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56)
2023(2912)
2022(2569)
2021(2495)
2020(2269)
2019(5019)
2018(5241)
2017(9386)
2016(5462)
2015(6427)
2014(6569)
2013(6444)
2012(6349)
2011(5916)
2010(6255)
2009(6044)
2008(6302)
2007(6059)
2006(5655)
2005(5340)
作者
(17024)
(14348)
(14302)
(13651)
(9122)
(6951)
(6505)
(5582)
(5424)
(5354)
(5047)
(4735)
(4695)
(4609)
(4451)
(4429)
(4361)
(4328)
(4199)
(4198)
(3965)
(3519)
(3517)
(3505)
(3392)
(3262)
(3200)
(3173)
(3063)
(3032)
学科
(20236)
经济(20196)
管理(19114)
(16943)
(14448)
企业(14448)
方法(7723)
(7076)
(6745)
中国(6500)
(6180)
(6180)
数学(5619)
理论(5410)
数学方法(5406)
业经(4899)
技术(4647)
农业(4586)
教育(4560)
(4421)
银行(4408)
(4353)
地方(4194)
(4175)
(4153)
(3807)
(3762)
贸易(3755)
(3649)
(3608)
机构
大学(84767)
学院(81632)
管理(30453)
(28575)
研究(27981)
经济(27648)
理学(24916)
理学院(24604)
管理学(23992)
管理学院(23841)
中国(22902)
(19031)
科学(17415)
(15815)
(15507)
(14633)
中心(14381)
(13615)
研究所(12802)
(12664)
师范(12532)
(12297)
北京(12115)
财经(11490)
业大(11314)
(11007)
农业(10556)
(10185)
师范大学(9980)
(9546)
基金
项目(46970)
科学(36649)
研究(34819)
基金(33536)
(29053)
国家(28757)
科学基金(24484)
社会(21047)
社会科(19831)
社会科学(19828)
(17949)
基金项目(17211)
教育(16834)
自然(15820)
自然科(15506)
自然科学(15502)
编号(15390)
自然科学基金(15228)
成果(15185)
(15153)
资助(14267)
(10279)
重点(10178)
课题(10151)
项目编号(10140)
(9214)
教育部(8939)
大学(8917)
(8911)
科研(8741)
期刊
(38391)
经济(38391)
研究(27209)
中国(22043)
教育(14524)
学报(14437)
(13378)
(13313)
管理(13057)
科学(12725)
大学(11024)
学学(9792)
(9683)
金融(9683)
图书(9181)
农业(8380)
技术(7754)
书馆(6626)
图书馆(6626)
财经(6291)
(5506)
业经(5421)
情报(5223)
理论(5034)
问题(4887)
(4868)
经济研究(4866)
(4723)
论坛(4723)
实践(4661)
共检索到1426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培林  周燕  
针对"知识破损"这一隐性知识转移面临的最大挑战,在简要评述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认知、行为及技术3个层面全面考察隐性知识转移中知识破损的原因,发现知识偏差、转移意愿与接受意愿、双方互动以及转移渠道等都会引发知识破损的产生。在产学研背景下,知识破损的发生,会使得隐性知识无法有效传递,影响接受方吸收隐性知识,阻碍产学研合作创新,导致产学研主体间关系风险增加。要规避知识破损的发生,产学研各方就要在规避知识偏差、建立协同关系以及选择恰当的转移渠道等方面做出努力。由此以期证明:知识破损是导致隐性知识转移失败的关键所在,产学研隐性知识转移要取得成功,首先要重视知识破损的存在,并采取一定措施规避知识破损。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培林  阎劲松  
针对高校隐性知识转移中存在的知识破损问题,在简要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产学研合作为背景,探索高校向企业转移隐性知识时所发生的知识破损现象。结果发现:知识破损主要表现在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可用性等方面受到损害。从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角度来看,知识破损主要体现在知识的部分遗失、知识衰减、关键知识员工流失等方面。从知识系统性的准确性来看,知识破损主要表现为知识失真以及知识受损。从知识利用的角度来看,知识破损体现在知识失效、知识接受方抵触、知识垄断等方面。由此以期证明:知识破损是高校隐性知识转移失败的关键所在,以引起知识管理学者及从业者对知识破损现象的重视。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培林  
在分析隐性知识地图产生的必然性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机构中隐性知识转移的社会关系属性,分析推动信息机构隐性知识转移的隐性知识地图需满足的需求。结果发现,要促进信息机构的隐性知识转移,必须突出隐性知识的社会化,揭示知识主体能力,构建隐性知识主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基于此,隐性知识地图的构建需在确定研究领域的基础上,识别研究方向中的知识单元,最后确定研究者能力以及研究者间的关系网络。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熊维勤  
青年教师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经验和诀窍等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必经途径。文章从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和条件出发,从教学团队形成、激励机制设计和合作精神培育等方面分析了促进团队隐性知识共享和转移的主要策略。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晓庆  
古籍保护工作中隐藏着丰富的隐性知识,文章结合古籍保护工作的实际,将其中的隐性知识划分为四大类型,分析了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思想、心理、能力、流动等方面的因素,提出了古籍保护工作中隐性知识转移的策略。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吴强  郑景丽  
