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46)
- 2023(5492)
- 2022(4926)
- 2021(4580)
- 2020(4148)
- 2019(10010)
- 2018(9891)
- 2017(20055)
- 2016(11013)
- 2015(12818)
- 2014(13209)
- 2013(13311)
- 2012(12614)
- 2011(11445)
- 2010(11610)
- 2009(11031)
- 2008(11505)
- 2007(10801)
- 2006(9290)
- 2005(8575)
- 学科
- 济(49525)
- 经济(49483)
- 业(30104)
- 管理(29505)
- 企(26482)
- 企业(26482)
- 方法(25470)
- 数学(22897)
- 数学方法(22743)
- 银(18061)
- 银行(17916)
- 制(16590)
- 行(16579)
- 财(13152)
- 农(12192)
- 融(11443)
- 金融(11441)
- 中国(11380)
- 业经(11150)
- 度(10509)
- 制度(10503)
- 业务(9842)
- 学(9370)
- 贸(9020)
- 贸易(9014)
- 易(8739)
- 地方(8706)
- 务(8704)
- 财务(8690)
- 财务管理(8663)
- 机构
- 大学(165266)
- 学院(163079)
- 济(70203)
- 经济(68674)
- 管理(62745)
- 研究(54819)
- 理学(52677)
- 理学院(52092)
- 管理学(51288)
- 管理学院(50972)
- 中国(49678)
- 京(35186)
- 财(34445)
- 科学(33196)
- 农(32246)
- 所(28992)
- 财经(27109)
- 中心(27050)
- 研究所(26230)
- 江(26144)
- 农业(25872)
- 业大(25090)
- 经(24417)
- 经济学(22481)
- 银(22473)
- 北京(22382)
- 银行(21557)
- 州(21012)
- 经济学院(20531)
- 财经大学(20190)
- 基金
- 项目(101612)
- 科学(78557)
- 基金(73435)
- 研究(72778)
- 家(63765)
- 国家(63241)
- 科学基金(53243)
- 社会(45132)
- 社会科(42805)
- 社会科学(42786)
- 省(39411)
- 基金项目(39007)
- 自然(34662)
- 自然科(33747)
- 自然科学(33735)
- 教育(33634)
- 划(33384)
- 自然科学基金(33159)
- 资助(31163)
- 编号(29984)
- 成果(24867)
- 部(23240)
- 重点(23113)
- 发(21589)
- 创(20617)
- 课题(20246)
- 科研(20014)
- 教育部(19737)
- 创新(19359)
- 大学(19275)
共检索到2524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刚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是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生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在信贷活动发生时往往会产生道德风险,导致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生成。道德风险主要来自于借款人、存款人、银行及银行监管机构。另一方面,在信贷活动中也存在着逆向选择,高利率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分别在借款人和银行方面产生逆向选择。为了减少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生成必须加大对银行的监管力度。
关键词:
国有银行 不良资产 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丁述军 刘玉侠
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银行自身经营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过度依赖、高负债以及产权虚置下的"软约束"机制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体制变迁引起的。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的软化导致其不计后果的过度融资,形成高负债,国有银行改革的滞后与产权虚置下的"软约束"机制则鼓励银行的过度放贷,特定背景下的二者结合引致了银行不良资产的大量产生,而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双方行为都与体制的变迁紧密相关。
关键词:
国有银行 不良资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靳立生 周莉
我国银行面临诸多风险,其中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将危及银行健康发展并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波。目前,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25%左右,其中呆帐贷款约占2%左右,加上逾期和呆滞贷款中实际收不回来的贷款,贷款损失可能达到5%~6%。因此,消化和减少不良资产成为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郭婧洲
本文探讨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既有国有银行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干预的因素,同时还受社会信用环境、金融监管等因素影响,并探寻了防范和解决不良资产的对策。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内部控制 资产证券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廖国民 刘巍
本文基于预算软约束理论和博弈论,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从3个视角对国有银行存在的巨额不良资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集中化的垄断的国有银行体制、国有企业破产成本的缺失以及政府对国有银行的各种隐性与显性担保造成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持续积累。要抑制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我们应该引入竞争机制,打破集中化的垄断的国有银行体制,建立分散化的银行体制;对企业实施严格的破产清算政策,硬化企业面临的软预算约束环境;严格限制政府对国有银行的各种担保,消除银行对政府担保的依赖,防范银行道德风险的产生。
关键词:
银行体制 破产成本 政府担保 不良资产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智 罗结
本文分析了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长期存在的隐含性契约关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提出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化解的思路。
关键词:
国有银行 不良资产 权力介入 低成本经济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廖国民 周文贵
本文基于博弈论和预算软约束理论,从三个视角对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由于政府的父爱主义,其不仅关注投融资的经济效益,还关注所产生的社会政治收益,因此,政府总是偏好给陷入困境的企业实施再融资而不是破产清算;由于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缺陷,银行经理存在严重的代理问题,其在贷款决策中存在寻租等机会主义行为,导致贷款对象的平均质量下降,信贷风险大大提高;由于对企业实施严格的破产政策会导致很大的外部性而产生过高的清算成本,使得银行偏好给陷于困境的企业实施再融资解救而不是清算。这些因素导致国有银行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文章提出了治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具体对策。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宫永媛 罗丹 佟庆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杰
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曾被国内外经济学家长期关注,本文试图对既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由于国外文献总体上乏善可陈,因此进入本文视野的大部分有价值的观点都来自于国内文献。大致地说,国内偏重制度视角的经济学家在不良资产的特殊性问题上存在不少共识,但对特殊性本身的理解则见仁见智。根据本文的考察,经济金融改革启动不久,就有学者敏锐地发现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属于国家负债的"金融方式";一些文献由国家融资切入几乎触到了不良资产形成的真正源头;另有文献认为不良资产是国有银行为寻求财政补贴最大化过度提供信贷而形成的一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曹啸
基于一个国有银行选择贷款项目的博弈模型,本文对国有银行的改革路径———注资、剥离不良资产以及股改上市———进行了分析,指出注资和剥离不良资产是国有银行进一步改革的前提条件,而改革成败的关键则在于股改上市能否改变国有银行的项目选择行为模式。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顾金宏
如何处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下良资产,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经济、金融专家和实际工作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主要有"剥离"模式、证券化模式、交易中心模式等。通过对这几种处置模式进行分析,提出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下良资产处置的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俊焕 桂泳平
近年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成效明显,不良债权绝对数量下降较快,本文对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重点从不良资产产生的内外成因出发,对四大国有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论证了近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下降原因。
关键词:
不良资产 国企改革 信贷风险管理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安启雷 刘康宁 封堃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俞乔 赵昌文
本文通过建立一般性理论模型,解释了在政治控制条件下,政治家与经理人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过程。具体而言,本文说明了政治家的代理问题主导银行不良资产Ⅱ型产生,而银行经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则是形成银行不良资产Ⅲ型的原因。在政治控制下,随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的恶化,银行不良资产将不断累积,呈现发散的趋势。政府不得不对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进行财政补贴,而这一补贴最后将通过增加税收或通货膨胀的方式由社会公众承担,这是一种在经济和政治上具有高昂成本、长期而言不可持续的模式。该结论不仅对我国银行业的未来改革具有价值,而且对当前发达国家政府向金融机构注资持股及银行国有化同样有意义。
关键词:
政治控制 财政补贴 道德风险 不良资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