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21)
- 2023(18296)
- 2022(15820)
- 2021(14716)
- 2020(12321)
- 2019(28544)
- 2018(28461)
- 2017(54861)
- 2016(29909)
- 2015(33836)
- 2014(34480)
- 2013(34246)
- 2012(32268)
- 2011(29475)
- 2010(29952)
- 2009(27814)
- 2008(27575)
- 2007(24810)
- 2006(22022)
- 2005(20114)
- 学科
- 济(139890)
- 经济(139748)
- 管理(82781)
- 业(78737)
- 企(63567)
- 企业(63567)
- 方法(56759)
- 数学(48551)
- 数学方法(48039)
- 中国(38087)
- 农(34936)
- 地方(33009)
- 学(31696)
- 财(29759)
- 业经(29253)
- 农业(23746)
- 制(23234)
- 贸(23012)
- 贸易(22996)
- 易(22127)
- 理论(21893)
- 和(20731)
- 环境(20345)
- 银(20296)
- 银行(20236)
- 融(19987)
- 金融(19984)
- 行(19408)
- 技术(18409)
- 地方经济(18173)
- 机构
- 大学(444485)
- 学院(441138)
- 济(182026)
- 经济(177860)
- 管理(168449)
- 研究(156453)
- 理学(143980)
- 理学院(142210)
- 管理学(139772)
- 管理学院(138952)
- 中国(116014)
- 科学(97695)
- 京(96881)
- 财(82140)
- 所(81138)
- 农(74546)
- 研究所(73529)
- 中心(69480)
- 江(67300)
- 业大(65594)
- 财经(65015)
- 北京(61981)
- 范(61454)
- 师范(60898)
- 经(58743)
- 农业(58357)
- 院(56202)
- 经济学(55201)
- 州(54354)
- 经济学院(49421)
- 基金
- 项目(288556)
- 科学(225244)
- 研究(210250)
- 基金(206903)
- 家(180303)
- 国家(178776)
- 科学基金(151961)
- 社会(131549)
- 社会科(124532)
- 社会科学(124496)
- 省(113050)
- 基金项目(110116)
- 自然(98152)
- 教育(96350)
- 自然科(95767)
- 自然科学(95740)
- 划(95240)
- 自然科学基金(93998)
- 编号(86350)
- 资助(85380)
- 成果(71436)
- 重点(64868)
- 发(64686)
- 部(63296)
- 课题(60216)
- 创(58661)
- 创新(54779)
- 科研(54746)
- 教育部(53852)
- 大学(53376)
- 期刊
- 济(211785)
- 经济(211785)
- 研究(136676)
- 中国(87744)
- 学报(70906)
- 农(67949)
- 科学(65138)
- 财(62124)
- 管理(61812)
- 大学(52493)
- 教育(50792)
- 学学(49051)
- 农业(46566)
- 融(39518)
- 金融(39518)
- 技术(38824)
- 经济研究(33419)
- 业经(33292)
- 财经(32270)
- 问题(28628)
- 经(27678)
- 图书(24928)
- 业(24302)
- 技术经济(23310)
- 理论(21218)
- 贸(20658)
- 商业(20327)
- 现代(20311)
- 科技(20245)
- 版(20239)
共检索到6712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胜会 冯邦彦
从空间经济学的发展轨迹看,对集聚经济的研究始终是它的一个重要环节。集聚经济理论的发展进程,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DCI分析框架;二是OTT分析框架。在其中的每个发展阶段,经济学家在许多方面都对其理论框架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拓展与完善,这些拓展一方面更加丰富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另一方面也使它增强了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力,与此同时,集聚经济理论与城市经济理论呈现融合趋势。空间经济学家在考察城市集聚不经济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空间布局的演变趋势。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孙晶 许崇正
近年来,空间经济学家在空间集聚领域不断放松假设条件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经验验证和实证研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同时也富含许多政策含义,尤其是对城市集聚现象做了大量研究,并为城市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介绍了空间集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并借助实证分析手段,分析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性、可行性以及宁镇扬城市群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改良"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集聚 一体化发展 空间经济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长全
城市经济理论在空间外部性假设下,研究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及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与新经济地理理论共同构成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主流理论。本文从研究范式与特点、空间外部性的提出与发展、空间外部性来源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集聚经济的实证检验等几个方面出发,对基于外部性假设的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历史脉络、最新进展及主要结论等做了系统回顾和总结。
关键词:
产业集聚 集聚经济 空间外部性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胡健 焦兵
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集聚理论是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维纳布尔斯等学者在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所创立的D-S模型基础上不断扩展而逐步形成的。其不完全竞争假设对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可以深化我们对空间集聚问题的理解和把握。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集聚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目前该理论已在世界贸易格局、城市形成、产业集聚等经济问题研究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际应用,为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论、方法和工具。
关键词:
不完全竞争 新经济地理学 空间集聚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佳
针对交通运输促进经济集聚还是分散的问题,构建了一个交通网络主导城际贸易的空间量化模型,通过仿真技术模拟交通网络整合市场的动态演变机制,辅助结合双差分方法对交通政策进行评估,以此分析交通引发特定城市经济活动集聚还是扩散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交通作用于产品的定价机制,影响了商品进行区际贸易的可行比例和无套利价格空间的范围,体现为市场规模的阶段性变化。交通网络的改善整合了市场,具有显著扩大市场规模的效应,市场规模对交通的弹性约8.7%,而相比之下,交通中心城市的效应则要高出2.3个百分点。城市技术非对称情况下,发展交通中心的城市,其政策效应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放大,且效应具有边际递减的规律,而此时与交通中心城市连接的城市则出现市场规模收缩。研究揭示交通网络调整经济活动分布的内在机理,对检验交通网络改善引起市场整合的程度与范围、预测发展交通的政策效应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洪开荣
