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76)
- 2023(2730)
- 2022(2262)
- 2021(1852)
- 2020(1470)
- 2019(3345)
- 2018(3029)
- 2017(6185)
- 2016(3072)
- 2015(3134)
- 2014(2855)
- 2013(2865)
- 2012(2597)
- 2011(2483)
- 2010(2300)
- 2009(1986)
- 2008(1897)
- 2007(1684)
- 2006(1412)
- 2005(1256)
- 学科
- 济(16769)
- 经济(16756)
- 方法(9813)
- 数学(9302)
- 数学方法(9255)
- 管理(8900)
- 业(8486)
- 企(6508)
- 企业(6508)
- 财(4035)
- 中国(3880)
- 农(3044)
- 贸(3004)
- 贸易(3004)
- 业经(2970)
- 易(2934)
- 环境(2588)
- 融(2341)
- 金融(2341)
- 制(2328)
- 产业(2320)
- 农业(2259)
- 技术(2236)
- 务(2224)
- 财务(2222)
- 财务管理(2219)
- 企业财务(2162)
- 银(2154)
- 银行(2149)
- 学(2124)
- 机构
- 大学(46553)
- 学院(45369)
- 济(23561)
- 经济(23306)
- 管理(17815)
- 理学(16122)
- 理学院(15978)
- 管理学(15716)
- 管理学院(15624)
- 研究(14669)
- 中国(10555)
- 财(10555)
- 财经(9217)
- 经济学(9045)
- 京(8664)
- 经(8600)
- 经济学院(8493)
- 科学(8126)
- 财经大学(7172)
- 农(7121)
- 中心(6889)
- 所(6885)
- 业大(6595)
- 研究所(6375)
- 商学(5853)
- 商学院(5790)
- 农业(5749)
- 江(5703)
- 院(5318)
- 经济管理(5152)
- 基金
- 项目(35201)
- 科学(28687)
- 基金(28104)
- 家(25030)
- 国家(24873)
- 研究(23629)
- 科学基金(21869)
- 社会(18030)
- 社会科(17399)
- 社会科学(17398)
- 基金项目(14452)
- 自然(13735)
- 自然科(13508)
- 自然科学(13506)
- 自然科学基金(13284)
- 省(12648)
- 资助(11897)
- 教育(10755)
- 划(10695)
- 国家社会(8810)
- 部(8447)
- 重点(7788)
- 编号(7606)
- 教育部(7564)
- 创(7403)
- 人文(7223)
- 发(7155)
- 创新(7009)
- 科研(6955)
- 大学(6689)
共检索到592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郝娟 邱长溶
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指标是由人口学家Bongaarts和Feeney于1998年建立的,它是基于总和生育率容易受到平均生育年龄影响的缺点而提出的,希望它能够剔除进度效应,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终身生育率方面的相关信息。然而这一调整指标的设计与计算是否合理、准确呢?这里从该指标计算的前提条件、数据基础和计算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讨论,并利用中国近年来的实际数据进行了必要的检验。结果表明:该指标核心调整公式的前提假设在现实中难以满足,指标对于平均生育年龄变化的敏感度高,而平均生育年龄的测量与计算方法使得计算结果产生的误差较大,导致调整指标出现错误的几率增高。对于总和生育率易受平均生育年龄影响的问题我们还需进一步的思考和解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震威
在生育水平和生育年龄有较大变化的时期,TFR’(去进度总和生育率)指标比TFR能更好地反映终身生育水平。但是,TFR’既不是对时期生育水平(TFR)的估计,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终身生育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志刚
面临近年来极低的全国总和生育率(TFR)水平,有关研究一方面集中于出生漏报的估计,一方面集中于针对极低生育水平的对策研究。但是,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却被忽视了,即由于近年来生育年龄变化而使得TFR指标的内在缺陷更为突出,已不能很好反映妇女终身生育水平。就此,本文介绍了Bongaarts和Feeney新近提出的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TFR’)方法。应用中国历年生育数据对 TFR’方法的检验表明该指标的确比 TFR指标更接近于实际队列的终身生育率。而根据最新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虽然近年TFR仅为1.3,但作为从时期生育行为对终身生育水平的较好估计,近年TFR’值却为1.7,这表示全国终身生育率大体仍在政策要求的水平以上。如果再进一步考虑数据中的出生漏报问题,那么实际终身生育水平还会更高。本文还分析了其他有关指标,并对该方法在应用中的若干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富德
总和生育率作为衡量生育水平的综合指标,由于它抽象了年龄结构的影响,在人口再生产的分析中,起特殊重要作用。但对这一指标的认识,还有很大分歧,一说它是“评价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的最直接、最贴切的指标”;一说它“不能说明平均一个妇女一辈子生育的子女数……,更不能据以评价一个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进行的好差”。因此,阐明总和生育率指标的性质,分析影响它变动的各种因素,把握在普遍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情况下,总和生育率的发展趋势,评价这个指标在计划生育指标体系中的作用,就很有必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青
文章针对现有人口抽样数据的特点和缺陷,通过对总和生育率指标的分析和改进,测算了1994~2004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探讨了影响该指标变化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1994~1996年的1.80左右下降到2001~2004年的1.62左右,其中2000年为1.66;影响中国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生育率、生育年龄和城镇化进程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高爽
通过对总和生育率、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及内在总和生育率的对比分析,对中国生育率转变过程中生育行为的结构进行剖析,对生育的数量效应、进度效应在生育率变动中的各自的作用进行定量分解。内在总和生育率在估计时期生育水平上,是比总和生育率和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更好的指标,能够更准确测量生育的进度效应。结果表明1970年代我国生育率下降中的数量效应占比远超进度效应,达到3/4;1980年代数量效应的比例也达到2/3;1990年代,数量效应作用比例为略高于50%;而2000年以来数量效应和进度效应的作用此消彼长,总体而言,数量效应不足50%。1970年代,进度效应使总和生育率下降0.2~0.4;1980年代,进度效应很小;而1990年代以来,进度效应使总和生育率下降0.1~0.2。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路磊
