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27)
2023(3922)
2022(3546)
2021(3427)
2020(2886)
2019(6688)
2018(6956)
2017(12638)
2016(7427)
2015(8440)
2014(8938)
2013(8571)
2012(8096)
2011(7443)
2010(7735)
2009(7106)
2008(7408)
2007(6795)
2006(6125)
2005(5502)
作者
(22150)
(18518)
(18357)
(17469)
(11880)
(8834)
(8415)
(7099)
(7097)
(7000)
(6362)
(6325)
(6260)
(5939)
(5936)
(5721)
(5440)
(5420)
(5396)
(5361)
(4927)
(4646)
(4566)
(4430)
(4319)
(4293)
(4113)
(4044)
(3837)
(3813)
学科
(27536)
经济(27494)
管理(21786)
(19193)
(16788)
企业(16788)
方法(11588)
数学(9073)
数学方法(8917)
(8072)
(7812)
中国(7522)
理论(7356)
(7302)
(6588)
业经(6550)
教育(5450)
地方(5320)
(5044)
财务(5033)
财务管理(5009)
(5003)
(4862)
贸易(4859)
农业(4833)
(4827)
(4754)
金融(4752)
企业财务(4675)
(4665)
机构
大学(108700)
学院(108669)
研究(36183)
管理(35935)
(35858)
经济(34793)
理学(30151)
理学院(29654)
管理学(28825)
管理学院(28641)
中国(27888)
科学(24085)
(23666)
(19822)
(19586)
(18925)
(18307)
研究所(17655)
(17131)
师范(16961)
中心(16093)
业大(15508)
(15244)
财经(15216)
北京(15147)
农业(14268)
(13602)
师范大学(13497)
技术(12957)
(12949)
基金
项目(64750)
科学(49490)
研究(48254)
基金(44525)
(39208)
国家(38805)
科学基金(31972)
社会(27944)
社会科(26156)
社会科学(26148)
(25848)
教育(23986)
基金项目(23402)
(22082)
自然(21048)
编号(20935)
自然科(20517)
自然科学(20508)
自然科学基金(20152)
成果(18902)
资助(18570)
课题(15558)
重点(14989)
(14098)
(13302)
(13145)
(12889)
(12730)
大学(12584)
项目编号(12349)
期刊
(46742)
经济(46742)
研究(33085)
中国(25224)
学报(19166)
教育(18989)
科学(17063)
(16972)
(16670)
大学(14116)
管理(13926)
学学(12887)
农业(11140)
(9715)
金融(9715)
技术(9650)
业经(8048)
财经(7633)
图书(7293)
(6539)
(6494)
经济研究(6413)
问题(5846)
(5613)
论坛(5613)
(5595)
书馆(5484)
图书馆(5484)
职业(5253)
商业(5208)
共检索到1710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阎波   荆涛   马兰  
保单是一项财产,其所有权人即保单所有人可以行使保单规定的各项权利。保单所有人在很多国家保险法中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却没有此概念,因此在实务中引起诸多争议。建议我国保险法能增加对保单所有人的规定,以解决保单中诸多权利的归属问题。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傅宏宇  张秀  
"受益所有人"概念由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提出,强调对企业载体受益人实质重于形式的判断标准,适用于解决国际税收协定滥用等国际违法行为,对我国相关领域立法有借鉴意义。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曹禹  
"受益所有人"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英美法系,在上世纪70年代,被OECD引入了税收协定范本,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防止跨国企业滥用税收协定、套取税收利益的反避税机制。然而,长期以来国际上对"受益所有人"概念一直缺乏统一、清晰的定义,各国在实践中对受益所有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介绍国际上关于"受益所有人"问题的经典案例,并结合中国目前的国际税务实践,对受益所有人认定标准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傅宏宇  张秀  
随着国际投资与贸易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已成为国际经济交往中普遍采用的载体。为此,相关国际组织提出"受益所有人"概念,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明确国际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对其进行监管、控制,防止企业载体被不法利用。受益所有人的概念和主要适用受益所有人的概念源自普通法,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的英国信托法,经过不断演进,其概念的适用已较为宽泛。目前,国际经济法律规范中受益所有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朱孟强  佘斌  
高等学校与大学生都是具有多重角色的综合体,要理清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二者各以什么角色去形成法律关系。概言之,高等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组织成为民事主体,与大学生之间因教育教学活动缔结成民事法律关系;以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名义成为行政主体,与大学生之间缔结成行政法律关系;因作为校生共同体的利益和秩序的代言人成为集体法人,与大学生之间缔结成特别权力关系。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滕祥志  
