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32)
2023(8991)
2022(7628)
2021(6724)
2020(5728)
2019(12582)
2018(12464)
2017(23789)
2016(12766)
2015(14445)
2014(14640)
2013(14329)
2012(13615)
2011(12627)
2010(13074)
2009(12764)
2008(12360)
2007(11489)
2006(10764)
2005(10071)
作者
(36688)
(30943)
(30857)
(29571)
(19825)
(14590)
(13963)
(11760)
(11743)
(11135)
(10876)
(10292)
(10223)
(10009)
(9777)
(9500)
(9051)
(9041)
(8948)
(8598)
(8108)
(7423)
(7344)
(7266)
(7036)
(6945)
(6896)
(6721)
(6206)
(5961)
学科
(74449)
经济(74288)
管理(43242)
(35192)
(30991)
企业(30991)
方法(22793)
地方(18351)
数学(18028)
数学方法(17845)
中国(17837)
(16909)
(16657)
业经(16508)
(14977)
(13349)
地方经济(12723)
(12191)
(10953)
(10624)
银行(10617)
(10455)
金融(10452)
理论(10394)
(10222)
环境(10181)
农业(9603)
体制(9250)
(8918)
财务(8890)
机构
大学(194608)
学院(192132)
(91606)
经济(89766)
管理(71156)
研究(69045)
理学(59648)
理学院(58969)
管理学(58122)
管理学院(57738)
中国(53771)
(45615)
(40432)
科学(36566)
财经(34701)
(33920)
(31856)
中心(31449)
(31139)
经济学(29910)
研究所(29741)
经济学院(26345)
北京(25827)
财经大学(25376)
(25165)
(25059)
师范(24887)
(24388)
(24244)
业大(22308)
基金
项目(116911)
科学(93589)
研究(89294)
基金(86677)
(73422)
国家(72779)
科学基金(63127)
社会(62580)
社会科(58345)
社会科学(58327)
基金项目(44646)
(44256)
教育(40894)
自然(36741)
(36512)
自然科(35858)
自然科学(35851)
自然科学基金(35240)
资助(35092)
编号(34844)
成果(30727)
(27785)
(27056)
重点(26442)
国家社会(26274)
(25630)
课题(25193)
教育部(24250)
(23653)
人文(23619)
期刊
(116493)
经济(116493)
研究(68295)
中国(43911)
(37218)
管理(30229)
学报(25239)
科学(25016)
(24406)
(21998)
金融(21998)
大学(20841)
教育(20562)
财经(19439)
学学(19431)
经济研究(18853)
(16892)
技术(16764)
业经(15746)
农业(15160)
问题(14747)
(10923)
技术经济(10843)
世界(10161)
统计(9489)
国际(9356)
经济问题(9314)
改革(9267)
(9267)
经济管理(9188)
共检索到3185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谢元鲁  
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变迁与发展。首先,从唐代中期至北宋在土地制度、手工业和商业各个领域中出现了产权结构明晰化的长期趋势;其次,社会商业信用新体系的逐步形成与完善化,社会资本利率的不断下降,市场交易方式的变迁等因素,使社会交易成本逐步降低;再次,科举制度出身的官僚集团缺乏对规模日益增大,市场日益复杂的商品经济的管理能力,导致国家权力对唐宋之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兴经济部门,尤其是金融业和工商业控制能力薄弱,使其获得了发展的空间;最后,随着宋代人口的增长而出现的市场规模扩大及耕作技术提高,以及由于部分传统手工业部门投资收益的相对降低,使农业和金融业、商业等部门的投资收益相对增加,引起社...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万盈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丁焰辉  陆日东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蒋楠  
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者而言,有一个永恒的命题,即:中国为何没能独立发展出资本主义、凭借自身打开近代化的大门?围绕这个问题,从黑格尔、韦伯开始,国内外的学者们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范畴横跨欧亚历史,观点论据林林总总,比如停滞论、资本主义萌芽论、"高度均衡陷阱"论1以及本世纪的"大分流"讨论2等。大多论点,如以往的停滞论、资本主义萌芽论等等,比较关注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包括以诺思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史学派,认为有效的经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刁培俊  刘佳佳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武志  
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比英国产生的时间更早,发展的成熟度更高,但为什么英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明朝依然处于封建社会一直是一个需要解答的历史难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通过详细比较科技、地理大发现和郑和下西洋、圈地运动和土地兼并、重商主义和重农抑商政策等对资本主义萌芽在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发现其中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分析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根本方法具有普遍规律。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武志  
