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80)
2023(2408)
2022(2022)
2021(2051)
2020(1793)
2019(4181)
2018(4299)
2017(8312)
2016(4654)
2015(5346)
2014(5241)
2013(5439)
2012(4910)
2011(4177)
2010(4301)
2009(4311)
2008(4581)
2007(4411)
2006(4080)
2005(3920)
作者
(12302)
(10112)
(9866)
(9630)
(6580)
(4633)
(4621)
(3826)
(3794)
(3763)
(3473)
(3467)
(3349)
(3258)
(3217)
(3153)
(3005)
(2997)
(2935)
(2922)
(2537)
(2479)
(2476)
(2375)
(2306)
(2269)
(2241)
(2173)
(2048)
(1943)
学科
管理(24704)
(19379)
(18797)
企业(18797)
(11960)
经济(11944)
(10808)
(8276)
财务(8257)
财务管理(8229)
企业财务(7877)
方法(5760)
(5484)
(4957)
银行(4957)
(4414)
数学(4218)
数学方法(4194)
(3944)
(3820)
(3774)
国家(3741)
经营(3661)
人事(3504)
人事管理(3504)
(3502)
制度(3501)
业经(3493)
(3464)
金融(3463)
机构
大学(55780)
学院(55672)
管理(26068)
(21918)
中国(21291)
经济(21157)
理学(19373)
理学院(19181)
管理学(19079)
管理学院(18923)
(16465)
研究(16361)
(12806)
(12533)
银行(12134)
(11423)
(11063)
财经(10679)
中心(10524)
(9682)
人民(9199)
(9071)
北京(8466)
(8330)
公司(8288)
科学(8256)
(8211)
(7991)
财经大学(7963)
国人(7879)
基金
项目(28273)
研究(22179)
科学(21735)
基金(20320)
(16804)
国家(16640)
科学基金(14725)
社会(12916)
社会科(12261)
社会科学(12253)
(10601)
基金项目(10564)
教育(10058)
自然(9719)
编号(9600)
自然科(9447)
自然科学(9446)
自然科学基金(9292)
资助(9027)
(8834)
成果(8499)
(6479)
(6439)
课题(6405)
项目编号(6279)
(5851)
重点(5831)
(5748)
教育部(5711)
人文(5707)
期刊
(30243)
经济(30243)
研究(20663)
(17823)
金融(17823)
(17296)
中国(16767)
管理(13684)
(6677)
科学(6055)
会计(5974)
财会(5722)
财经(5680)
学报(5557)
技术(5447)
教育(5088)
(4783)
大学(4735)
学学(4255)
通讯(3991)
会通(3970)
理论(3934)
经济研究(3895)
(3878)
业经(3873)
实践(3589)
(3589)
图书(3560)
(3527)
现代(3476)
共检索到1095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邓昱  彭琦  朱军  付刚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侯合心  
表面上看,中央对国债资金实行转贷似乎仅仅是国债投资资金运作方式的创新和改变,但是,只要对这一创新和改变作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我们就会知道,国债资金实行转贷,不仅引起了政府信用主体的宏观定位和政府信用预算定位的改变,而且,还引起了政府信用资金的特质和效益概念的重大改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侯合心  
对国债实施转贷是政府信用运作方式的一种创新。理论上,采取有偿方式运用国债资金,有利于提高政府信用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从审计部门国债资金审计报告及相关文献反映的情况看,这一创新的理论目标与实践效果之间存在明显差距。随着2008年国债转贷资金还本付息高峰期到来,国债资金使用低效问题将会逐步显现成为现实的信用问题,因此,从理论和实践意义上,对以国债转贷政策为内容的政府信用创新进行必要的反思,显然已是恰逢其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侯合心  孟庆红  
1998年后,中央财政对国债资全实行转贷。表面上看,这似乎仅仅是国债资金运作方式的改变,但是,结合我国近8年的国债转贷资金投资实践做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入分析,我们不难知道:国债转贷政策的实施,不仅引起政府信用资金的效益内涵的改变,同时还使政府信用资金的宏观政策内涵及其影响也发生了改变。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曾军  
This paper disusses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utilizing of the newly issued national debt from 1998.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management of the national debt capital are put forward.\;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黎昭  
随着我国专项国债发行规模的逐渐减少,国债资金使用绩效的优化问题已尤显重要。贯穿国债资金管理与使用过程的其实就是一组公共受托关系,而影响国债资金使用绩效的种种因素,根源都在于该公共受托关系中委托与代理客体公共性的存在,以及初始委托人及各级代理人公共性所导致的对代理人激励与约束的双重不足。为优化国债资金使用绩效,必须加强和改善对国债资金使用中各级代理人的监督。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秀山  张启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确定和"五统筹"新要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由倾斜式发展战略转向全面协调发展战略。在此前提下,我们应扩展国债使用范围,改进国债使用方式,创新国债使用管理制度,使国债资金的使用向中西部倾斜,向农村地区倾斜,向社会公益事业和经济结构调整倾斜,这将有利于更为公平和更有效率地使用国债资金,也更有利于社会整体和各区域社会福利的增进。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张秉国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不断来袭,我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风险防范、近期发展和远期发展的关系,在财政工作上做到"堵疏结合",及时处理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堵住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时适当放开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疏通了地方政府合规融资渠道,较好地防范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绩来之不易。为了巩固发展的成果,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不断完善国债管理工作,促进国债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一)推进国债立法进程。我国自1980年恢复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虞俊杰  
一是创新国债品种。利率市场化改革为储蓄国债创新提供了契机。从我国国情来看,保留目前中短期国债,这类国债符合追求稳定收益投资者的投资习惯,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投资群体。创新变动期限类和长期固定期限类国债品种。变动期限类国债最长设计为10年期,可选择3年、5年、7年终止投资,适合于想通过长期投资获得更高收益但未来支出不确定的投资者。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梁维和  
德国国债市场是欧洲最为重要、流动性最高的政府债券市场,其中长期国债是欧元区债券市场的基准,经常用作其他债券的定价和报价的参考,国债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欧洲筹资和投资的条件,能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决策。国债市场的发达源于德国在长期的国债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宋永明  梁春满  
国际经验表明,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应将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建设性支出。但是,特定的预算安排制度掩盖了国债资金真正的使用方向,致使资金使用管理的目标与实践之间的“错位”成为可能。本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20年来我国的国债资金并非用于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建设性支出,而是主要用于了以财政补贴为主的消费性支出。针对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本文对有关国债使用的有效性提出了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原杕  
本文从微观层面入手,以效率和制度的视角,从对国债资金的基本认识、国债资金的管理制度与监督等方面具体分析西部在国债资金管理使用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试图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当前国债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油晓峰  宋永明  
政府进行债务管理一般基于两类目标 ,一是基本目标 ,具体包括债务成本最小化和债务风险最小化 ,二是衍生目标 ,具体包括经济稳定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分配公平、资源合理配置。通常政府依据风险最小化、宏观经济效应和成本最小化的顺序来决定各个目标的重要性。随着国债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我国国债管理的目标应当由债务风险最小化为的单一目标向以债务风险最小化为主 ,兼顾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和成本最小化的多重目标转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佩霞  张泽明  朱沙  
本文旨在探索一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路径——利用外债转贷款扶持农民工融入城市。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作者从外汇管理角度对转贷款项目设置、方式选择、管理方法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