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58)
2023(3660)
2022(2928)
2021(2926)
2020(2524)
2019(6148)
2018(6288)
2017(12482)
2016(6592)
2015(7739)
2014(7692)
2013(7252)
2012(6310)
2011(5646)
2010(5751)
2009(5160)
2008(4817)
2007(4159)
2006(3508)
2005(3078)
作者
(18071)
(14889)
(14791)
(14165)
(9493)
(7052)
(6716)
(5800)
(5605)
(5280)
(5133)
(4948)
(4683)
(4682)
(4639)
(4507)
(4403)
(4344)
(4321)
(4202)
(3671)
(3653)
(3622)
(3442)
(3344)
(3284)
(3284)
(3261)
(3013)
(2964)
学科
(27627)
经济(27611)
管理(17073)
方法(16206)
(15838)
数学(15109)
数学方法(14630)
(13558)
企业(13558)
(6474)
理论(6090)
中国(5858)
业经(5262)
教学(4878)
(4728)
地方(4558)
(4332)
贸易(4329)
技术(4312)
(4234)
(4189)
农业(4146)
(3713)
(3621)
(3204)
学法(3192)
教学法(3192)
环境(3125)
(3017)
(2954)
机构
学院(89444)
大学(87238)
管理(36112)
(32778)
经济(31976)
理学(31757)
理学院(31452)
管理学(30454)
管理学院(30314)
研究(25688)
中国(19332)
(18415)
科学(16825)
(13637)
业大(13596)
(13006)
(12886)
中心(12334)
(12308)
技术(11664)
(11443)
北京(11406)
研究所(11329)
师范(11322)
财经(11111)
(10595)
农业(10168)
(10065)
(9668)
经济学(9452)
基金
项目(62459)
科学(49027)
研究(45060)
基金(44173)
(38501)
国家(38223)
科学基金(33430)
社会(26830)
(25952)
社会科(25476)
社会科学(25469)
自然(22998)
基金项目(22929)
教育(22589)
自然科(22529)
自然科学(22527)
自然科学基金(22086)
(21498)
资助(19399)
编号(19258)
成果(14591)
重点(14057)
课题(13527)
(13241)
(13041)
(12876)
创新(12334)
科研(12067)
大学(11807)
计划(11620)
期刊
(32940)
经济(32940)
研究(22604)
中国(16786)
管理(13665)
教育(12648)
学报(12498)
科学(12254)
(11576)
技术(11404)
(10456)
大学(9974)
学学(9350)
农业(8085)
统计(6773)
(6225)
业经(6041)
(5711)
金融(5711)
经济研究(5656)
决策(5608)
财经(4984)
技术经济(4897)
职业(4782)
(4714)
图书(4451)
科技(4439)
(4251)
(4144)
商业(4139)
共检索到1231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邢江勇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在职业教育体系内,统筹考虑"对口招生"中高职教育"3+3"衔接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突出中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职业基本能力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职业综合实践课程模块,以及职业资格证书与技能鉴定的衔接,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浪费,促进人才培养递进衔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顾臻臻  汪幼辛  何向彤  
教学过程的有效衔接是推进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而实现中高职教学过程有效衔接的关键在于: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的层次要求,实现中高职课程分类分层;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体系;建立中高职教学交流和教师培训机制,促进教学实施的衔接;改革招生考试模式,建立中高职衔接的入学资格评价体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沈理  
作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结合点,对口招生考试制度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但现行的模式存在重形式轻内涵、专业技能考式趋向形式化的问题。针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实际,可通过探索集团化办学内部引领,推行学分互认模式、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推进中高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衔接等,全面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莅芳  李文博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必然,课程体系建设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在根本上决定着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对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当前实际,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吕江毅  刘敏杰  
打通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适合职业院校学生成长、发展的立交桥,加快建设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研究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开发一体化课程标准,探索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现模式。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探索式地提出"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并对"3+2"合作的内涵、原则、内容和意义进行了阐述,为院校间"3+2"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欧志柏  覃志奎  
遵循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材与技能对接"四个对接"原则,构建电子专业"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基于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校企一体化课程体系。通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开发特色校本教材,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改革考核方法与学生评价模式,深化校企一体化课程改革。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英  王东群  
本文在分析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的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探讨课程衔接实质,构建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显性课程内容衔接的框架图,及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的实施策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黄小璜  杨燕  刘麟  
"3+4"中职—本科衔接模式能够实现中职和本科的互补教育、衔接教育、关联教育,为中职毕业生提供一条通往高层次教育的重要途径。文章认为"3+4中职—本科"模式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衔接五个方面存在关键问题,并就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设置、毕业生质量标准、课程体系和结构、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环节提出建设思路与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高芬  
中高职衔接工作是通过促使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育结构重组和教育资源整合,以有效优化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为我国宏观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支持,为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做出积极贡献。文章从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当前人才需求特征变化趋势的问题入手,从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等角度剖析中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依据,给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课程衔接、教学教法衔接及学习绩效评估衔接等中高等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具体路径。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徐国泉  余晓红  王雷  
课程内容的衔接是"3+4"分段培养模式衔接的基础问题。针对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不同阶段的教育方式和学生认知能力存在的差异,探讨了"3+4"分段培养模式课程内容体系衔接的理念、思路、程序和方法。并以苏州科技大学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物流管理专业"3+4"分段培养模式的核心课程《仓储管理》为例,采用内容解构与体系重构的思路进行系统性的衔接研究。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维  
本文基于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2+3"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实际操作经验,阐述了"2+3"模式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从可操作性层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以期使"2+3"模式得到优化,提升职业教育实效。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范敏  芦京昌  
中、高职衔接不是中职与高职的简单叠加或接续,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的兼容并蓄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杭州市中、高职衔接主要有对口升学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3+2"模式和高职自主招生模式。基于我国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路,根据现行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要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应大力推行"2+1+2"的中、高职衔接的合作模式。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郭宗莲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其目的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各高职院校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实践,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场所的建设、教学团队的建设到教学方法、手段、评价的改革等多个方面阐述具体的实施方案。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邢江勇  
本文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点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应针对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衔接现状,整体优化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本位"的模块式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有效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衔接。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傅大梅  
本文在分析传统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分段培养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讨了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原则与路径,构建了适用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就业需求的"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课程体系框架,设置了以就业为导向,并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的一体化课程,提出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施举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