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95)
2023(6481)
2022(5687)
2021(5230)
2020(4660)
2019(11190)
2018(10944)
2017(21247)
2016(11898)
2015(13782)
2014(14270)
2013(14267)
2012(13586)
2011(12468)
2010(12696)
2009(11976)
2008(12124)
2007(11058)
2006(9538)
2005(8659)
作者
(36288)
(30479)
(30478)
(29239)
(19292)
(14593)
(14065)
(11960)
(11398)
(10791)
(10328)
(10160)
(9662)
(9609)
(9587)
(9531)
(9527)
(8961)
(8866)
(8802)
(7573)
(7494)
(7411)
(6994)
(6948)
(6825)
(6789)
(6653)
(6195)
(6135)
学科
(54262)
经济(54180)
管理(32393)
(29742)
方法(25485)
(22986)
企业(22986)
数学(22932)
数学方法(22732)
中国(16476)
(14171)
(13170)
地方(12219)
(11318)
(11070)
(9583)
贸易(9581)
业经(9416)
(9245)
农业(9042)
环境(7780)
(7770)
(7729)
银行(7707)
(7472)
金融(7470)
(7320)
(7311)
财务(7292)
财务管理(7267)
机构
大学(181886)
学院(179087)
(74815)
经济(73006)
管理(67194)
研究(62415)
理学(57566)
理学院(56822)
管理学(55853)
管理学院(55494)
中国(46394)
(39050)
科学(38894)
(34782)
(32317)
(32244)
研究所(29262)
中心(28996)
业大(27754)
财经(27396)
(27311)
农业(25634)
(24692)
北京(24606)
(24335)
师范(24120)
经济学(23902)
(22212)
经济学院(21718)
(21693)
基金
项目(117022)
科学(91197)
基金(84714)
研究(83611)
(74010)
国家(73413)
科学基金(61962)
社会(53202)
社会科(50251)
社会科学(50231)
基金项目(45624)
(44982)
自然(40010)
自然科(39044)
自然科学(39030)
(38793)
自然科学基金(38312)
教育(38207)
资助(34441)
编号(33962)
成果(27998)
重点(26523)
(26381)
(25301)
课题(23486)
(23382)
科研(22637)
教育部(22298)
创新(22008)
国家社会(21864)
期刊
(82325)
经济(82325)
研究(53352)
中国(34269)
学报(28641)
(28630)
(27575)
科学(26425)
管理(21251)
大学(21117)
学学(19897)
农业(18635)
教育(16081)
(15396)
金融(15396)
技术(14482)
财经(13786)
问题(13295)
业经(12796)
经济研究(12587)
(11825)
(10150)
技术经济(9208)
统计(8994)
(8869)
理论(8728)
(8714)
资源(8447)
现代(8381)
商业(8366)
共检索到2640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勇明  杨晗  向蓉美  谢海英  
一、引言2005年1月12日,经国务院原则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指出了北京的发展目标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由此宜居城市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宜居城市的提出,在民众中和学术上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商务周刊》、零点公司和诚毅投资股份(厦门)有限公司联合实施的一项关于宜居城市的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得到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公众看来,交通的方便性、城市是否干净整洁无污染和空气质量是衡量一个城市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企业  沈开艳  王红霞  张续垚  
本文基于普通城市居民的视角,从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环保与可持续性、国内安全与稳定、社会文化状况和城市治理五个角度研究和考察了城市宜居性。利用城市宜居性客观性指标和来自100座城市问卷调查的主观评价指标,构建了城市宜居指数并进行了测算、排名和模拟分析。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100座城市宜居指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排名最高的城市主要来自山东和浙江;除广州外,中国大陆的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整体宜居性方面均位居最佳城市之列;在整体宜居性方面,港澳台相比,澳门排名高于香港和台湾的三个城市。(2)经济竞争力并不是决定城市宜居性的唯一因素,比较而言,在环保与可持续性、国内安全与稳定、社会文化包容性和城市治理等其他方面整体发展良好的城市在整体宜居性排名中较高。(3)“What-if”假设模拟分析显示,改变城市发展弱项和短板,城市宜居性将可以得到极大改善。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萍  
本文通过从经济、人文、安全、生活、交通及环境6个方面中选取38项具体指标,建构形成了评价深圳是否符合宜居性标准的指标体系,引入熵值法、ArcGIS空间分析法,对2017年深圳城市10个辖区的宜居性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第一,深圳城市宜居性综合水平整体较高,呈现“由中心城区向两翼降低”的空间格局,即以福田区、南山区、罗湖区为中心,向东西两翼降低的分布格局。第二,各单项指标的地域分异与综合水平的地域分异存在差异,不同辖区在不同准则层指标下的宜居水平具有明显差异,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第三,深圳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与地区历史发展惯性、区位条件、发展政策、规划力量以及市场等因素紧密相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坤鹏  
