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1)
2023(698)
2022(596)
2021(560)
2020(504)
2019(1060)
2018(1057)
2017(1816)
2016(1236)
2015(1337)
2014(1313)
2013(1281)
2012(1246)
2011(1107)
2010(1090)
2009(1007)
2008(915)
2007(820)
2006(679)
2005(616)
作者
(4898)
(4229)
(4086)
(3895)
(2747)
(2263)
(1817)
(1733)
(1713)
(1651)
(1565)
(1489)
(1479)
(1439)
(1381)
(1372)
(1323)
(1318)
(1279)
(1213)
(1156)
(1149)
(1086)
(1056)
(1035)
(1004)
(982)
(980)
(974)
(963)
学科
(2136)
(2136)
经济(2134)
(1928)
(1899)
玉米(1882)
(1787)
(1724)
玉蜀黍(1723)
(1723)
蜀黍(1723)
(1676)
(1381)
农业(1129)
管理(1103)
中国(868)
方法(859)
数学(745)
数学方法(731)
(697)
企业(697)
人口(491)
(484)
劳动(482)
教育(479)
业经(458)
(436)
土壤(433)
市场(433)
技术(417)
机构
大学(16585)
学院(16545)
(10458)
研究(9270)
农业(9045)
科学(7487)
业大(6528)
(6500)
研究所(6144)
农业大学(5765)
(5411)
中国(5342)
(4696)
科学院(4148)
(4108)
(4072)
实验(4023)
经济(3985)
(3900)
实验室(3816)
中心(3748)
重点(3670)
管理(3392)
技术(3000)
(2997)
理学(2974)
理学院(2871)
农业科学(2718)
管理学(2718)
管理学院(2693)
基金
项目(13168)
(9908)
国家(9854)
科学(9016)
基金(8875)
科学基金(6663)
研究(6414)
(5891)
(5619)
自然(5393)
自然科(5258)
自然科学(5258)
自然科学基金(5157)
基金项目(4611)
计划(4567)
(4556)
科技(4502)
重点(3683)
(3658)
资助(3608)
专项(3421)
农业(3407)
(3208)
社会(3126)
教育(2942)
社会科(2885)
社会科学(2882)
科研(2852)
(2792)
(2667)
期刊
(10636)
学报(8642)
农业(8021)
大学(5295)
科学(5281)
学学(5176)
中国(4821)
(4472)
(4442)
经济(4442)
业大(3553)
研究(3520)
农业大学(3361)
中国农业(2500)
(2003)
教育(1623)
农业科学(1618)
自然(1586)
自然科(1409)
自然科学(1409)
西南(1387)
农学(1353)
华北(1353)
(1062)
管理(1060)
资源(981)
(939)
技术(936)
科技(902)
林业(890)
共检索到248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印军  尹昌斌  
一、问题的提出南方双季稻主产区,是指以双季稻为主要粮食作物的省区,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和江西7个省(区)。水稻,尤其是双季稻是该区粮食生产的主体,水稻面积占了各省(区)粮食作物总面积的65%以上,其中早、晚稻面积占了水稻总面积的75...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印军,尹昌斌  
通过区域比较优势量化分析,并结合试验区试验结果,提出在南方双季稻主产区,除了部分高坑田,不宜实施“玉米替代早稻”,同时提出已没有必要再去化大气力实施“玉米替代早稻”。并提出解决南方双季稻主产区早稻积压和饲料短缺问题的出路在于调整早稻品种结构,实施粮饲分流,即将饲料稻从食用稻中分流出来,在发展优质食用早稻的同时,积极发展“三高”饲料早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思超  唐利忠  李超  杨晶  石泉  陈平平  屠乃美  易镇邪  周文新  
为探索化学氮肥减量配施条件下双季稻田较优的绿肥混作方式,以早稻品种中早39和晚稻品种泰优390为材料,于2016-2017年采用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绿肥混作方式(紫云英单作,AS;紫云英与满园花混作,AR;紫云英与黑麦草混作,AL;紫云英与满园花与黑麦草混作,ARL;冬闲处理,CK)与氮肥减量配施对双季早、晚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绿肥还田处理绿肥替代化肥氮比例,2016年为28. 98%~39. 68%,2017年为30. 55%~39. 47%,以AS处理较大,AL处理最低。绿肥替代部分基施化肥对水稻分蘖动态无显著影响,但各绿肥还田处理均有较好的增产效果,不同模式间差异明显,2016年早、晚稻均以AS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分别较CK增产7. 3%和8. 5%),其次是AR处理(分别较CK增产6. 0%和7. 1%); 2017年早、晚稻均以AR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分别较CK增产7. 2%和5. 5%),其次是AS处理(分别较CK增产5. 5%和4. 7%)。绿肥替代部分基施化肥有利于提高水稻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与干物质积累量,进而提高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各处理在年际间有一定差异,但一般以AS和AR处理表现较好。可见,绿肥替代部分基施化学氮肥有利于提高双季稻产量,且以紫云英单作和紫云英+满园花混作效果较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吕开宇  仇焕广  白军飞  徐志刚  