空间集聚对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重要性已经日益为企业和学术界所普遍承认,但是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少有人涉及。文章将结构知识和个人知识的隐性程度作为两个建构性维度,将团队隐性知识转移分为四种类型,并针对每一类型的知识转移提出了相应的空间集聚方式。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张树中  
在阐述隐性知识内涵的基础上,对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及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并对知识创新的关键要素——创意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指出隐性知识转移不仅贯穿于知识创新的全过程,而且始终发挥主导性的关键作用,是知识创新形成的核心动力。在创意过程中,知识创新者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始于对客观事物的感知,通过感知可以产生特定的心理活动,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思维和想象,然后通过知识整合形成创新方案。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南  王晓蓉  
在阐述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因素模型;就知识转移的主体与客体、师徒关系及企业环境等因素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问题提出了理论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师傅的知识发送能力、徒弟的知识接收能力、知识的隐性程度、师徒间的信任与知识势差、组织文化以及组织激励机制对徒弟内化程度和表出程度的影响显著。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沈艳红  张群  
在文献调查基础上,结合查新工作实际,提出影响查新员隐性知识转移效果的因素主要有5个一级因素和15个二级因素。采用专家调查法和G1法开展研究,获得了各影响因素的权重,一级因素中最重要的两个是知识源、知识受体;二级因素中排名前五的依次为查新员的隐性知识转移意愿、隐性知识表达能力、隐性知识吸收意愿、隐性知识吸收能力、知识源的威信。最后介绍了江南大学查新站的一些经验。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晏自翔  卞艺杰  
[目的/意义]着眼于隐性知识的有效性,从隐性知识与其拥有者特征相匹配的视角研究隐性知识转移过程。[方法/过程]首先通过知识有用性和易用性分析,界定隐性知识与使用者的层次匹配关系;其次通过隐性知识转移的动态特征分析,研究隐性知识转移的层次匹配关系;然后基于Herbart形式阶段理论,分析隐性知识转移的动态匹配过程;最后分析隐性知识转移匹配性的影响因素和提升对策。[结果/结论]从知识匹配视角提出了隐性知识的4层次匹配关系,构建了隐性知识转移的"知识建构—知识解构—知识重构"三阶段过程,引入了知识守门人作为隐性
[期刊] 预测  [作者] 刘福潮  解建仓  
因为隐性知识的传播受其难以表达的限制,使企业知识管理不能有效地实现。本研究通过对经验类隐性知识的分析,建立了经验类隐性知识传播的触发模型,讨论了经验类隐性知识传播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便于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的经验类隐性知识的表达方法。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刘美珍  邹义英  罗小芬  
介绍图书馆隐性知识及图书馆个体隐性知识和集体隐性知识的涵义,并论述图书馆个体隐性知识和集体隐性知识的积累、转移过程。运用现代博弈论来理解馆员不可能自觉地进行隐性知识转移的行为。通过分析参与转移的馆员素质及馆员对隐性知识转移的认识和图书馆运作的体制和机制等方面,探讨影响图书馆隐性知识积累与转移的主要因素。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金胜勇  杜坤  
隐性知识的粘着性,使得隐性知识在转移过程中依附的主体在不断发生变化。根据隐性知识在转移过程中所依附的主体不同,将转移过程分解为隐性知识发送、传递、形成3个子过程,并分别对各个子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晓  徐萌  
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是图书馆进行管理的重要模块,而SQA作为新生的社交网络交互技术与之结合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和SQA之间的内在关联,以知识互联为起点,分析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的数字化需要,以社交问答体系作为渠道,将知识转移作为共同创建目标,分析SQA对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的贡献,构建在社交问答机制下知识导入过程和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方案,并给出SQA模式下的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方案。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季国民  叶敏  张希君  
高校科研团队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不仅承载着学校绝大部分的科研任务,同时也承担部分企业和国家的课题研究。隐性知识作为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知识管理研究的难点。已有研究表明,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绝大部分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团队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将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和隐性知识管理两者有效结合,进而提高团队创新绩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