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50)
- 2023(11280)
- 2022(8795)
- 2021(8026)
- 2020(6723)
- 2019(14724)
- 2018(15034)
- 2017(28928)
- 2016(15708)
- 2015(17746)
- 2014(18068)
- 2013(17539)
- 2012(15599)
- 2011(13772)
- 2010(14228)
- 2009(13554)
- 2008(13880)
- 2007(13100)
- 2006(11854)
- 2005(11054)
- 学科
- 业(84767)
- 企(68286)
- 企业(68286)
- 济(67164)
- 经济(67065)
- 管理(59515)
- 农(45081)
- 农业(30089)
- 业经(29947)
- 方法(24663)
- 财(24381)
- 务(19112)
- 财务(19081)
- 财务管理(19051)
- 中国(18629)
- 企业财务(18050)
- 数学(16556)
- 数学方法(16423)
- 制(16362)
- 技术(16230)
- 策(14814)
- 理论(14607)
- 体(13305)
- 和(12877)
- 划(12512)
- 地方(11631)
- 发(11464)
- 贸(11351)
- 贸易(11342)
- 易(11024)
- 机构
- 学院(232114)
- 大学(221341)
- 济(96498)
- 管理(95450)
- 经济(94597)
- 理学(80908)
- 理学院(80255)
- 管理学(79251)
- 管理学院(78828)
- 研究(68112)
- 中国(57899)
- 农(50156)
- 财(45812)
- 京(45696)
- 江(38921)
- 科学(38868)
- 农业(37742)
- 业大(35851)
- 财经(35619)
- 中心(33796)
- 所(33542)
- 经(32012)
- 州(30730)
- 研究所(29428)
- 北京(27935)
- 经济管理(27619)
- 经济学(27481)
- 范(27287)
- 师范(27067)
- 商学(25812)
- 基金
- 项目(142565)
- 科学(113648)
- 研究(112126)
- 基金(102416)
- 家(86191)
- 国家(85187)
- 科学基金(75598)
- 社会(72546)
- 社会科(68267)
- 社会科学(68251)
- 省(59058)
- 基金项目(54684)
- 编号(49659)
- 教育(49425)
- 自然(45805)
- 划(45603)
- 自然科(44769)
- 自然科学(44761)
- 自然科学基金(44037)
- 成果(39634)
- 资助(39447)
- 业(34906)
- 创(32512)
- 发(31992)
- 课题(31517)
- 部(30902)
- 重点(30580)
- 制(29876)
- 国家社会(29533)
- 创新(29412)
- 期刊
- 济(122601)
- 经济(122601)
- 研究(65769)
- 农(54381)
- 中国(49395)
- 财(39837)
- 管理(36873)
- 农业(36268)
- 学报(30028)
- 科学(29511)
- 业经(28219)
- 融(24866)
- 金融(24866)
- 大学(24087)
- 技术(22822)
- 教育(22728)
- 学学(22608)
- 业(18877)
- 财经(17573)
- 经济研究(16658)
- 问题(16616)
- 经(15180)
- 农村(14416)
- 村(14416)
- 农业经济(14016)
- 技术经济(13698)
- 图书(13235)
- 财会(13076)
- 世界(12860)
- 现代(12299)
共检索到3609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丘 黄世祥
一、引言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下,农业信息化进程大大加快。目前,已初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覆盖面较广的农业信息组织机构体系和相对稳定的信息采集系统,建立了较完善的国家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并逐步向基层延伸;信息发布初步实现制度化和形式多样化。从1990年开始,"863计划"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裴树峰
当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完善和改进,并且在这一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受到了良好的关注和应用,信息化建设逐渐成为了社会稳定发展的主要方向。当前,在事业单位发展期间,会计信息化建设是首要面临的一项问题,但是由于事业单位自身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内部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这一些问题。文章主要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论述,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措施。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万龙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运用当今国内外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新趋势,阐述了加快发展中国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及其当前深入研究探讨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提出并详细论述了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工作思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欣 于学文 胡俊峰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和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对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设施、资源利用、信息需求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沈阳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沈阳 农业信息化 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春静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信息化建设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必备条件和重要手段,对实现农业科技的资源共享、协同研发、成果扩散、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就要深化农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提升种业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信息素养,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
关键词:
信息化 农业科技 创新 推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雪松 邓先才 闫俊 徐增华 邓良基
本文以四川丘区射洪县为例,重点阐述射洪县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其包括信息资源库、信息传输平台和信息服务体制等,并对县域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及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西南地区县域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信息服务体系 射洪县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万忠 方伟 周灿芳
农业信息化是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广东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具。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六大方面对广东省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具有相应的带动作用;目前,广东省由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地区建设差异很大,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信息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通过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以使农业信息化成为带动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新农村 协调规划 地区差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邓良基 高雪松 张世熔
在产业化、市场化的今天,如何把科学技术与市场有机融合,使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真正为农业服务,是农业信息化领域的深层次问题。文章以四川省西部重镇雅安市为例,阐述其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模式,以及在解决信息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所作的探索,提出了促进雅安农业信息化持续发展的策略,以期对四川乃至西部农业信息化深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发展途径 雅安市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章轶鸣 宋金生 余向伟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对促进农业生产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本文着重论述了新农村信息化的作用和新农村信息化的重大意义以及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的构想,包括加强信息服务内容的选择;大力发展电子农务;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是提高新农村农民生活水平的快捷之路。
关键词:
新农村 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崇学
资讯农业是指从我国农村的现实出发 ,采用高科技手段 ,营造一个便捷、实用、廉价的中国特色的农业信息环境。资讯农业中的信息需求包括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资源信息、国际及地区的环境信息等 ,我国必须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 ,加强资讯农业中的农业信息开发和服务。
关键词:
资讯农业 信息需求 信息开发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郭鲁
综述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即基于大型计算机的集中式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基于个人计算机桌面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基于项目信息门户PIP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三个重要阶段,同时对当前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途径和建议。
关键词:
工程项目管理 信息化 现状 解决途径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方陆明 周迎春 吴明安 杨荣新
根据管理学理论,信息系统的研建思路,在吸取各行业信息化建设优点的基础上,基于我国南方国有林场的现状与特点,并选择浙江省庆元林场作为实验基地,对信息化建设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
国有林场 信息系统 数据管理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陈景艳 杨健
通过分析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指出实现铁路信息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铁路运能的提高依靠列车重量、行车密度和行车速度等三要素的提高,需大量应用信息技术,形成铁路对信息化的需求。同时,从铁路项目分类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性质的铁路信息化供给问题。通过铁路信息化供需的对比分析,指出铁路实现信息化是铁路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实现铁路信息化,必须遵从一定的模式。文章界定了铁路信息化的内涵,提出了铁路信息化的总模式,并从铁路通信网、信息服务设备、软件和信息资源四个方面对铁路信息化模式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信息化 模式 信息技术 铁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