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13)
2023(6279)
2022(5693)
2021(5318)
2020(4737)
2019(11143)
2018(11166)
2017(21648)
2016(12308)
2015(14433)
2014(15076)
2013(14904)
2012(13808)
2011(12514)
2010(12761)
2009(11853)
2008(12026)
2007(11427)
2006(9742)
2005(8785)
作者
(37551)
(31594)
(31347)
(30245)
(19887)
(15282)
(14539)
(12458)
(11853)
(11519)
(10771)
(10668)
(10173)
(10168)
(10025)
(9951)
(9907)
(9226)
(9194)
(9178)
(7930)
(7895)
(7667)
(7302)
(7184)
(7118)
(7110)
(6994)
(6547)
(6474)
学科
(51311)
经济(51253)
管理(31090)
(30836)
方法(24821)
(23231)
企业(23231)
数学(22063)
数学方法(21860)
(16257)
(14234)
中国(14030)
(12213)
地方(11778)
农业(10762)
(9773)
业经(9736)
(9565)
贸易(9562)
(9237)
理论(8149)
(8013)
财务(7992)
财务管理(7958)
(7924)
(7736)
银行(7710)
企业财务(7436)
(7266)
(7041)
机构
学院(180846)
大学(179734)
(71745)
经济(69971)
管理(65730)
研究(60755)
理学(55603)
理学院(54928)
管理学(53872)
管理学院(53525)
中国(46165)
科学(39473)
(39153)
(35031)
(33707)
(32576)
(30128)
业大(29792)
研究所(29408)
中心(28769)
农业(27127)
财经(26464)
北京(25155)
(24265)
师范(24019)
(23754)
(23564)
经济学(22294)
(22034)
(21237)
基金
项目(114296)
科学(86924)
研究(83396)
基金(79245)
(69625)
国家(69012)
科学基金(57012)
社会(49677)
社会科(46847)
社会科学(46828)
(46388)
基金项目(42443)
教育(38990)
(38552)
自然(36852)
自然科(35855)
编号(35853)
自然科学(35842)
自然科学基金(35174)
资助(33405)
成果(29189)
重点(26120)
课题(25137)
(25096)
(24893)
(22677)
科研(22413)
大学(21555)
创新(21258)
计划(21223)
期刊
(83461)
经济(83461)
研究(52431)
中国(35848)
(31353)
学报(30800)
(27842)
科学(26962)
大学(22857)
学学(21464)
管理(20705)
教育(20610)
农业(20158)
技术(16725)
(15415)
金融(15415)
业经(15373)
财经(12903)
经济研究(12863)
问题(12015)
(11075)
(10846)
图书(9681)
(9676)
技术经济(9559)
商业(9416)
林业(9316)
统计(9075)
理论(8888)
(8442)
共检索到2715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许松山  
一、对小康涵义的理解关于小康水平的涵义,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农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根据这段论述,我们认为:(1) 小康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综合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单纯用某一个指标不足以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全貌。如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衡量小康,虽有一定的实用性,操作起来也比较简便,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仅反映社会财富的平均占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鹏博  林秀梅  
本文利用吉林省城镇居民1995、2001两年的消费数据对吉林省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及满足率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吉林省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提供理论与数据参考。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孙雅静  
在过去10年中,吉林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生存型向温饱型并逐渐向集约型转化.但目前的消费支出结构还不尽合理,表现在食品支出所占比重过高,住宅和劳务消费水平过低,消费过分集中于高档耐用消费品等方面.为此需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积极推行城镇住宅、劳务商品化,并正确引导消费.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刘玉玲  
90年代以来,吉林省城镇居民消费倾向逞递减势,储蓄倾向提高,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对消费品市场的支撑作用减弱。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要刺激消费,提高消费水平,关键是增加城镇居民实际收入,调整落后的消费方式,把握居民新的消费增长点。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车延杰  
本文就以价值比和住宅面积标准判断城镇居民住宅购买能力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观点 ,并以此根据吉林省大、中、小城市的住宅价值和居民的收入 ,对居民住宅购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 ,提出全省住宅供给的政策和数量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许松山  
本文根据1350户城镇居民抽样调查资料,从居民收入、消费支出等方面对吉林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与全国平均生活水平进行比较和分析。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小宇  潘鸿  韩飞  
