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44)
2023(3965)
2022(3463)
2021(3174)
2020(2601)
2019(5819)
2018(5724)
2017(10326)
2016(6084)
2015(6725)
2014(7037)
2013(6989)
2012(6502)
2011(6054)
2010(6622)
2009(6508)
2008(6539)
2007(6185)
2006(5968)
2005(5605)
作者
(18735)
(15641)
(15352)
(14886)
(10156)
(7591)
(7000)
(6004)
(5803)
(5773)
(5646)
(5320)
(5318)
(5015)
(4971)
(4921)
(4694)
(4548)
(4524)
(4491)
(4055)
(3771)
(3745)
(3726)
(3586)
(3568)
(3557)
(3537)
(3261)
(3112)
学科
(26861)
经济(26824)
管理(16177)
(12152)
中国(11004)
(9753)
企业(9753)
地方(8465)
方法(8134)
理论(7583)
(6435)
(6432)
城市(6138)
业经(6090)
(5948)
数学(5137)
数学方法(5008)
(4877)
教育(4761)
农业(4627)
环境(4522)
城市经济(4396)
(4305)
(4148)
银行(4146)
(4004)
(3829)
经济理论(3737)
(3725)
教学(3619)
机构
大学(97023)
学院(96415)
研究(32532)
(32014)
管理(31841)
经济(30807)
理学(25442)
理学院(24995)
中国(24706)
管理学(24393)
管理学院(24175)
(21989)
科学(20481)
(18950)
师范(18800)
(18242)
(17602)
(15884)
师范大学(15292)
中心(15171)
(14695)
北京(14343)
研究所(13926)
财经(13827)
(12201)
(12025)
(11650)
(11435)
(11279)
(10718)
基金
项目(54413)
科学(42528)
研究(40558)
基金(38369)
(32683)
国家(32354)
科学基金(27963)
社会(25877)
社会科(24462)
社会科学(24454)
(21492)
基金项目(20772)
教育(19307)
(18075)
自然(17486)
自然科(17043)
自然科学(17039)
自然科学基金(16704)
资助(16118)
编号(16002)
成果(14271)
课题(12608)
(12283)
重点(12053)
(11182)
(10447)
国家社会(10345)
大学(10294)
规划(10238)
发展(9865)
期刊
(46290)
经济(46290)
研究(34282)
中国(19641)
教育(14894)
(14387)
学报(13778)
科学(13216)
管理(12381)
大学(10734)
(10655)
学学(9550)
(9024)
金融(9024)
技术(8474)
问题(8315)
财经(7936)
(7378)
图书(7355)
业经(7059)
(6964)
城市(6953)
(6949)
农业(6702)
(6640)
旅游(6640)
(6640)
书馆(6037)
图书馆(6037)
学刊(5344)
共检索到1591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邓爱民  
本文在提出城市旅游形象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旅游形象的影响因素、建设内容和城市形象的个性化问题。以武汉市为例分析了武汉市旅游形象现状,初步设计和策划了武汉市旅游形象,希望对推动武汉城市旅游与城市形象一体化有一定指导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任唤麟  龚胜生  刘冬梅  
依据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座谈等方式所得资料,本文对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结构、现有旅游形象与旅游形象竞争进行了分析,认为武汉城市圈旅游形象应定位于:荆楚文化与三国文化之域,中国近代历史大舞台,人文山水荟萃地,会议、商务与教育中心,休闲度假与购物的天堂。本文认为武汉城市圈塑造良好旅游形象还应通过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完善识别符号、改善接待条件、规范服务行为等形象建设策略改善旅游形象,并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公关与节事活动因"客源地"制宜地开展旅游形象宣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万纤  刘嗣明  吴清  
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处于不断演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空间作用形式。运用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以及空间自相关方法,以2001年、2006年、2010年为研究时间截面,结合GeoDA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差异显著,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武汉、咸宁、黄冈等地,空间集中化水平呈减弱趋势;(2)旅游景区空间自相关总体上呈增强的趋势,二元化空间分布格局不断强化;(3)旅游景区发展热点区表现出一定的时空继承性,地理近邻效应明显。旅游景区热点区主要为孝感、鄂州、武汉等地区,具有向东推移的趋势,天门、仙桃、潜江一直是旅...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欢  喻学才  
旅游意象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对旅游意象与旅游形象的概念理解仍含混不清,有碍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在对旅游意象与旅游形象的概念开展了追根溯源式的探究的基础上,从心理过程、审美层次以及影响旅游者行为方式3个方面分析了二者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城市旅游意象的认知遵循从"意"到"象"的解构和从"象"到"意"的重构的规律。其中,"意"指城市文化,"象"则是体现城市文化的各种符号,即意象点。选取文化主线,筛选意象点,科学引导旅游者在意象点之间流动,利用解说系统帮助旅游者理解意象点,通过感官刺激帮助旅游者想象,最终完成城市旅游意象的创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欢  喻学才  
旅游意象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对旅游意象与旅游形象的概念理解仍含混不清,有碍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在对旅游意象与旅游形象的概念开展了追根溯源式的探究的基础上,从心理过程、审美层次以及影响旅游者行为方式3个方面分析了二者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城市旅游意象的认知遵循从"意"到"象"的解构和从"象"到"意"的重构的规律。其中,"意"指城市文化,"象"则是体现城市文化的各种符号,即意象点。选取文化主线,筛选意象点,科学引导旅游者在意象点之间流动,利用解说系统帮助旅游者理解意象点,通过感官刺激帮助旅游者想象,最终完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大均  谢双玉  陈君子  胡静  
