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14)
- 2023(10847)
- 2022(9519)
- 2021(8894)
- 2020(7546)
- 2019(17536)
- 2018(17532)
- 2017(34542)
- 2016(18810)
- 2015(20927)
- 2014(20992)
- 2013(20862)
- 2012(19040)
- 2011(16935)
- 2010(16914)
- 2009(15230)
- 2008(14686)
- 2007(12763)
- 2006(11009)
- 2005(9448)
- 学科
- 济(78373)
- 经济(78294)
- 管理(53083)
- 业(52543)
- 企(44174)
- 企业(44174)
- 方法(36844)
- 数学(31803)
- 数学方法(31492)
- 农(20267)
- 中国(20208)
- 业经(18190)
- 财(17780)
- 地方(16948)
- 学(16832)
- 农业(13567)
- 贸(13178)
- 贸易(13172)
- 制(13132)
- 技术(12949)
- 理论(12766)
- 易(12714)
- 和(12278)
- 产业(12264)
- 务(11468)
- 环境(11438)
- 财务(11411)
- 财务管理(11393)
- 企业财务(10854)
- 划(10273)
- 机构
- 大学(264852)
- 学院(263738)
- 管理(108974)
- 济(105171)
- 经济(102959)
- 理学(95747)
- 理学院(94686)
- 管理学(93134)
- 管理学院(92680)
- 研究(86258)
- 中国(61081)
- 京(56297)
- 科学(54554)
- 财(45317)
- 所(42651)
- 农(40426)
- 业大(40046)
- 研究所(39257)
- 中心(38051)
- 财经(37401)
- 江(36776)
- 北京(35407)
- 范(34893)
- 师范(34580)
- 经(33994)
- 院(31685)
- 农业(31658)
- 经济学(31014)
- 州(30294)
- 商学(28304)
- 基金
- 项目(187160)
- 科学(147621)
- 研究(137466)
- 基金(135648)
- 家(117522)
- 国家(116554)
- 科学基金(100736)
- 社会(86116)
- 社会科(81640)
- 社会科学(81619)
- 省(73625)
- 基金项目(73188)
- 自然(65870)
- 自然科(64318)
- 自然科学(64303)
- 自然科学基金(63185)
- 教育(62306)
- 划(61392)
- 编号(56061)
- 资助(55643)
- 成果(44670)
- 重点(41490)
- 部(40953)
- 发(40329)
- 创(39276)
- 课题(38239)
- 创新(36427)
- 科研(35500)
- 教育部(35179)
- 大学(34794)
- 期刊
- 济(111631)
- 经济(111631)
- 研究(75658)
- 中国(45715)
- 学报(41134)
- 管理(39272)
- 科学(38730)
- 农(36038)
- 财(32248)
- 大学(31126)
- 学学(29328)
- 教育(29073)
- 农业(25641)
- 技术(22579)
- 业经(19358)
- 经济研究(17933)
- 融(17889)
- 金融(17889)
- 财经(17690)
- 经(15136)
- 问题(14822)
- 图书(13939)
- 科技(13661)
- 理论(13202)
- 技术经济(13173)
- 业(12766)
- 现代(12313)
- 商业(12252)
- 实践(12168)
- 践(12168)
共检索到3680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段敏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格局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缓慢增加,第三产业逐年上升;就业结构总体呈现出从业人员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规律。在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与增加就业的矛盾等方面进行的静态与动态分析发展,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没能带动就业的同步增长,而提升产业结构却能带来就业的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成为金融危机下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有效增加就业的关键。在提升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时要注意产业安全,保持可持续发展;遵循规律调结构;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以提高劳动者素质。
关键词:
产业结构提升 就业 对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抗私 高东方
文章利用"结构偏离度"和"协调系数"指标测度了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1年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程度。研究发现,辽宁省第二、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系数与常规经验研究大相径庭,主要归因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运行制度的变迁和中央政府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特有的产业政策。文章利用Moore值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算出辽宁省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时间约为4年。在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发挥重工业化大省特殊作用的前提下,文章对如何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更好地协调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协调系数 灰色关联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朱智文 王辉
文章分析了甘肃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并从产业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和相关性三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甘肃省产业偏离度过高,产业结构效益差和三次产业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少,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调整产业内部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力的转移至关重要。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亢亢 宋光兴
我们分析了1990年以来云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笔者基于1990-2009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等指标,发现云南省就业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最后根据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扩大就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就业弹性 扩大就业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陈作成 刘林
在新形势下,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边疆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新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出发,运用结构偏离度和协调系数,分析新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关系,并利用Moore结构值和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新疆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时间,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疆 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 协调关系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吴瑾