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比英国产生的时间更早,发展的成熟度更高,但为什么英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明朝依然处于封建社会一直是一个需要解答的历史难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通过详细比较科技、地理大发现和郑和下西洋、圈地运动和土地兼并、重商主义和重农抑商政策等对资本主义萌芽在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发现其中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分析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根本方法具有普遍规律。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保建云  
改革目标选择与改革权合理化分配目标没有最终实现是导致分配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根本原因;改革目标选择涉及到市场目标与非市场目标的权衡取舍,既是一个自然过程又是一个集体行动和公共选择过程。中国转型期的经济制度变迁具有一般性特点,同时更具有特殊性和中国特色;任何试图锁定改革目标与固化改革模式的观点和政策主张,或者把改革问题简单化、复杂化与意识形态化,都不利于经济制度的创新性变迁。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郑学檬  
唐五代广州呈现外需型(对外贸易)港口的某些特征,进出口货物带动了产业链延伸,促进了岭南、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宋元时期岭南、江南港口数量增加,供需系统的各条产业链纷纷启动,岭南、江南以及西南的外向型经济某些产业表现强劲。唐宋元海上丝绸之路航海技术的进步则会影响贸易方式的改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郑学檬  
唐五代广州呈现外需型(对外贸易)港口的某些特征,进出口货物带动了产业链延伸,促进了岭南、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宋元时期岭南、江南港口数量增加,供需系统的各条产业链纷纷启动,岭南、江南以及西南的外向型经济某些产业表现强劲。唐宋元海上丝绸之路航海技术的进步则会影响贸易方式的改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漆侠  
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是学术界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述。一、唐中叶以来封建国家土地制度日益衰落,向土地私有制转化;二、新的土地兼并势力代替了旧来的山东士族等老牌土地势力;三、封建租佃制关系占支配地位;四、两税法实施后封建国家与土地所有者(地主)、佃户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封建国家与土地所有者(自耕农民诸阶层)之间的关系;五、唐宋之际土地关系的变化对文化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何伟  
本文认为评价社会制度先进或落后的标准,可以千差万别,但生产力是唯一标准。各种评价标准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浩斌  
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根本性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在取得众多研究成果的同时,陷入了意识形态决定论、经济建设决定论、机械和谐决定论以及制度建设风险论的研究困境之中。积极找寻摆脱研究困境的出路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学增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决定因素,不能也不应该成为衡量生产关系优劣的惟一因素。决定生产关系的因素不等于对生产关系的判断因素。马克思对社会经济制度划分的依据含有生产力标准,但主要还是价值标准。这个价值标准就是生产关系或者说生产方式的历史特性,对存在阶级剥削的制度来说,马克思把从直接生产者身上榨取剩余劳动的形式作为判断不同经济制度或生产方式的显而易见的标准。正义具有永恒的价值即人类行为和利益的普遍兼容性,而且是一个历史和相对的概念,马克思开拓性地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来赋予正义一个新的内涵,那就是正义的现实性与历史性。基于正义受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直接制约,正义成为了反映既定的生产方式的一面价值镜子和判...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童光辉   王武林  
两税法改革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其税制层面的公平性较“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有了明显改进,但政策实践中的赋税不均问题却依然突出。与此同时,“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成为新的政策取向:一方面,土地交易更加活跃,土地占有趋于集中,富民阶层崛起;另一方面,租佃关系愈加发达,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民获得更多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商经济的繁荣。当然,富民阶层存在着逃避赋税的强烈动机,而获得更多自由的农民在生产生活上也面临更大的风险。所以,国家需要采取土地清丈和建立以贫民下户为重点的因灾减免救济制度等措施来解决赋税不均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完备的产权保护制度与税收发挥调节收入分配作用是可以相兼容的,关键在于保护民众发展生产和创造财富的积极性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来维护和落实税收公平原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