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22)
2023(6159)
2022(5217)
2021(4713)
2020(3749)
2019(8365)
2018(8393)
2017(14975)
2016(8261)
2015(9580)
2014(10007)
2013(9715)
2012(9284)
2011(8825)
2010(9154)
2009(8552)
2008(8360)
2007(7821)
2006(7242)
2005(6846)
作者
(25057)
(20872)
(20670)
(20056)
(13392)
(9879)
(9560)
(8070)
(7994)
(7731)
(7325)
(7092)
(6903)
(6873)
(6626)
(6388)
(6128)
(6083)
(5984)
(5941)
(5695)
(5016)
(4972)
(4959)
(4738)
(4690)
(4619)
(4575)
(4341)
(4084)
学科
(55708)
经济(55669)
管理(21101)
地方(15854)
(15840)
方法(14071)
(13253)
(13080)
企业(13080)
地方经济(11887)
中国(11802)
数学(11754)
数学方法(11650)
业经(9729)
(8438)
理论(7809)
教育(7803)
(7705)
(7477)
经济学(6839)
(6716)
(6669)
金融(6667)
环境(6576)
(6057)
(5992)
银行(5980)
(5978)
农业(5867)
(5769)
机构
学院(127841)
大学(127814)
(58405)
经济(57107)
研究(47786)
管理(40455)
中国(35966)
理学(32903)
理学院(32435)
管理学(31778)
管理学院(31522)
科学(27350)
(27099)
(26707)
(24946)
研究所(21951)
(21945)
中心(20712)
财经(20519)
经济学(19652)
(19577)
师范(19425)
(18337)
北京(17782)
(17526)
经济学院(17280)
(16876)
(16788)
师范大学(15456)
(14974)
基金
项目(70978)
研究(55459)
科学(54189)
基金(48483)
(41328)
国家(40922)
社会(35150)
科学基金(33683)
社会科(33092)
社会科学(33085)
(28122)
教育(26558)
基金项目(24074)
编号(23196)
(22899)
成果(20941)
资助(20571)
自然(18856)
自然科(18329)
自然科学(18324)
自然科学基金(17979)
课题(17521)
(16755)
重点(16515)
(15403)
(14830)
(14746)
国家社会(14363)
大学(14203)
发展(14048)
期刊
(79446)
经济(79446)
研究(47049)
中国(29476)
(22138)
教育(20414)
学报(18669)
管理(17957)
科学(16304)
(15991)
大学(14229)
经济研究(13223)
学学(12940)
技术(12897)
(12525)
金融(12525)
财经(11551)
农业(10455)
业经(10345)
(10260)
问题(9625)
图书(8023)
(7540)
技术经济(7532)
世界(7222)
国际(6818)
统计(6786)
(6571)
论坛(6571)
经济问题(6341)
共检索到2185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曾伟  
文章对亚当·斯密在《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两部著作中的提出的"经济人"和"道德人",从人是两者的统一体这一思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了"经济人"中"利己"的人性假设包含着"道德人"的"利他"成分;而"道德人"中的"利他"却又常常意蕴着某种"利己"。并认为以亚当.斯密《国富论》为发端的西方经济学实际上存在两个假设前提:一是由"经济人"假设引致出的"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二是由"道德人"假设引致出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信用机制——它保证了市场自由交易能够长期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吴大新  
一、"经济人"的涵义随着西欧商业社会的兴起,经济学在18世纪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渐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门"显学"。如今,经济学的一些专门术语为社会科学各领域所广泛使用。"经济人"(Homo oeconomicus或economic man)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概念之一。不过,概念的广泛使用并不必然意味着对它的真正理解。直到现在,将"经济人"等同于"自私自利之人"的看法仍然存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漆光瑛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论与市场经济的拜物教漆光瑛所谓“经济人”,是指以追求私人经济利益为唯一目的,并按经济原则进行活动的主体,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明确提出“经济人”概念的,是19世纪中期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然而,最早系统地运用“经济人...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心宇  
提及亚当·斯密,一般人都知道他的"经济人"理论。尽管"经济人"的概念不是亚当·斯密最先提出的,他甚至并没有直接提到"经济人"这个词,而仅在其作品中两次提到"看不见的手",但其描述显然已经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具有"经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董平均  
天下"皆为利"与善因论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以人的"利己"本性为前提,肯定人们求利、求富的合理性,在等级森严,"小不得僭大,贱不得踰贵"的秦汉社会,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亚当.斯密"经济人"与"看不见的手"的假设亦强调尊重个人的求利行为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司马迁与斯密研究求富、逐利行为,尽管皆以人的"利己"本性为前提条件,但因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及视角各异,二者又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经济思想。前者代表了庶民地主和工商业地主的利益和要求,而非为替资本主义辩护,后者则是上升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反对重商主义和国家干预政策,要求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拓  
亚当·斯密以来,分工在经济学中的地位经历了好比“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本文是对这一发展过程的初步梳理。分工是报酬递增的重要源泉;分工是组织结构问题;决策在分工条件下需要有求角点解的方法。分工在经济学中地位的变化取决于理论家们如何对待报酬递增与经济组织问题,受制于分析方法的发展。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朱勇  何旭强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1998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以表彰他在福利经济学研究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新闻公报指出,森在福利经济学研究中把经济学与哲学工具相结合,从伦理角度考察了一些重要的经济问题。本文主要介绍森对于经济伦理学方面的贡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潘建伟  
阿玛蒂亚.森采用经济学与哲学相结合的方法,把权利、平等、自由、公正等哲学概念用于分析福利、贫困、饥荒、剥夺、不平等,以及发展等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开拓了经济学分析的视野。这样的分析不仅对我国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政策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郭新华  郁惠英  
亚当·斯密在创立“经济人”的理论假设时,不会想到它会对西方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也决不会想到它会成为经济学思想史上争论最多的问题。本文从“经济人”所反映的三方面特点,辨析它的真正归宿。 “经济人”假设第一个方面的特点,是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远离,表明它已经超出经济学的范畴。 围绕着“经济人”的理论假设,西方经济学家已经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来加以证明,似乎现在离证明的结束还遥遥无期。主流经济学家都把它看成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前提,单纯的为己、利己的自利行为,既不损人、也不利人,这是最低的和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所谓的“底线伦理”。“底线伦理”一端连着法律,另一端连着类似宗教的信仰、信念的东西。...
[期刊] 求索  [作者] 傅秋涛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璋  
我们大部分人知道和开始认识乔治·索罗斯(GeorgeSoros)是从去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大量报道和评论中来的;我们已知道在1992年英镑危机中,索罗斯已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目前,在世界金融领域甚至整个经济领域内,“索罗斯现象”大约是知名度最高的;“索...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付畅一  余源培  
蒲鲁东经济哲学思想的中心视阈是对所有权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他以所有权为批判对象,切中了批判资本主义的关键性维度,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哲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研究社会问题的思路,包含着政治经济学发展与变革的因素与可能。但是,蒲鲁东经济哲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仍然是唯心主义历史观,他的"系列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庸俗化。研究蒲鲁东的经济哲学思想,对于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陈莉  
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陈莉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归为分工和资本积累,并指出它们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是自由的经济制度。这种自由的经济制度,在我们今天看来,本质上就是市场经济制度。但我国历来对斯密的研究均很少涉及这方面,本文试图对斯...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伯重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经济史学的开创之作。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理论和方法都是经济史学赖以建立的基础。今天的经济史学界,虽然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新问题不断涌现,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和话语体系仍然是亚当·斯密创立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