聚类分析的结果,对厦门岛公共交通现状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厦门岛整体公共交通满意度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满意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公共交通中快速公交满意度高于普通公交;公共交通仍然在居民常用出行方式里面占有重要地位。最后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的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姚佳纯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扩大、地面资源紧张,很多城市开始探索将部分地上空间功能地下化。目前,我国地下空间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成熟,地下空间的开发还处于初期阶段。有限的建设实践中,人们发现,地下空间的开发与海绵城市的政策息息相关。在海绵城市新理念的指导下,制定限制指标、合理有效开发地下空间,才能避免开发地下资源的不利后果,达到海绵城市的目标,改善城市环境问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于海霞  徐礼强  陈晓宏  张强  
海湾型城市定位及其滨水空间的生态建设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海湾资源的稀缺性,论文以厦门市马銮湾为例,在基于区位优势的城市发展定位的基础上,确定其战略目标、总体发展方向和城市功能定位,进而构建了马銮湾生态保育区、生态重建区和生态过渡区基本生态框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重建区提出了滨水生态空间构建的初步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姚佳纯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扩大、地面资源紧张,很多城市开始探索将部分地上空间功能地下化。目前,我国地下空间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成熟,地下空间的开发还处于初期阶段。有限的建设实践中,人们发现,地下空间的开发与海绵城市的政策息息相关。在海绵城市新理念的指导下,制定限制指标、合理有效开发地下空间,才能避免开发地下资源的不利后果,达到海绵城市的目标,改善城市环境问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曹伟  吴佳南  
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优化规划设计对于厦门城市全面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具有先导作用,而高效、舒适、便捷的公交停靠站规划设计在引导人们利用公共交通作为平时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尤为重要。在对厦门市集美区公共交通设施中的停靠设施现状分析基础上,紧紧围绕低碳可持续的交通战略理念,从立法、规划、设计等方面入手,引入先进的停靠设施规划设计理念,为推动整个厦门市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做出贡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常玮  郑开雄  运迎霞  
气候变化与城镇化深刻影响着我国滨海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气候适应"已成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共识。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构建城市空间结构气候适应优化理论框架;分析"空间结构"与"气候变化"复杂适应性特征,探讨城市空间与气候系统适应性主体的交互性、复杂性以及适应性过程机制,构建城市空间结构气候适应模型,并以厦门市为具体案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滨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适应气候变化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晓刚  
伴随着国内各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人口、城市就业变化下带来的出行模式以及出行需求也在发生着改变。作为城市商业地产开发建设的新模式,"城市综合体"正在国内各经济发达地区建设使用。然而现实是城市综合体往往由商业策划机构进行单体设计,很少从规划角度进行总体分析研究。本文以厦门市为例,从分析城市综合体现状入手,借鉴国内其他城市提出的商业功能区设置标准,确定城市综合体设置标准;最终结合厦门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出厦门市城市综合体布局规划以及实施思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开雄  运迎霞  常玮  
城市气候承载力作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测度,反映城市系统与气候系统之间互馈关系,其空间状态关乎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基于DPSIR和状态空间法,构建城市气候承载空间概念模型、气候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测模型,提出气候承载—空间适应方法体系;结合GIS,以厦门为具体案例城市,定性、定量、定位进行城市气候承载空间模拟分析,创建城市气候承载地图(UCC Map),判定气候承载—空间适应热点区域,进而提出城市气候承载—空间适应优化建议。以补充"气候变化"与"城市空间"相互调节适应的空白,为我国城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江  崔胜辉  唐立娜  邱全毅  黄云凤  
半城市化地区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其人居环境出现了剧烈的变迁,形成了独特的住区形态。本文以厦门市集美区为研究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综合考虑不同住区在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方面的特征,对研究区内的住区进行了分类判别和比较。然后结合SPOT-5全色波段影像,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选取不同的景观指数,在城区和样区两个尺度分析了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城区尺度上,农村居民点在所有形态的住区中所占比重达到43%,并在城区内呈分散分布;城市建成区中城中村所占的比例大于城市型住区,前者呈分散分布,后者更趋于集中分布。在样区尺度上,受城市化影响程度不同,不同形态的住区周边的景观格局呈现出城市化梯度特征,而且城市化程度越高的样区,其景观破碎化程度越高。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叶红玲  黄薇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面貌日益更新,城市综合实力成就斐然。城市的发展及其带动效应,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摊大饼式的扩张、空间资源的浪费、碎片化管理导致的公共服务效能低下等……进入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创新城市治理能力、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已经成为各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