文章将基于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假说的消费模型扩展为时变参数模型,利用卡尔曼滤波对模型进行估计,得到时变边际消费倾向,识别了吉林省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函数中边际消费倾向系数的时变特征,并比较了吉林省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消费模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基于相对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吉林省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吉林省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主要是由于农村居民对未来的预期没有城镇居民乐观。因此,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其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是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有效途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刚  周志强  
本文通过分析城镇化的各种发展模式,结合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吉林省 发展模式构想、划分吉林省城市圈的主要依据和城市圈、城市群的运作方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任启平  李平  王建军  
本文在回顾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引进经过修正的重力模式和断裂点计算方法,对吉林省城市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吉林省9个地市(州)及2个样本市的人口经济规模排序及相互间的横向引力矩阵与纵向引力矩阵,分析了吉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现状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结构优化对策。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世伟  罗胤  汪宁宁  
针对吉林省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男性和女性劳动力的行业分布和工资水平差异,应用微观经济计量方法对性别工资差异进行分解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工资差异,行业内部性别工资歧视是造成性别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性别行业分割是造成性别工资差异的次要原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继斌  杨青山  张春丽  
吉林省中部城镇群是吉林省解决城市化水平虚高和转移大量农村人口的重点地区。在对吉林省中部城镇群城市化进程现状特征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部城镇群区域发展态势和格局,提出了促进城市化推进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空间战略,构建了"一主、一副、多心"的中心等级体系、"T型"轴带为主的三级轴带体系和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镇经济区体系城市化空间组织系统,以引导吉林省中部城镇群城市化的有序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肃  许慧  
文章以吉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吉林省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持现状,并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对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志威  王冬艳  李红  刘蜀涵  
基于吉林省各县市2005—2014年人口和经济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从整体及局部研究各县市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时空差异,同时采用协调发展度模型探究城镇化协调发展及空间演化情况。结果表明:吉林省县市间城镇化水平总体空间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发展联系日益紧密;城镇化水平总体空间格局稳定,东西部与中部相比,空间格局稳定且空间差异较小;多数县市在研究前期和中期城镇化发展不协调,末期协调型县市较多,人口城镇化滞后是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协调型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不协调型县市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县市的协调类型倾向于向更加协调的类型方向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兴华  修春亮  白立敏  文玉钊  
识别流空间视角下的城镇地位及其发育状况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认知基础之一。基于县域公路客运班次数据,在Ucinet及Arc GIS软件支持下,从整体网络、城镇中心性及地理探测等三个方面对吉林省城镇中心性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1)省域整体网络结构相对松散、核心网络实力偏弱,城镇间空间联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市域内空间联系相对紧密、跨市域联系则明显不足,区域联动发展进程相对滞缓。(2)地级城市程度中心性普遍较高、省域边缘城镇的交往能力总体处于从属地位;城镇节点的空间链接效应具有地域差异特征、区内空间联系多通过地级城市中介作用完成;综合中心性视角下的城镇层级总体呈首位分布特征并形成"一极三核"的省域"中心—枢纽"格局,区内出现"八子群、四片区"的组团现象。(3)将地理探测器方法应用于城镇中心性影响因子研究,发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省域内城镇节点中心性的影响较小,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交通承载力等因子对城镇地位及角色影响明显,路网密度仍是影响城镇空间链接水平的因子之一。为此,应提升省域东西部地区核心城镇资源集聚能力,优化省域边缘城镇产业结构、增强市场活力,合理配置区域交通资源、完善边缘城镇交通基础设施,以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