作为一项重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机深松整地对于改善耕地质量、提高作物产量意义重大。采用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和实地调研等方法,系统梳理了深松的技术属性特征及其推广应用沿革,回顾和总结了国内深松补贴宏观政策的发展以及玉米主产区各省市和样本地区深松补贴政策的实施状况,并从技术经济角度分析评估了深松技术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研究表明,深松技术有助于改善土壤性状、增强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还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提高农民收入,生态和经济效应明显;但在推广过程中也面临对技术认识不深、作业分散不经济、补贴机制不健全、部分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技术储备和配套措施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等问题。为此,本文从思想认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丽立  张彬  杨坤明  黄瑞林  
选用 3 60只番鸭 ,随机分成 4组 ,分别饲喂玉米、稻谷替代玉米和添加二种不同预混料的日粮 ,四个试验组( 1、2、3和 4组 )的饲料组成分别是 :基础日粮 + 65 %玉米 +预混料Ⅰ ;基础日粮 + 2 6%玉米 + 3 9%稻谷 +预混料Ⅰ ;基础日粮 + 2 6%玉米 + 3 9%稻谷 +预混料Ⅱ与基础日粮 + 65 %稻谷 +预混料Ⅱ。研究饲料的各种营养成分对番鸭生长性能、消化代谢的影响及其排泄物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稻谷部分或全部替代玉米 ,同时添加自配预混料(Ⅱ ) ,对肉鸭生长速度、饲料报酬没有明显 (P >0 .0 5 )的影响 ;但能显著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程勇翔  王秀珍  郭建平  赵艳霞  黄敬峰  
[目的]利用星地多源数据,在南方双季稻种植区空间信息提取、双季稻发育期动态图组制作及研究区逐日平均温度反演的基础上,结合冷害监测指标,实现多要素相协同的南方双季稻春季冷害动态监测,为农业部门及时准确地应对双季稻冷害,减少冷害损失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南方双季稻区190个气象站点1951—2011年逐日气温数据,计算各站点≥10℃的多年平均积温。根据各站点多年平均积温与其地理因子的相关关系,建立多年平均积温推算模型。通过所获模型得到研究区积温空间分布图。按照南方双季稻安全生产积温阈值≥5 300℃·d的指标,扣除研究区内积温小于该值的区域,制作南方双季稻积温区划图。利用MODIS MCD12...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芙蓉  赵一夫  
基于2000—2016年17个玉米主产省面板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玉米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单要素生产率指标和二维空间相图增长分析法探讨中国玉米生产的技术进步路径。研究表明:机械有效地替代了劳动力,替代弹性为1.17,并在2008年以后呈现出平稳趋势;在玉米用工价格普遍上升的背景下,就机械对劳动力替代弹性而言,西部山地玉米区高于黄淮海和东北优势玉米区;玉米生产以机械技术为主,呈现以节约劳动力要素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导向的技术进步路径。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张静  张朝  陶福禄  
本文基于1980~2008年南方双季稻地区575个县粮食单产和183个气象站的数据,对天气指数保险进行了选择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天气指数可保区的空间分布差异大;依据可保区相关系数的概率分布,发现气象产量损失与温度灾害指数之间的整体相关程度和内部匀质性均较高;随着种植制度的改变,水稻的冷害和暴雨可保区的质心向西南方向迁移,热害和干旱可保区质心向东北方向迁移;水稻的冷害可保区质心迁移距离最长,进一步结合风险分散理论则冷害风险分散程度最高。因此,综合农业气象灾害的可保性和可保区的质心迁移分析得到,在南方双季稻种植区,选择冷害指数实行天气保险的可行性最大。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张静  张朝  陶福禄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郑适  舒坤良  杨双  吴兴宏  
