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75)
2023(5282)
2022(4490)
2021(4215)
2020(3515)
2019(7584)
2018(7363)
2017(13331)
2016(6735)
2015(7392)
2014(6537)
2013(6005)
2012(5482)
2011(4766)
2010(5077)
2009(4578)
2008(4410)
2007(4076)
2006(3526)
2005(3056)
作者
(16932)
(14287)
(13866)
(13036)
(9179)
(6773)
(6206)
(5290)
(5268)
(4956)
(4791)
(4693)
(4541)
(4411)
(4244)
(4218)
(4159)
(4041)
(3976)
(3971)
(3422)
(3351)
(3283)
(3211)
(3202)
(3127)
(3116)
(3026)
(2861)
(2688)
学科
(27853)
(25546)
企业(25546)
管理(24953)
(21957)
经济(21925)
技术(14328)
技术管理(11495)
中国(8255)
方法(7364)
业经(7108)
(6606)
(6044)
理论(5502)
数学(5357)
数学方法(5271)
(5134)
(4890)
银行(4882)
(4722)
(4682)
(4624)
金融(4624)
农业(4478)
(4465)
地方(4119)
产业(4033)
(3945)
贸易(3938)
(3889)
机构
学院(87205)
大学(86738)
管理(37558)
(36909)
经济(36236)
理学(32404)
理学院(32079)
管理学(31686)
管理学院(31494)
研究(28270)
中国(20988)
(17704)
(16839)
科学(15431)
(13657)
中心(13177)
财经(13088)
(12715)
(11921)
(11521)
研究所(11460)
师范(11423)
北京(11187)
商学(10867)
经济学(10826)
商学院(10754)
(10715)
业大(10464)
(10418)
(10184)
基金
项目(60588)
科学(50111)
研究(47934)
基金(43999)
(38641)
国家(37816)
科学基金(33510)
社会(31908)
社会科(30273)
社会科学(30264)
(25256)
基金项目(23355)
教育(22272)
(20450)
(20167)
自然(20115)
自然科(19750)
自然科学(19745)
自然科学基金(19457)
编号(18544)
创新(17575)
资助(15647)
成果(15041)
重点(13569)
课题(13523)
(13505)
国家社会(13436)
(13405)
(13131)
(12865)
期刊
(41678)
经济(41678)
研究(27820)
中国(22664)
管理(17859)
教育(15178)
(13164)
科学(11717)
学报(10208)
技术(9474)
(9463)
大学(8589)
科技(7974)
(7961)
金融(7961)
学学(7819)
业经(7010)
经济研究(6697)
农业(6470)
财经(6445)
技术经济(5700)
(5693)
(5517)
论坛(5517)
问题(4651)
(4551)
职业(4392)
(4322)
图书(4259)
现代(4120)
共检索到1358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范黎波  
国家创新能力理论认为,创新环境是政府制定创新政策的基础,是企业创新活动投入的重要依据。国家创新能力理论是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扩展。本文着重描述了国家创新能力理论的框架及其衡量体系,阐释了创新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集群之间的相互联系;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创新能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解释了地域性因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进而对如何提高一国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劲  陈钰芬  王鹏飞  
为了更好把握我国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本文构建了一套全面、客观、简洁的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对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有效分析。主要参考来自中国统计数据库和SourceOECD的数据,将1991—2007年中国的创新能力发展情况与日、美以及全体OECD成员国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据此构建了拟合方程,对中、美、日三国的未来创新能力进行了科学预测与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创新投入已稳步提升,但创新过程中管理薄弱,从而导致创新效率不高,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过程管理能力的重视程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高梁  刘洁  
国家重大工程,是国家为回应重大挑战而行使最高权力,动员全社会资源组织实施的战略性工程。重大工程的成功实施可能带来政治经济社会多方面的效益,对国家的发展道路、对国际关系格局都可能带来深刻影响。国家重大工程的实施必须解决好立项决策的科学性,组织实施的有效性,积极推进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正确的战略决心,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合理的体制和政策,是国家重大工程成功的必要条件。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袁继道  蒲华  
加强职业能力教育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对职业能力及其结构的理解是创新和完善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关键。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基本构成,二者相辅相成,在教育和培养过程中都十分重要。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赵志群  
目前,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不但被我国高、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界普遍接受,而且也是国际职教界的共识。然而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尚勇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技术创新已经取代自然资源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实现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的战略转变。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应该抓住四个关键问题,即,自主创新要有自主的精神和创新的魄力;加强自主创新必须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加强自主创新必须造就大批创新人才;加强自主创新,必须增强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策的协调,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胡延平  刘晓敏  
