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90)
- 2023(9261)
- 2022(7918)
- 2021(7434)
- 2020(6263)
- 2019(14769)
- 2018(14812)
- 2017(26562)
- 2016(15201)
- 2015(17193)
- 2014(17549)
- 2013(16824)
- 2012(15829)
- 2011(14318)
- 2010(14714)
- 2009(13444)
- 2008(13470)
- 2007(12660)
- 2006(10788)
- 2005(9633)
- 学科
- 济(54312)
- 经济(54269)
- 业(43465)
- 管理(43233)
- 企(36547)
- 企业(36547)
- 方法(26896)
- 数学(23509)
- 数学方法(23286)
- 教育(20635)
- 中国(20440)
- 技术(18034)
- 农(14787)
- 财(13952)
- 学(13457)
- 理论(12877)
- 技术管理(12212)
- 业经(11928)
- 地方(10480)
- 贸(10315)
- 贸易(10310)
- 易(10004)
- 制(9790)
- 农业(9728)
- 和(8717)
- 教学(8694)
- 银(8359)
- 银行(8339)
- 务(8289)
- 财务(8272)
- 机构
- 大学(217183)
- 学院(211699)
- 济(82353)
- 经济(80441)
- 管理(79197)
- 研究(72413)
- 理学(68586)
- 理学院(67768)
- 管理学(66624)
- 管理学院(66178)
- 中国(48130)
- 京(46463)
- 科学(43267)
- 范(36870)
- 财(36691)
- 师范(36618)
- 所(35902)
- 江(33883)
- 教育(33703)
- 研究所(32786)
- 中心(32731)
- 农(32221)
- 师范大学(29844)
- 北京(29834)
- 业大(29807)
- 财经(29418)
- 经(26586)
- 州(26423)
- 技术(26156)
- 院(25778)
- 基金
- 项目(138120)
- 科学(110768)
- 研究(108299)
- 基金(96508)
- 家(82811)
- 国家(81975)
- 科学基金(70142)
- 社会(66578)
- 社会科(62943)
- 社会科学(62926)
- 教育(57636)
- 省(56956)
- 基金项目(51022)
- 划(49332)
- 编号(46229)
- 自然(43293)
- 自然科(42338)
- 自然科学(42326)
- 自然科学基金(41613)
- 成果(39731)
- 资助(37873)
- 课题(34840)
- 创(34433)
- 重点(32482)
- 部(32316)
- 发(31363)
- 创新(31179)
- 教育部(28457)
- 年(28223)
- 项目编号(28215)
共检索到3180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晓 张巍巍
本文通过分析 2 0年来我国创造教育研究视角的转移 ,揭示创造教育的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生物学阐释与命题转换的逻辑起点与现实意义 ,界定创造的深刻内涵与教育价值 ,从而探求创造教育研究的教育学视角。
关键词:
创造教育 学科阐释 逻辑起点 命题转换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曲颖 李天元
本文在借鉴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对目的地形象、目的地定位和目的地品牌化三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指出了三个概念的独特的理论倾向点,并分析了在当前目的地品牌化背景下三者的整合运作与发挥作用的机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宗美
"诗可以怨"作为中国古代原创性诗学命题之一,是对《诗经》文本的一种阐释,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对"诗可以怨"的再阐释形成了一条跨越时空、影响深远的理论脉络。在"诗可以怨"理论的诸多阐释向度中,它与中国抒情诗学体系以及古代知识分子个体价值追求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泽应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发展者和创造者,对中华民族精神作出了既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的创造性阐释,不仅对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性质、功能和作用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述,而且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和结构体系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与概括。这些总结与概括既根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和民族精神深处,同时又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有着扎根传统、立足现代并朝向未来的建构性特征,并因此极大地发展了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不断完善,精神宝库不断充实,精神传统得以传承,彰显了五千年中华伦理文明的精神价值,整体上锻铸了中华民族迎接并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风骨,书写了伟大建党精神,书写了中国人民精神的崭新篇章和辉煌史诗。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人 中华民族精神 创造性阐释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晓美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是现代教育目的论上的重要论题。处理这一论题时,如今的教育理论教科书多采取折中调和立场。与之不同,刘咸炘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个人主义”与“社会本位”二论之偏弊,创造性地提出了“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之论断,堪称继往开来以创新中国教育理论之典范。“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主张个人是无限时空关联中的一个点,纵向贯通祖先后代,横向连贯家国天下,因此教育要从个人的自我完善做起,以个人达于社会。“社会本位”和“个人主义”则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此即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争的根源所在,概念间的混淆也导致了当代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争的偏谬,因此,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当以“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为准。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许光耀