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尽管都把空间或区位作为研究的基础变量 ,但空间经济学并未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密的逻辑结构。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 ,空间经济学一直处于分异与整合的动态变化之中。本文归纳了这个发展进程的主要方面和理论脉络 ,并在评析其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 ,指出空间经济学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空间选择 区位问题 学科分异 学科整合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翎 窦静雅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得,反之区域经济的增长又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模型的基础上,试图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产业集聚发生的一般特征以及它在促进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关键词:
空间经济学 集聚 区域增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吴颖 蒲勇健
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文章运用空间经济理论,在包含集聚中心区和外围区的两个子区域的区域系统中,定义了受劳动力要素空间流动和区域集聚状态因子影响的区域福利函数,阐释了区域过度集聚负外部效应对区域总体福利的影响机制,计算了影响阈值,得出适度集聚是区域福利最优条件的结论,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平衡区域集聚条件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高产
集聚经济有很多潜在的源泉,其中一些已被马歇尔所提出,包括知识外溢、劳动力市场蓄水池和投入品共享等。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国内市场效应、消费经济性和寻租相继进入了经济学家的视野。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研究,全面揭示了城市集聚经济产生的原因和趋势,并在最后的结论中进行了评述。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玉香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一方面,城市化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尚存在巨大的空间;另一方面,生产和资源的过度集中也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的失衡,从而制约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关键的问题在于城市的发展是否均衡,城市是否过度扩张。本文从微观城市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这一问题,认为一方面集聚经济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和城市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微观来源;另一方面,通勤费用和土地租金、污染和环境问题则构成了城市的经济成本,二者的均衡决定了城市的合意规模。然而,在动态上该均衡并不是稳定的,因此城市有可能面临过度扩张的风险。
关键词:
城市化 集聚经济 通勤费用 城市规模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程晨 张毅 陈丹玲
构建了城市集聚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逻辑框架,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以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考察样本,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测度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城市集聚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集聚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城市集聚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效应具有区域差异性,呈现出普通地级市>区域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和中等城市>大城市>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基本格局。据此提出应鼓励中小规模城市集聚化发展,适度控制超大城市和特大规模城市过度集聚,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工具,创新科技应用,提高区域集聚水平,实现城市集聚与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有效融合。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可
构建了一个包含污染外部性的空间经济理论模型,基于2002—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考察了经济集聚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经济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呈倒U型关系,经济集聚超过一定的临界水平后将呈现出减排效应,不同污染物的减排临界点存在差异;经济集聚、污染排放强度和污染空间分布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和地区交互影响;经济集聚促进了污染排放总量的空间集中,经济活动向经济密度高的城市集中有利于减排。文章认为经济集聚具有促发展和减排的双重红利,与低经济密度的分散型空间发展模式相比,经济集聚更加环保。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柳天恩 吉世虎 赵忆岚
美国制造业中心首先诞生在东北沿海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产业集聚中心依次向中西部地区、西部和南部地区转移,最终形成制造业沿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集聚的"双岸产业带"、沿五大湖地区集聚的"大湖产业带"和沿墨西哥湾集聚的"海湾产业带"。资本和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是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力机制,运输成本和市场一体化与产业集聚关系密切。决定产业集聚与扩散转移的基础是各区域面临的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力量对比。由于产业集聚具有惯性和路径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可以打破这种路径依赖,促进产业转移,推进新产业集聚中心的形成
关键词:
产业集聚 产业扩散 产业转移 空间经济学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钱学锋 梁琦
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探讨外商投资与东道国利益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在短期内,东道国的国民收入主要取决于其国内要素禀赋的存量,与外资流入的多少并无直接联系;在长期内,外商投资也不能在东道国产生累积循环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关联效应。而在东道国是大国的情形下,它可以运用较大的贸易政策空间对资本的流动实施宏观调控,并成为制造业的集聚中心。
关键词:
外商投资 东道国利益 空间经济学 集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柳天恩 吉世虎 赵忆岚
美国制造业中心首先诞生在东北沿海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产业集聚中心依次向中西部地区、西部和南部地区转移,最终形成制造业沿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集聚的"双岸产业带"、沿五大湖地区集聚的"大湖产业带"和沿墨西哥湾集聚的"海湾产业带"。资本和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是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力机制,运输成本和市场一体化与产业集聚关系密切。决定产业集聚与扩散转移的基础是各区域面临的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力量对比。由于产业集聚具有惯性和路径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可以打破这种路径依赖,促进产业转移,推进新产业集聚中心的形成。
关键词:
产业集聚 产业扩散 产业转移 空间经济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