本文从"举报—答复"之间法律关系的法理分析入手,通过案例解读了涉税举报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即"举报—答复"是否属于《行政复议法》受案范围、不予答复是否改变举报人的权利义务状态、是否侵犯举报人的"知情权"和"受奖励权"、如何判断举报人提起复议申请是否超过了法定期限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吕玲丽  
农业产业化中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的探讨吕玲丽农业产业化已成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股份合作制之后,农村改革的又一热点话题。当前,全国各地都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找基地、抓龙头、树名牌、占市场、因地制宜地推出适合本地的农业产业化形式...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小红  李思经  
智力资本已成为现代组织最有效的创造财富的源泉,那些有能力掌握智力资本的领导者和组织就能够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然而,对于智力资本的界定,在国内外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这对智力资本的产生、评价、激励、审计等管理活动带来了困难。本文全面地研究了国内外智力资本概念的界定及其发展过程,并提出了智力资本概念的概念,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慕亚平  沈虹  
跨国公司发展已经经历了130年的历史,世界上无数专家学者从事着跨国公司研究。特别是跨国公司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对跨国公司亦越来越重视。法学界也习惯地赋予其较高的法律地位,许多学者主张跨国公司是国际法主体,有的学者则认为是国内法主体,而大多数学者主张其为国际经济法主体。若认真从法学角度加以考虑,便会发现目前法学界对于“跨国公司”这个来自经济学的概念并没有融合接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杨小强  程佩  
关于"受益所有人"的判定问题是国际税法中的一个谜题,也给税收司法工作带来了大量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不确定性在具体的案件中也许将大大受到制约。在纽约广东金融公司案中,可以看到一个案件在不同审判思路下出现的不同结果,这也对日后应对相关税务争议时,制定对应策略有启示作用。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张晓芳  
国内外关于公共图书馆有多种概念界定。公共图书馆的法律界定是在历史积累上集思广益的结果,也是新时期话语环境的作用结果,其特点集中体现在:设立与管理主体多元化、以公共文化话语为主导、社会教育以多形式表现。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杨荣珍  
法律定位 港澳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个地方行政区,不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但它们作为单独关税区,却可以成为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关系的主体。 根据国际法理论,国际法主体是指:具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有能力直接承受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体;其最主要特征表现为:能够对外建立外交关系,缔结国际条约,并承受国际条约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在中国境内,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只有一个,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香港问题,“九七”前,作为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个地区,香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毛大超  
几个统计法律概念的界定毛大超1995年作为湖北省的统计执法年,全省上下各级统计机构围绕着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而开展了灵活多样的统计执法检查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级,初步遏制住了虚报浮夸风在湖北省的蔓延.但与此同时,从统计执法实践来看,虚报、瞒报、迟报...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黄细梅  洪萍  
"用人单位"是我国劳动法领域特有的法律概念,是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一方当事人。准确认定"用人单位"有利于劳动争议案件及时、高效、公平、合理解决。但因历史问题、理论研究问题,我国现有法律在创设"用人单位"概念时,未对其进行任何定义及解释,以致其内涵和外延不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同案不同判的现象。从理论角度来说,"用人单位"首先应该是"依法成立的组织";其次,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还应该包括村委会、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群众自治性组织、机关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派出机构以及军队组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