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28)
2023(11268)
2022(9513)
2021(8863)
2020(7089)
2019(15868)
2018(15850)
2017(29412)
2016(16312)
2015(18549)
2014(18613)
2013(18695)
2012(17864)
2011(16460)
2010(17155)
2009(16105)
2008(16117)
2007(15113)
2006(14025)
2005(13118)
作者
(48477)
(40750)
(40353)
(38274)
(25521)
(19692)
(18269)
(15805)
(15510)
(14717)
(13925)
(13635)
(13074)
(13043)
(12592)
(12218)
(11952)
(11742)
(11718)
(11645)
(10579)
(10189)
(10010)
(9689)
(9460)
(9139)
(9137)
(9012)
(8499)
(8166)
学科
(74314)
经济(74148)
(50451)
(50138)
管理(41460)
农业(33592)
(29147)
企业(29147)
中国(26643)
业经(24032)
地方(23527)
方法(19369)
(17193)
(16264)
(14701)
数学(14176)
(14128)
数学方法(13923)
(13815)
银行(13805)
(13412)
(12867)
农业经济(12779)
理论(12609)
(12589)
金融(12587)
发展(12546)
(12510)
(11497)
(11450)
机构
学院(238576)
大学(231969)
(97574)
经济(95213)
管理(87980)
研究(87754)
理学(73013)
理学院(72162)
管理学(70966)
中国(70859)
管理学院(70520)
(57850)
科学(52160)
(51294)
(45850)
(45628)
农业(43434)
中心(42119)
(41550)
研究所(40223)
业大(38856)
(35706)
师范(35455)
财经(33654)
(33614)
北京(33093)
(32415)
(30164)
(30089)
师范大学(27552)
基金
项目(145483)
研究(114444)
科学(113935)
基金(100686)
(86258)
国家(85263)
社会(72967)
科学基金(72192)
社会科(67684)
社会科学(67665)
(60533)
基金项目(52646)
教育(50990)
编号(50793)
(48728)
成果(43150)
自然(42130)
自然科(40940)
自然科学(40932)
自然科学基金(40161)
资助(39784)
(37869)
课题(35330)
重点(32579)
(32194)
(31516)
发展(30992)
(30449)
(29746)
(29433)
期刊
(131789)
经济(131789)
研究(76658)
中国(64949)
(63341)
农业(42563)
学报(36061)
科学(34752)
教育(34693)
(34112)
管理(30877)
(29978)
金融(29978)
大学(28164)
业经(27818)
学学(25881)
技术(21433)
(19998)
问题(18260)
经济研究(17047)
财经(16381)
农村(15754)
(15754)
农业经济(15662)
图书(15544)
(14197)
(13841)
资源(13708)
世界(13499)
经济问题(13135)
共检索到4038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宋玲妹  
构建现代和谐社会需要以高素质人力资源作基础,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应有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全面,这与经济日益增长的人力资本需求之间、农民全面发展的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之间很不平衡矛盾越来越突出。有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切实把农民由人力资本贫困者转变为人力资本“小康者”,才能在农民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俊梁  
苏南是全国城乡发展比较协调、全面、可持续的地区。苏南的新农村建设实践表明,实现城乡和谐重在发展农村,而发展农村又重在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为人力资源存量的充分利用,其二为人力资源品质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在政府宏观指导和财政支持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导向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主体参与意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祁永寿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既是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与其他地区相比,青海省农村劳动者素质比较低下,已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因素,本文将对青海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文娟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经济生活中的重要问题。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也逐渐成为政府和一些学者关心的热门话题。而对提高劳动者素质起着重要作用的农村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我们要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掘农村人力资源,变人口压力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从而促进农村各方面健康良好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何凤霞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邓涛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需要 ,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还存在素质低、人口教育水平低、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 ,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 :( 1 )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2 )加强教育和培训 ;( 3)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 ;( 4 )建立和健全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和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 5 )制定长期稳定的农村人口政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温晶  
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中,城乡统筹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难以得到合理开发,也没有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唯有通过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强农民素质素养,农民才能够运用政策、市场、科学技术等因素来提高经济收入,所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这是消除城乡差异,促进城乡协调稳定发展的强有力对策。基于此,本文指出了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可以解决好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问题,解决好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一现实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尧耿  黄晓红  俞成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何景熙  
转型时期我国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对有限农业资源的巨大压力所导致的农村劳动力不充分就业乃是当前“三农”问题本质所在。对农村人口“开流断源”即“转移农民 ,减少农民 ,农民变市民”是应对“三农”问题的根本选择。建议立即启动普及基础教育为主体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 :( 1 )由中央财政直接承担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 ;( 2 )重建农村合作医疗网点 ;( 3)继续强化农村计划生育 ,切断人口过量增长的“源头” ;( 4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的制度创新保障人力资本投资的公平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斌强  赵鹏程  
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界定,对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质量、学业、人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1)开发城市公立学校的潜力,制定相关制度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所在地就学;(2)扶持为农民工子女开设的简易学校;(3)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尤其是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4)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钟甫宁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调整农民就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是解决农民问题并最终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在农业和农村内部,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和城市人口密集地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附加值的名特优新农产品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应当围绕中心工作,帮助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帮助农业生产向高价值产品转移,实现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生产和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期目标。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樊小东  
开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关键在教育。如何积极利用各类教育和培训提高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发挥农村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张珍辉  彭尚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以高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源作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量不够,导致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低。本文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全面阐述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必要性及其途径,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培育新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才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晓妮  刘育生  梁宗祥  
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根据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应调整农村发展思路,因地制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完善民主政权建设,全面推动我国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