四川省是农业人口大省,而在西部十二省中四川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前列。因此,对四川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研究对西部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使四川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本文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四川省产业结构变动是引起就业结构变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利用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线性回归等方法测算出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影响程度、做出各产业对就业贡献率的折线图并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最后得出结论: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不仅无法拉动就业而且对业已存在的剩余劳动力还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吸纳就业的能力,第二产业次之。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变动关系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琳 李全生
本文通过对天津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的考察及对二者的相关性实证分析,发现影响扩大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的不均衡。实现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使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相协调,对于有效缓解天津市的就业压力,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就业扩张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就业弹性 结构偏离度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向玲 唐俊
本文采用了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以及产业结构变动速度K值系数这三个指标,分别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并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弹性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相关理论,笔者提出了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就业弹性的建议。
关键词:
比较劳动生产率 产业结构 就业弹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元 周树高 贾功祥
文章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以检验我国28个省市14年间,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化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变动间的影响力度,互相对对方的冲击情况。结果表明就全国而言,两者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第一、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扩大造成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扩大则可以起到反向作用。就东部和西部地区而言,则与全国的情况有所不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在下一期经济增长过程中,第一、二、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增加将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分别形成正向、负向和负向的作用,收入差距的扩大能够在未来引导更多的劳动者流向第三产业,而减少流向第一、二产业。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乃全 孙海鸣
1990年以来,上海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增长效应已初步显现。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上海市政府可能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与磨擦性失业问题;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外来劳动力对本地人员所产生的就业替代效应与挤出效应问题;外部劳动力进入所导致的上海产业"滞移"现象,等等。同时,上海也面临着是继续追求经济增长还是追求人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模式的选择。本文利用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分析了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增长及就业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实现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及充分就业目标协调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阳 赵海珠
文章使用1990~2020年宏观数据,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状况进行测度,继而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有所收窄,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第一产业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小。分因素看,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和老龄化程度加深会加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失衡,且作用依次递减;而城镇化、市场化、投资与消费增长和科技进步会改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失衡状况,且作用依次递减。文章认为,要化解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须以解决第一产业劳动力冗余及配置低效为突破口,抓住“十四五”时期乃至2030年前后的关键时间窗口期,科学分析,综合施策,充分发挥有利因素作用,最大程度扭转不利因素的影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金明 霍晓荣 胡晓坤
本文根据四川省1990—2014年的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结构发展状况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四川省存在产业构成不合理和就业率偏低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结合四川省自身的特点,提出改善四川省产业结构和增加就业人口的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金明 霍晓荣 胡晓坤
本文根据四川省1990—2014年的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结构发展状况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四川省存在产业构成不合理和就业率偏低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结合四川省自身的特点,提出改善四川省产业结构和增加就业人口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锐 赵坤
本文首先分析1985—2003年福建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三次产业对福建省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化,重点分析了福建省三次产业的增长与就业规模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历史数据,对福建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相关系数进行了比较。最后,针对如何进一步调整福建省三次产业的结构及产业就业规模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 GDP增长 就业弹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张本波
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落后于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而促进就业增长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我国就业增长表现出显著的多极化特征,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三产并举,以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拓展不同产业的就业空间,并积极培育就业增长点,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同时,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区域转移和就业增长。
关键词:
工业化 产业结构调整 就业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