玉米临储政策的持续实施虽保护了农民利益,但同时也造成了玉米库存剧增、财政压力加大,比价关系扭曲、供给过于旺盛,国内外价格倒挂、玉米进口量剧增,下游产业萎缩、玉米需求疲软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建立玉米主产区与国家和主销区订单式产销模式,可调节玉米、大豆目标价格比价关系,进而调控玉米供给水平,构造以玉米、大豆目标价格和轮作为基础的市场价格和种植结构调控"蓄水池",在宏观层面上实现玉米精准化生产并达到供需基本平衡,促进玉米主产区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的数量、质量、效益并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温凤荣  史建民  
本文采用1982—2012年的数据对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进行了测定,分析了玉米价格波动特征,并通过构建价格时间趋势方程,分离出趋势分量和波动分量。在对波动分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的基础上,进行二阶AR模型估计,发现价格系统内部传导机制对玉米价格波动的影响只有11.55%,外部冲击因素的影响程度达到了88.45%。进一步选取包括内部和外部因素五项指标构建多元回归方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玉米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中,生产成本是主要内因,政府政策是主要外因。完善玉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减少政府干预,满足多样化玉米需求和降低生产成本等能避免玉米价格剧烈波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哲晰  穆月英  
近年来我国玉米市场价格发生起伏波动,这对玉米生产者如何产生影响成为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基于福利经济学补偿原则,利用2001—2015我国玉米主产省面板数据,运用路径分析法与系统GMM方法,对纳入农民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环境的玉米供给和需求模型进行估计,并在此基础上测算玉米价格波动对主产区农民生产、消费及总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价格变动与农民生产福利呈同方向变动,与农民消费福利呈反方向变动,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主产省农民福利回落明显。农民的玉米生产福利和消费福利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而各产区差异性比较优势会对农民种植积极性产生不同影响。此外,除农业政策等因素外,种植结构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玉米价格的重要因素;全要素生产率反映的科技进步对玉米产量的作用并不突出。据此,提出继续加强对粮食价格的宏观调控、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强化主产区生产配套设施与社会保障服务建设;引导玉米种植结构调整与加工合理布局、研发和推广高新技术等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翁贞林  王雅鹏  
文章以江西省619个种稻大户为例,应用Logit模型分析,分析大户水稻"双季改单季"行为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户村域特征、农户家庭资源与生产经营特征及政策与控制认知特征等方面的13种因素对大户"双季改单季"行为选择有着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影响。本研究也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邵甲元  朱虹  
选用50头15~18月龄黄牛,研究氨化稻草日粮中用酒糟粉替代玉米对日增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酒糟粉的试Ⅰ组比添加玉米粉的试Ⅱ组每头日增重高11.6g,但差异不显著(P>0.05),全期纯增收入194.07元,增加3.69倍,差异极显著(P<0.01);试Ⅰ组比对照组每头日增重高出230g,提高46.6%,差异极显著(P<0.01),纯增收入207.56元,增加5.3倍,差异极显著(P<0.01)。单纯使用氨化稻草饲喂肉牛效果不佳。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范丹  范传棋  胡小平  
本文采用饲料原料有效能值比较方法,测算了20092015年进口玉米替代品对国内玉米的替代数量,并分析了玉米替代品价格红利与进口数量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玉米替代品价格红利与玉米替代品进口数量之间呈同向变动关系,玉米替代品价格红利是造成玉米替代品进口数量变动的最关键因素,也是近年来中国进口大量玉米替代品导致国内玉米过剩的最主要原因。当高粱、大麦、DDGS、小麦的价格红利保持在每公斤0.31元、0.14元、0.20元、0.17元时,玉米替代品进口量保持均衡状态,一旦出现更高或更低的价格红利,就会引起玉米替代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