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具有沿河流、交通、城市分布的特征,集聚态分布格局明显。运用分形理论对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存在明显的无标度区,空间结构是分形的。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中心性较为明显,多分形结构凸出,空间结构较为复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是以武汉、咸宁、黄冈、麻城等主要城市为节点,通过系统内部的长江、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沪蓉高速等线状要素进行能量传递而展开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轴线分布特征,空间相互作用较强,旅游交通网络通达性优良。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现状分析和分形刻画的基础上,认为"K"形空间发展结构是武汉城市圈旅游空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承良  颜琪  曾菊新  
构建旅游经济的空间溢出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利用Eviews5.0统计分析软件对9市1994~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出:①武汉在圈域旅游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呈现"一城独大"态势,其他城市旅游发展过于依赖武汉;②城际旅游经济关联性不强,旅游经济空间溢出作用不明显;③城际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竞争大于合作的特点,旅游关联处于无序化的状态;④城市旅游经济溢出空间差异明显,与自身旅游吸引力和接待力高度相关。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潘顺安  
乡村旅游是农村地区的新型替代性产业。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有利条件,合理布局和发展旅游业,开发符合城市居民需求的乡村旅游产品,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目的和要求。本文对武汉乡村旅游需求的实地调查表明,城市居民对乡村氛围特别青睐,对旅游地的卫生条件高度关注,他们在距离居住地50千米-300千米范围内的乡村地区出游意愿最强烈。这些结果对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袁俊  余瑞林  刘承良  蒋永业  
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以武汉城市圈的56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的A级景区在空间分布类型上属于集群型分布,空间结构上呈核心—边缘分布结构,以武汉市主城区为核心,形成大别山(鄂北—鄂东)—幕阜山(鄂东南)A级景区集聚带;等级规模上则表现为纺锤型结构,空间上呈现非均衡的集中分布态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博  吴清  罗静  
运用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2001、2007以及2012年为研究的时间截面,分析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联系呈现出以武汉为中心的分布格局,武汉在旅游经济网络中具有较强的垄断性;旅游经济网络整体联系密度较低,网络结构发育程度不成熟,且具有逐渐提升的趋势;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核心地区的地位突出,空间辐射效应逐步增强;旅游经济网络的核心节点已基本形成,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可达性对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影响较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滨  毛焱  
借鉴轴—辐网络理论,创新性地揭示轴—辐网络旅游空间内涵,归纳轴—辐网络旅游空间的规模经济效应、旅游集散效应、网络溢出效应、功能喂给效应以及交通协同效应。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重构"轴—辐"旅游地域组织系统,确立枢纽轴心(中心节点),构建多级枢纽空间格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蕾蕾  
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李蕾蕾旅游形象对于人们并不陌生,但旅游从业人员对其理解多限于通过景区良好的景观建设,特别是环境卫生、安全保卫以及相关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给予旅游者正面、美好的印象和感受,这种观点只是对旅游形象的表面理解,而将旅游形象提升到战略的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夏学英  
城市形象是近年来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界探讨的热点。城市形象建设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改善投资软环境的新思路、新方法 ,而且也是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 ,城市形象策划、定位、行销的旅游导向性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如何正确认识城市形象的旅游导向性 ,使城市形象更好地发挥促进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当前城市形象研究的新课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谢双玉  刘琪  龚箭  乔花芳  王安琦  
城市旅游满意度可能受到城市形象感知的影响,并非只受到旅游要素的影响。借鉴行为心理学和旅游需求相关理论,通过演绎推理提出有待检验的理论假说和模型,利用武汉市旅游者的问卷调查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这些理论假说和模型。结果表明:经过细微调整后,城市认知形象感知、情感形象感知、旅游满意度的模型构建合理;与替代模型相比较,构建的理论模型最佳;城市认知形象感知、情感形象感知既直接影响又通过感知价值的调节间接影响旅游满意度,且作用大于旅游动机。因此,提升城市形象感知是提高城市旅游满意度的有效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