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1)
2023(1531)
2022(1355)
2021(1259)
2020(1164)
2019(2505)
2018(2549)
2017(4222)
2016(2824)
2015(3454)
2014(3512)
2013(3317)
2012(3176)
2011(3009)
2010(3300)
2009(2947)
2008(3047)
2007(2779)
2006(2766)
2005(2721)
作者
(7787)
(6417)
(6365)
(6331)
(4183)
(3088)
(2953)
(2572)
(2506)
(2361)
(2243)
(2227)
(2190)
(2150)
(2081)
(2018)
(1973)
(1952)
(1925)
(1901)
(1836)
(1628)
(1624)
(1598)
(1592)
(1568)
(1475)
(1448)
(1388)
(1351)
学科
(8020)
经济(8001)
管理(7918)
(6757)
(5941)
企业(5941)
理论(4210)
教学(4139)
中国(4088)
(3423)
教育(3035)
学法(2994)
教学法(2994)
(2978)
学理(2679)
学理论(2679)
(2671)
地方(2545)
(2478)
银行(2476)
(2385)
业经(2323)
(2080)
制度(1984)
(1984)
(1962)
方法(1947)
农业(1874)
(1780)
金融(1780)
机构
学院(36418)
大学(36138)
研究(12515)
管理(11942)
(11710)
经济(11211)
中国(10641)
理学(9112)
理学院(8981)
管理学(8797)
(8712)
管理学院(8704)
(8392)
(7732)
科学(6883)
中心(6845)
(6609)
(6223)
(6191)
师范(6143)
(6082)
职业(6025)
技术(5895)
教育(5763)
北京(5628)
(5507)
研究所(5286)
财经(5276)
(4804)
师范大学(4693)
基金
项目(18765)
研究(16510)
科学(14338)
基金(11491)
教育(9621)
(9385)
国家(9230)
(8624)
社会(8616)
社会科(8025)
社会科学(8025)
科学基金(7795)
编号(7787)
成果(7629)
(7106)
课题(6677)
(5954)
基金项目(5546)
资助(5078)
规划(4675)
重点(4637)
(4619)
项目编号(4547)
自然(4513)
自然科(4411)
自然科学(4410)
自然科学基金(4326)
(4184)
研究成果(4171)
(4159)
期刊
(18130)
经济(18130)
研究(14408)
中国(14211)
教育(12854)
(6674)
管理(5952)
(5929)
金融(5929)
技术(5705)
(5534)
职业(4882)
学报(4645)
科学(4159)
图书(3944)
大学(3836)
技术教育(3382)
职业技术(3382)
职业技术教育(3382)
书馆(3295)
图书馆(3295)
农业(3202)
(3081)
论坛(3081)
学学(3080)
业经(2791)
财经(2776)
(2424)
(2382)
问题(2302)
共检索到718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桂荣  许佳佳  
人才成长"立交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工程。本文基于政策文本和田野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并就政策预期、政策执行、政策优化进行讨论。一、从规模建设走向体系建设: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政策预期在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时代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被置于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但是,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内部的纵向衔接以及与普通教育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建立中高职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统筹发展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但是,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困难重重。文章在分析导致困难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一、建设人才成长"立交桥"困难的原因1.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不紧密。目前,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子云  蒋国平  
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是加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体系之间沟通与衔接的重要模式。了解职业教育升学现状,对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探析,寻求建构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的良策,以消除教育壁垒,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学历和学位层次高移的深造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平台,为职业教育长远发展提供有利的基础和条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理性诉求。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钱素平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内外实践出发,阐述了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必要性,并对我国以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依托,协调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互通,构建应用型人才成长立交桥提出初步策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曹健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升学渠道多样化导致高职院校的生源差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差异,给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及培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改变大一统的教育体制,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为高职学生搭建成才立交桥,打造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纪传  
系统思考的精髓是处理真正世界中复杂问题的最佳方式,就是用整体的观点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系统思考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就是把各类教育、各类教育形态整体构建、协调发展、互相贯通和衔接,统一到终身学习的范畴,对到2020年实现基本进入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健  
高考升学的唯一性导致了我国高考升学的激烈竞争,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几乎将高考作为改变个人人生命运的唯一途径,中考的升学竞争也是高考竞争在初中阶段的反映。目前高考体制下,应试教育做到极致,有教育者观念局限,更有指挥棒所迫,其弊端是极大地制约了创新人才和工匠人才的培养,对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复兴产生不利影响。构建立交桥式升学体制,打破高考升学的唯一性,通过顶层设计,构架升学立交桥,即在既有高考体制下,建立完善各类教育学分互认体系和评审机制,建立高等学校与其他学校的沟通衔接机制,实现各类学校学生公平有序流动,缓解高考压力,拓宽升学途径和成才机会,逐步扭转应试教育局面,为创新人才和工匠人才培养提供土壤...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丹仪  
当前,开放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成为我国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创新举措,而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是开放大学实现其办学使命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作为国内六所开放大学之一,广东开放大学人才成长立交桥的设计规划、架构系统以及运行机制既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国内代表性意义,值得深入探索和实践。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谢红  吕红  
重庆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设计,从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的视角,纵向上实现两个方面的贯通,即学历教育的纵向贯通和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体系的纵向贯通;横向上,实现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与鉴定体系的横向融通,以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并从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创新学籍管理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完善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加强了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必要保障。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郭靖山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构建起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间的立交桥,将学生提升学历的要求与学校教学资源和自学考试优势结合起来,是自学考试创新机制,与职业教育合作共赢的改革新模式。构建与运行的关键环节包括: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明确相关职责;建立与管理考生档案;制订并实施教学计划;全方位评价考生成绩,突出过程性评价;组织学生参加自学考试;考生成绩上报、审核、合成,免考课程成绩确认;实践环节考核与毕业论文答辩。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丁永久  
文章从共生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建设存在的共生度不高、共生界面单一、共生模式低效、共生环境不利等问题,并提出: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共生系统,需要贯彻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提高共生度;发挥市场机制和技术规范作用,完善共生界面;推动系统进化到一体化、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优化共生模式;打造正向激励和支持系统,改善共生环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秋莲  
立交桥下需要配套建设张秋莲桥是人类古老的创造,是社会文明的产物。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桥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充和变化。中国有句古话和俗语:"遇水搭桥"、"过河拆桥",就从正反两方面表明了桥是路的延伸和重要补充。鲁迅说:路是人走出来的,但没有桥,世界上有很多...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旭斌  
分析了立交桥下空间利用现状,针对桥下空间形态、桥墩形态的特征及功能利用取向,从公共性与适宜性结合、个性化与人性化结合、连续性与整体性结合、艺术性与生态性结合、安全性与适度性结合等六个方面,探讨了桥下空间的利用及设计原则。认为立交桥下的空间环境是一种宝贵的人工环境,应科学地利用这一环境,应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立交桥进行综合性的艺术设计。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徐其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