在分析了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内涵的基础上,从自然、人文、经济三个层面构建了二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和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构架了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的定量化评价思路和框架。并选取我国四大直辖市为例,采用2009年统计数据,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的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北京在城市人居环境总宜居度、人文环境宜居度、自然环境宜居度及环境宜居度协调性上得分均最高,上海的经济人居环境宜居度最高,重庆、天津均不具有比较优势;四大直辖市的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的协调性均不高。这与所作的专门公众意识调查结论也基本一致,为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评价提供了新视域。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亚东   张应良  
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下讨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先序问题,既是对农村居民呼声的关注,又是充分考虑财政负担能力下的“量力而行”和“稳妥有序”。本文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分为宜居型、宜业型和和美型三类,并利用调研数据和IPA分析法讨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优化问题。研究发现:第一,农村居民需求度由高到低排序为:宜居型服务、宜业型服务和和美型服务。第二,农村居民满意度和加权满意度打分均值分别为5.703分和5.466分,表明农村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较低,且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存在供给与需求脱钩的问题。第三,IPA分析结果表明,基本社会保障、便利生活条件和通讯道路设施等服务未来需要“优势保持”,公共医疗卫生、休闲文化体育和公共就业培训等服务未来需要“重点改进”,农村生态环境和公共基本教育服务未来需要“缓慢改进”,农业生产设施和乡村治理效能服务未来需要“顺其自然”。第四,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度排序和满意度排序存在区域差异。鉴于此,本文就全面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重点提高宜居型服务供给,以及各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因发展阶段制宜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唐洁  
通过从经济发展性、社会稳定性、生活便利性、环境适宜性四个维度构建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宜居水平,并且基于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以及莫兰指数和LISA聚类分析,探讨江苏省宜居度的空间差异和空间依赖性,同时还分析了江苏省宜居城市建设的联动程度。结果表明:(1)江苏省各地级市宜居度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宜居水平差异呈现“M”型波动下降;(2)宜居度在空间上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为“增强-减弱-增强”的集聚变化趋势,而局部空间依赖性则相对稳定;(3)江苏省及苏南、苏北宜居城市联动度均呈“N”型结构,苏中地区联动度波动下降趋势明显,而三大区域之间的宜居联动水平持续上升。因此可以通过都市圈宜居水平的整体提升推动内部城市的发展,同时保持苏南地区宜居水平较高的优势,并发挥徐州市对苏北地区其他城市的带动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慧民  段品生  郭海东  
生态宜居度是目前我国政府和人民密切关注的话题。论文通过归纳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安全保障度及生活便利度4个维度的25个基础指标,构建生态宜居度预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预测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预测得到2016—2020年西安市各区县生态宜居度指数数据,用熵权法对西安市各区县生态宜居度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时空特征。得到下列结论:(1)西安市各区县生态宜居度基本保持稳定,2016—2020年,西安市市区生态宜居度略有下降,而周边区县的生态宜居度略有上升,不同区县之间的生态宜居度差距略有扩大趋势;(2)西安市各区县生态宜居度目前在空间上形成"核心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在2016—2020年内有从未央区向长安区连线发展并向两翼辐射的趋势,空间分布布局上逐渐向"中间高,两翼低"演化;(3)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发现,影响西安市各区县生态宜居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杨曦  
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本文定量考察了城市间生产率和城乡劳动力宜居度的差异,研究了城市规模对城市发展政策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化提升了实际GDP和城乡劳动力实际工资,且影响弹性与政策调整城市的规模正相关;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发生在人口100万—300万的城市时,农村劳动力福利的变动弹性最高;农民工市民化发生在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时,实际GDP和城乡劳动力实际工资下降,且城市劳动力的福利降低。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陈渊博  冯娴慧  
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未来发展建设的目标。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居住单元,也是城市宜居建设的基础单元。2009年,广东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社区"宜居"改造(粤办发[2009]24号);2013年,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结归纳宜居改造的建设经验,制定并发布《广东省宜居社区评定标准》(粤建房函[2013]1052号),使用该标准对改造后的社区进行后期评价。为研究居民对宜居改造后社区的满意度感知,借鉴《广东省宜居社区评定标准》中的评价因子,制定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选取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三地经过2009年社区宜居改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文宇  
