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61)
2023(5658)
2022(5158)
2021(4697)
2020(4291)
2019(10174)
2018(10115)
2017(20420)
2016(11388)
2015(13224)
2014(13705)
2013(13786)
2012(13113)
2011(11841)
2010(12220)
2009(11684)
2008(12086)
2007(11273)
2006(9748)
2005(9037)
作者
(34916)
(29272)
(29261)
(28205)
(18483)
(14048)
(13549)
(11486)
(10810)
(10565)
(9900)
(9780)
(9314)
(9236)
(9217)
(9155)
(9121)
(8639)
(8526)
(8397)
(7425)
(7286)
(7186)
(6635)
(6621)
(6611)
(6595)
(6472)
(5975)
(5965)
学科
(50506)
经济(50452)
(33223)
管理(33210)
(26717)
企业(26717)
方法(24912)
数学(21920)
数学方法(21659)
(14870)
(14801)
中国(12389)
(10979)
(10299)
(10298)
贸易(10297)
业经(9985)
(9983)
地方(9631)
(9602)
财务(9578)
农业(9556)
财务管理(9549)
企业财务(8976)
(8072)
(8071)
银行(8051)
理论(7592)
(7536)
(7198)
机构
大学(173958)
学院(173299)
(71624)
经济(69982)
管理(65168)
研究(57786)
理学(55288)
理学院(54658)
管理学(53704)
管理学院(53374)
中国(44980)
(37008)
科学(35840)
(34423)
(31540)
(30904)
研究所(27675)
(27546)
中心(27391)
财经(26941)
业大(26247)
农业(24808)
(24116)
北京(23804)
(23280)
师范(23090)
经济学(22053)
(21947)
经济学院(20050)
(19834)
基金
项目(106484)
科学(82249)
研究(78480)
基金(75518)
(65137)
国家(64570)
科学基金(54179)
社会(48141)
社会科(45407)
社会科学(45389)
(42319)
基金项目(40005)
教育(36615)
(35593)
自然(34703)
自然科(33806)
自然科学(33793)
编号(33320)
自然科学基金(33188)
资助(31739)
成果(28315)
重点(24252)
(24015)
(23104)
课题(22932)
(21537)
科研(20712)
(20369)
教育部(20355)
大学(20122)
期刊
(81712)
经济(81712)
研究(51447)
中国(32077)
(28960)
(28610)
学报(27066)
科学(23940)
管理(21728)
大学(19852)
农业(18677)
学学(18555)
教育(18314)
(16713)
金融(16713)
技术(15002)
业经(13900)
财经(13783)
经济研究(12577)
问题(11813)
(11778)
(10028)
(9565)
技术经济(9509)
理论(9270)
统计(8824)
(8611)
图书(8576)
商业(8552)
实践(8325)
共检索到2612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朱殊洋  徐跃华  
价值究竟是由什么创造的问题一直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只有抽象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另一种观点认为不仅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也同样创造价值。前者从马克思的活劳动、物化劳动和价值的定义出发,来证明马克思价值源泉理论的正确性。后者不是从马克思的定义出发,而是从价值生产角度来考察价值的源泉问题。解决这一争论的关键在于对能量守恒原理的认识,因为从一定角度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实质上是能量守恒原理的一个应用。借助于这一原理可以得到这样的推论,即持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是错误的。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只着眼于个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朱殊洋  徐跃华  
价值究竟是由什么创造的问题一直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只有抽象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另一种观点认为不仅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也同样创造价值。前者从马克思的活劳动、物化劳动和价值的定义出发,来证明马克思价值源泉理论的正确性。后者不是从马克思的定义出发,而是从价值生产角度来考察价值的源泉问题。解决这一争论的关键在于对能量守恒原理的认识,因为从一定角度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实质上是能量守恒原理的一个应用。借助于这一原理可以得到这样的推论,即持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是错误的。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只着眼于个别企业的价值生产,而忽略了价值流和劳动流的形成过程。事实上,一旦从一定时间内价值和劳动的流动角度来考察,就会发现价值只源于抽象活劳动,而与物化劳动无关。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汪秀英  
本文认为,企业通过品牌资产与品牌价值的积累使品牌得以持续发展,但企业品牌资产与品脾价值真正的动力源泉却来自于消费者,即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程度和选择行为,它集中表现为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品牌印象与品牌联想。消费者对品牌是否认可,是否愿意通过自身的购买行为实现对品牌的选择,均与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品牌印象和品牌联想密切相关。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林民书  
价值本质上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它是物的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将随生产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有关商品价值的确定 ,必须把价值放在商品交换的关系中进行探讨。交换过程 ,人们已经把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耗费 ,都看成相同的事物 ,是人类体力与脑力的支出 ,它们都能还原为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也能够创造价值是商品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的产物。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种项谭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价值源泉是经济学价值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焦点问题。本文在梳理、反思我国学界关于"什么创造价值"、"什么劳动创造价值"争论基础上,提出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价值本质是劳动交换中人与人的关系;"相互交换的劳动"创造价值;承认商业劳动创造价值并不违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原则;劳动并非与非劳动生产要素平行并列的生产要素之一。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璐   李晨阳  