《反不正当竞争法(征求意见稿)》第6条关于相对优势地位的规定近来成为学界讨论热点。本文从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在调整对象上的区别出发,详细讨论了《反垄断法》上支配地位的认定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征求意见稿)》中的相对优势地位之间的关系,认为这两个概念并无本质差异。或者说,相对优势地位只是支配地位的表现形式之一,《反垄断法》足以进行有效的规制,不必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征求意见稿)》中再作规定。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硕豪
高等教育学的上位学科——普通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决定了高等教育学必须承担起理论建设的任务 ,成为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高等教育学只有确立其基础理论学科地位 ,才能提高自身的学科水平 ,并对高等教育实践起有效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 学科性质 基础理论学科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阎琨
埃利克森教育研究理论是阐释主义在教育学应用的代表理论。本文对埃利克森教育研究理论予以全面的梳理,特别是他的阐释主义因果论、行为和行动、意义阐释观、教室的社会组织性、权利和义务在教室中的表达、注重微环境和教育社会生态学的研究,和数据分析上的"分析型归纳"等主要理论观点。本文以西方的方法论原著的透辟理解为基点,结合笔者多年海外研究实践,对埃利克森教育研究理论予以全面的梳理,廓清含混概念,辟出全面的理论图景。基于全文分析,作者建议对于埃利克森教育研究理论的研究和借鉴亟需被提上议程。
关键词:
埃利克森 教育 教育研究理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蒋立松 吴红荣
在生活世界中,西南民族教育具有制度化、准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教育等三种基本类型,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三种类型的教育各有特点,发挥了各自的重要作用。西南民族教育的研究应该以意义的理解为旨归。要理解其意义,应将其置于特定的生活世界中,在教育所构建的符号意义体系中通过对其表象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分析而实现。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民族教育 意义 符号 方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甘剑梅
任何教育都有自己的起点 ,从知识和道德出发 ,这是教育的传统起点观 ,它们在生命之外寻找教育的基础 ,使人的发展丧失生命的根基。教育应遵从生命优先的原则 ,从生命的原初活力出发 ,理解教育的逻辑基础。教育起于生命 ,但又不止于生命 ;始于生命的陶冶 ,但又不放弃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这是生命力量论对教育起点的哲学解释
关键词:
生命活力 教育起点 教育追求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陶志琼 黄鑫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
受教育 接受教育 忍受教育 享受教育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江静 杨百寅
尽管在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批判性思维被广泛认为是决定个体创造力的重要个性变量,但却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而关于这种关系的作用机理与传导机制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本文试图从个体认识论的角度,将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引入管理学领域,通过211对直接领导—下属—同事的三方配对问卷调查,实证研究工作情景中批判性思维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尤其是研究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通过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发现,批判性思维与员工创造力显著正相关,创新自我效能感在两者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领导—成员交换在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自我效能感之间起缓冲调节作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谢汪送
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是当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需要研究的新课题。马克思分别从生产劳动一般、商品生产、剩余价值生产和创造等角度对生产劳动展开了分析和阐述。该文认为,那种以是否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是否为资本带来利润作为标准来判定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论断是片面的,只有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出发,用是否提供符合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作为标准,才能判断服务劳动是否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
关键词:
马克思 服务劳动 生产劳动 价值创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