对我国26个省会城市规模与宜居程度关系的分析表明,随着城市人口、面积和经济总量的增长,其气候适宜度及绿化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消费潜力、劳动力需求、城市集中度及城市污染呈上升趋势。可见,我国中心城市的规模扩张是以宜居程度下降为代价的,同时也产生了拥挤效应。应采取更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走宜居型城市发展道路,使中国城市在适宜的人口与面积规模下实现集约化的经济增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西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城市将面临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从城市公共环境中的整体交通环境、出行购物环境、公共休闲环境等几个方面,对目前西安市城市环境的宜居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认为无论从城市整体规划的宏观操控上,还是从微观设施的具体配置上,将老年人生活的保障作为前提和依据,才能全面体现"尊老城市"的理念。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金祥义  
基于2005—2019年全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多时点DID方法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宜居度的因果关系进行识别。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显著提升城市宜居度,在经过安慰剂检验和PSM匹配的稳健性检验后,核心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可以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创新驱动效应和创业促进效应来促进城市宜居度的提升;异质性检验显示,城市区位、地理特征、人口规模和发展模式对政策反应有显著区别,东部城市、沿海城市、人口规模更大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受政策影响的效果更为显著。研究结论证实了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宜居度。因此,加大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完善数字中国体系的现实有效路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企业  沈开艳  王红霞  张续垚  
本文立足普通城市居民的视角,从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环保与可持续性、国内安全与稳定、社会文化状况和城市治理五个维度研究和探讨了城市宜居性。通过构建创新性的城市宜居指数和"What-if"假设模拟分析,发现:(1)经济竞争力并不是决定城市宜居性的唯一因素,比较而言,在环保与可持续性、国内安全与稳定、社会文化包容性和城市治理等方面整体发展良好的城市在整体宜居性排名中较高;(2)对于城市的总体宜居性来讲,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平衡具有很强的必要性;(3)"What-if"假设模拟分析显示,改变城市发展弱项和短板,城市宜居性将可以得到极大改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贾占华  谷国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宜居性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基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生活、安全6个方面构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Arc GIS空间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法,对2007-2014年东北地区37个城市的宜居性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城市宜居水平整体偏低,提高速度较慢,但城市间的差异在缩小。(2)城市宜居水平在空间上形成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双核"分布模式,以及以长春、哈尔滨和大庆为核心"扇叶"分布格局。(3)各城市间宜居水平存在较弱的空间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贾占华  谷国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宜居性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基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生活、安全6个方面构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Arc GIS空间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法,对2007-2014年东北地区37个城市的宜居性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城市宜居水平整体偏低,提高速度较慢,但城市间的差异在缩小。(2)城市宜居水平在空间上形成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双核"分布模式,以及以长春、哈尔滨和大庆为核心"扇叶"分布格局。(3)各城市间宜居水平存在较弱的空间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逐年增强。(4)各单项指标的地域分异与综合水平的地域分异存在差异,不同城市在不同指标下有其优势与不足。(5)在研究社会经济的影响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发现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市政设施建设投资、人均住宅房地产开发投资、社区服务设施、人口密度与城市宜居性呈正相关,而SO2排放量则呈负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