知识创新过程SECI模型只是对知识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客体演变运动的轨迹进行描述,而缺乏对组织和个人这一知识创新主体的分析。同时,作为SECI模型的补充,"Ba"理论中过分强调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将知识创新过程分割地对应于不同阶段。本文按照不同等级和等级对知识的划分,结合单环学习、双环学习与再学习的知识创新的一般过程,对SECI模型和"Ba"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联盟知识创新的过程。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海冰  
全球化时代对国家主权的认识应该具有全球的视角 ,而不应该拘泥于狭隘的国家主义。全球化进程是国家合力作用推动的 ,通过国家间合作可以实现单个国家难以实现的国际利益。国家对机制化组织的权力让渡是主权的延伸、变通和扩展 ,不能据此认定是对主权的侵害。全球化在限制一部分国家主权的同时 ,也强化了一小部分国家主权 ,很难简单地断言是削弱还是增强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国家的战略选择 ,所以主权应被看作是一种可以设计和借助的手段 ,藉此实现国家利益和公民福利的最大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肖红伟  晏红洁  
在党和国家倡导和鼓励"全民创业"、"和谐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今天,"创业能力"一词已被广泛使用。然而,如何理解"创业能力"-"创业能力"的本质特征有哪些-专家学者对此的认识和表述还不一致。本文在综合分析各家观点的基础上,将创业能力与学术能力、职业能力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对创业能力的一种新的认识。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罗丽英  杨云  
伴随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创新成为经济持久发展的动力,而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够有效地促进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对经济的持久繁荣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Chen和Kee(2005)的模型基础上建立公共产品供给对国家创新能力促进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并利用2000—2010年中国31个省(市、区)相关数据就公共产品供给对国家创新能力的作用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公共产品供给对国家创新能力的作用影响显著;不同区域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差异会导致区域创新能力存在的差异;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是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于喆  张义梁  
笔者根据“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初步构建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经测算得出1996年、2001年和2004年我国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在百分制下的得分分别为24.72分、39.36分和41.18分,而2003年日本和美国的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得分分别为57.12分和80.25分。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茉楠  
3.6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是中国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资产和国民财富。外储在平衡国际收支、提高对外支付能力、稳定本币汇率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过度积累的外储不仅严重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导致外汇冲销成本越来越大,特别是大量外储沉淀于美债等低收益资产,产生重大的估值效应损失。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中国如何配置、运用巨额储备资产,实现多重战略目标并提高其收益水平,已经成为关系到中国经济金融安全的最重要的战略性命题之一。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西桂权  付宏  王冠宇  
基于2005—2016年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对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首先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国家生产总值(GDP),并预测中国未来的GDP。之后,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英国、瑞士、丹麦等创新强国在科技资源投入(R&D经费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和科技成果产出(专利、科技论文产出)两大方面的基本情况,对比分析中国与这些科技创新强国的差异,在综合比较中对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定位。最后,就中国如何减少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制约因素,顺利实现创新强国建设目标提出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美云  宋宇  
中国于2010年成为上中等收入国家,目前正处于迈向高收入行列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能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探究中国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努力方向极具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系统GMM一步法等方法比较中国与三类高收入国家(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对中国及三类高收入国家(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均发挥正向作用的变量是研发支出、金融支持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滞后一期,均产生负向作用的变量是人力资本和制度;对三类高收入国家(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均发挥正向作用对中国却产生负向作用的变量是物质资本。研究结论对中国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珂  李侠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它的发生依赖特定的社会条件。通过选取五个特定社会条件,即民主指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总数、权力距离指数以及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指数,对特定社会条件与创新指数进行回归分析,以此揭示政治、经济、人口、文化等社会条件对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口总数与创新没有相关性,权力距离对创新负相关;经济与个体的独立性对创新的影响显著,政治的民主程度对创新具有正相关性。因此,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改革对提升中国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