一、问题的提出。总和生育率是一个能够综合反映妇女时期生育水平的统计指标。尽管它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由于它的简易性和直观性,仍然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总和生育率(或分孩次总和生育率)在理论分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来看,总和生育率本身不具有可控性。这就是说,只有在所有的生育事件都发生以后才能确定出相应的总和生育率,而在人口计划(或规划)中,我们要求各种指标必须具有事前可控性,否则再好的计划也是实现不了的。因此,控制措施或手段是实现计划所必不可少的。如果事前规定了某一年的总和生育率,那么应如何才能完成这一计划指标呢?亦即如何控制妇女的生育行为呢?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分析,并提出一个简单的生育比例控制模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志刚
本文质疑梁秋生论文中控制外来流入人口以后京津沪大城市总和生育率均高于 1 0的推算结果 ,并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1‰抽样样本的京津沪育龄妇女案例进行了检验汇总。按两种不同口径的汇总结果都表明 ,京津沪户籍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远远低于 1 0。
关键词:
外来人口 总和生育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路磊
众所周知,总和生育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育水平度量指标,它在人口分析和人口预测等方面都有着很广泛的用途。尽管人口学家们已经对总和生育率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它的有些性质仍然是我们不很熟悉的。在本文中,作者将讨论总和生育率的一个性质、即一个总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与相应的各个分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之间的关系。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蓝嘉俊 吴超林 余玲铮
收入不平等问题和人口生育率过低问题是当下中国面临的两大难题,但目前理论界关于人口因素与收入不平等关系的研究,很少从生育率视角来考察以及考虑代际收入流动在其中的作用。文章从理论与经验两个方面来考察生育率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理论模型表明:在关于代际收入流动的假设下,一个经济体中生育率的提高会使穷人比重提高,进而拉大收入不平等。进一步地,文章利用1970-2011年76个国家(地区)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发现:(1)总和生育率的提高会拉大收入不平等,如果每个妇女平均多生育一个孩子,将会使基尼系数增加0.025;(2)以出生率作为总和生育率替代指标的实证结果与基准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不同生育率测算指标高度相关且可相互替代;(3)对于代际收入流动弹性越高、收入水平越低或生育率越高的国家(地区),其生育率提高对收入不平等的拉大作用越大。文章关于生育率对收入不平等影响的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特征的考察,对于我国如何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下寻求应对严峻的收入分配问题之策提供了国际经验和启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蓝嘉俊 吴超林 余玲铮
收入不平等问题和人口生育率过低问题是当下中国面临的两大难题,但目前理论界关于人口因素与收入不平等关系的研究,很少从生育率视角来考察以及考虑代际收入流动在其中的作用。文章从理论与经验两个方面来考察生育率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理论模型表明:在关于代际收入流动的假设下,一个经济体中生育率的提高会使穷人比重提高,进而拉大收入不平等。进一步地,文章利用1970-2011年76个国家(地区)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发现:(1)总和生育率的提高会拉大收入不平等,如果每个妇女平均多生育一个孩子,将会使基尼系数增加0.025;(2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子慧
中国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获得的妇女总和生育率和胎次率资料,不仅反映出我国妇女生育水平变化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我国计划生育的巨大成就。本文拟就此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一、总和生育率的变化情况 总和生育率在研究人口再生产过程中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总和生育率水平的高低,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条件、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广州
本文讨论了人口分析技术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年龄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间接估计方法,并以人口普查数据为例展示年龄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间接估计方法的建模过程与实施步骤,同时指出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长洪 陈友华
"完善生育政策"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重要任务,为了设计平稳过渡的政策方案,一个挑战性任务就是预测生育政策变动可能引起的政策总和生育率变动。文章给出一种带补偿生育的政策总和生育率测算模型,可用于预测某种生育政策变动方案可能引起的政策生育率变动后果,进而为评价和选择生育政策调整方案提供重要决策信息。文章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2005年全国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利用此模型测算了生育政策由"‘双独'家庭可生二孩"调整为"‘单独'家庭可生二孩"后,带补偿生育的政策总和生育率变动后果。预测结果显示,分区域逐步实行"‘单独家庭'可生二孩"的政策微调方案后,发生的补偿生育不会引发明显"生育堆积",该微调方案有助于生育政策向普遍二孩平稳过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梁秋生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2 0 0 0年京、津、沪三大城市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降低到 0 67、0 88和 0 68的超低水平。分析表明 ,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和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的迅速扩大 ,以及无户籍“漂泊“人口的增加是造成大城市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超低水平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 ,总和生育率指标在功能上存在明显的缺陷 ,既不能反映大城市育龄妇女真实的时期生育率水平 ,也不能反映大城市育龄妇女实际的终身生育水平
关键词:
大城市 外来流入人口 超低总和生育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