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数字经济体系运转依赖于数据的攫取和积累,其中初始数据向数据要素的转化依赖于资本化过程,数据要素向数据商品的转化依赖于商品化过程,即通过数据的资本化和商品化进行价值积累与增殖。特别是在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建的数字经济体系下,数据商品的价值来源于数据工程师的生产性劳动而非平台用户的经济活动,数据产权在数字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对大数据的私人占有保证了资本家对数据商品剩余价值的攫取;这种产权与权能的分离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能够促进生产社会化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私人占有与大数据公共属性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这种矛盾的演化只有在公有产权下才能得到有效缓和,从而驳斥了价值规律在数字经济时代已然失效的观点。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庞国辉  扈中平  
教育学的迷惘,归因有三,即方法的困惑、理论科学性的困惑和研究价值的困惑,其实质是对教育学的真理性和价值的困惑。探讨教育学真理和价值的形成的源泉,对于消减这些困惑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教育学理论的真理性存在于逻辑论证中,满足逻辑思维是它的要求,其直接标准是前提的坚实性、论据的可靠性、语言的适切性、论证的严密性。另一方面,教育学的价值存于研究的问题中。问题在教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理论发展的程度、研究方法的选取、赋予逻辑论证以意义和结构。教育学研究的问题是教育学真理的价值源泉。强调问题意识的第一性在大数据时代更具有现实意义,它有助于克服悲观,提高研究效力,促进教育学理论进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方卫  
建国50年以来 ,我国农业增长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 ,不同的农业经济政治环境、政策走向和制度安排 ,主导了农业生产波动的时段特征。本文对各个时期农业增长源泉进行了分析 ,并对未来中国农业增长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丹丹  顾颖  邵展翅  
针对地区工业中存在的不均衡发展现象和学术界关于影响区域不均衡增长主导因素的分歧,文章采用权重选择下的改进索罗余值方法,分析了2001~2010年间各地区工业的经济增长源泉及各分解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且基于增长源泉视角下探究了影响地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差异,进而解释工业中存在的不均衡现象。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芝俊  张社梅  
农业技术进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本研究从分析农业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入手,通过引入层次分析法,对各种类型的技术进步的作用大小进行了具体计算和分析,最后给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良艳  
供给侧改革是中央高层依据现实国情对国家治理思路做出的重要转向,是供给学派理论和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创新。本文通过对供给侧理论的梳理,提炼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分析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以期对我国在新常态下进行经济转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王君  
改革中国有企业效率增长的源泉分析王王在把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程度和管理体制归结为影响国有企业TFP增长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文章运用生产函数分析方法,对1980~1992年间上述因素各自对TFP增长的贡献度进行了评估,认为90年代中期以后,宏观经济环...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周井娟  林坚  
借助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统计时间序列通用软件"数据库数据,利用恒定市场份额分析模型对中国水产品出口增长源泉展开分析,并与泰国、印尼、印度和越南进行横向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产品出口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水产品竞争力提高引起的,市场规模的扩大对中国水产品出口有着积极的作用,商品结构效应和具体竞争效应对水产品出口的作用由负面作用转为正向作用,说明水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日趋合理,并开始对出口增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泰国、印尼和印度出口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越南则是其竞争力增强起到了主导作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商彦征  
本文对“要素价值论”这种当前流行的理论观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反驳,以此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文章不仅包含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分析,而且还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变化以及我国分配领域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袁小慧  范金  王凯  
本文采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模型对1990-2005年江苏省经济发展变化的源泉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第一,江苏经济增长长期主要靠消费拉动,中期则更多地依赖投资驱动;第二,技术变化长期对降低三次产业中间消耗需求发挥了显著作用,但中期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影响不大;第三,技术进步改善了对绝大多数行业的中间消耗,尤其是对采掘业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第四,消费对现代服务业的促进作用较大,而资本形成对采掘业及部分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影响较大;第五,煤炭采选业、电力等行业总产出的变化受制于省际间净调出变化,而服装皮革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受净出口增加的影响,充分反映出江苏资源、市场两头在外的经济结构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