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61)
- 2023(7245)
- 2022(5658)
- 2021(5105)
- 2020(4209)
- 2019(9329)
- 2018(9626)
- 2017(18165)
- 2016(10309)
- 2015(11710)
- 2014(11761)
- 2013(11435)
- 2012(10523)
- 2011(9379)
- 2010(9338)
- 2009(8662)
- 2008(8289)
- 2007(7452)
- 2006(6993)
- 2005(6500)
- 学科
- 济(43125)
- 经济(43067)
- 管理(23835)
- 业(23706)
- 地方(18681)
- 农(18030)
- 企(15610)
- 企业(15610)
- 中国(14014)
- 农业(12530)
- 方法(11669)
- 业经(11366)
- 数学(10027)
- 数学方法(9893)
- 制(8780)
- 财(8514)
- 地方经济(8509)
- 学(8363)
- 发(7480)
- 环境(7004)
- 体(6223)
- 银(6003)
- 银行(5995)
- 融(5888)
- 金融(5885)
- 发展(5748)
- 展(5732)
- 行(5720)
- 贸(5687)
- 贸易(5677)
- 机构
- 学院(137522)
- 大学(135651)
- 济(52503)
- 经济(51031)
- 研究(50410)
- 管理(48411)
- 理学(40321)
- 理学院(39735)
- 管理学(38934)
- 管理学院(38681)
- 中国(38332)
- 科学(32284)
- 京(29914)
- 农(27533)
- 所(25697)
- 江(25115)
- 中心(24678)
- 财(24637)
- 研究所(23245)
- 范(22393)
- 师范(22228)
- 业大(21706)
- 省(21292)
- 农业(21103)
- 州(20072)
- 北京(18465)
- 财经(18349)
- 院(18249)
- 师范大学(17826)
- 经(16289)
- 基金
- 项目(92349)
- 科学(71865)
- 研究(70007)
- 基金(63826)
- 家(55509)
- 国家(54962)
- 科学基金(46608)
- 社会(43303)
- 社会科(40663)
- 社会科学(40650)
- 省(40118)
- 基金项目(34751)
- 划(31471)
- 教育(31098)
- 编号(29976)
- 自然(29137)
- 自然科(28348)
- 自然科学(28340)
- 自然科学基金(27780)
- 成果(24515)
- 资助(24405)
- 发(22244)
- 课题(21550)
- 重点(21203)
- 部(18954)
- 创(18411)
- 发展(18075)
- 年(17810)
- 展(17788)
- 创新(17301)
共检索到2236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栋生
城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强劲动力。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在积极稳妥提高城镇化率的同时,要把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益、更好地落实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城带乡方针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
中部地区 中原经济区 城镇化 城市群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明华
文章以河南信阳市为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和科学发展的理念,运用发展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和生态学等理论,从国家宏观生态政策和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入手,全面分析了中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城镇生态化”概念;揭示了在我国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生态化是方向、城镇化是手段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并阐述了生态化和城市(镇)化之间在发展过程中的关系与作用机制,对中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高军波 付景保 张晓峰
基于对河南省信阳市一个典型村的城镇化进程实地调研,从人口、经济、景观和社会四个角度对城镇化特征和驱动机制进行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中部欠发达丘陵区城镇化根本动力源于政府宏观政策的变革,继而在经济发展推力和社会需求拉力共同作用下逐步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人口迁移以本地或就近转移为主,传统农业逐步向专业化和特色化过渡;非农经济成为村民收入主体,同时也是塑造乡村经济空间和自然景观的主导力量,造就了村域的二元景观格局;农户迁居选址的环境和交通权重加强,传统亲缘和邻里关系的影响弱化,加剧了村域社会经济结构的空间分异,是村民价值观和生活理念更新的表征,也将引导城镇化进程向纵深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春程 罗小龙
改革开放初期,小城镇引领的城镇化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然而由于1990年代以来乡村工业的衰落,小城镇发展的繁荣景象也不复存在,尤其在我国中部地区小城镇发展一直不太理想。随着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作为连接城乡纽带的小城镇,理应被赋予乡村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值得关注。论文以岳阳市为例,分析了中部小城镇发展现状特征及困境,进而对其在乡村城镇化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中部地区小城镇“边缘化”趋势明显,已难以引导乡村地区自下而上城镇化。中部地区在审慎选择建设中心镇的同时,为乡村地区提供日常公共服务是小城镇的主要建设方向。
关键词:
小城镇 城镇化 边缘化 中部地区 岳阳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江苏 王晓蕊 苗长虹 刘佳骏
在回顾已有城镇化质量以及协调度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新近的城镇化质量分段函数评价模型,对河南省18地市2001—2010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动态评价,采用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状况进行评价,主要结论为:1各地市城镇化质量指数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指数和基础设施指数的持续增长,而生活质量指数、社会发展指数、城乡统筹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波动变率较大,反映出城镇化质量"重形式轻内涵"。2各地市的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处于稳步上升态势,至2007年,河南省所有地市全部摆脱弱度失调,进入不同层次的协调发展阶段。3各地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的地域差异较大。郑州、洛阳、平顶山、鹤壁、焦作、三门峡、济源七地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度较高,商丘、周口、驻马店、濮阳等地市协调度较低。4当前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整体协调水平较低。高度协调、中度协调、低度协调、弱度协调的地市数量分别为1、6、7、4,低度协调和弱度协调的地市数量占全省地市数量较高。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志伟
利用2001年~2012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PVAR的GMM估计、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面板脉冲响应分析和面板方差分解等诸多实证方法,笔者考察了金融发展对就业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城市建设城镇化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河南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金融发展显著抑制了就业城镇化的推进,但是短期内显著促进户籍人口城镇化进程,对生活方式城镇化和城区建设城镇化的支持则很不明显。格兰杰因果检验和方差分解分析表明: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主要通过就业城镇化、户籍人口城镇化渠道产生。研究对河南省乃至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推进中配套金融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城镇化 实证研究 河南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赛赛 潘建伟
本文研究了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问题,并以河南省为例,使用国家统计局2005-2015年间的数据,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相关数据的计算,定量分析了河南省城市人口比重、人均GDP、工业化率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城镇化 城乡收入差距 工业化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洪涛 夏保林
从区域发展力量要素及其整合的角度,研究新的历史时期和全球化形势下的城镇化战略道路选择,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力量整合的类型。以河南省为例,围绕全省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河南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要素及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力、社会力、资源环境力、空间支撑力、政策力、行政力及其整合,提出依托河南省构建中原大都市区,在大都市区框架下整合全省区域发展力量。
关键词:
区域力量整合 城镇化 河南省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胡善珍 藕海云 曹承龙 李兰
本文以对安徽省肥西县农村社区的实地调查为基础,采用深度访谈、资料分析等方法,从农村社区的组织建设、网格化创新管理、信息化管理、服务化管理、农村居民的再就业能力提升、农村社区管理的持续发展、区域院校与农村社区合作共建发展的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内容。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建设内容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炜 马承伟 杨晓东
采用实地调查法对沁阳市村镇建设用地的现状进行了现场踏勘 ,并结合GB5 0 188— 93《村镇规划标准》 ,利用定性判定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沁阳市村镇建设用地的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 ,沁阳市村镇建设用地的内部潜力为 86 1 6hm2 ,城区建设用地潜力为 16 6 0hm2 ,闲散地的潜力为 2 2 5 7hm2 ,建设用地潜力合计为12 5 3 3hm2 。提出了村镇建设用地整理的途径 :可以通过撤乡并镇、迁村并点 ,调整村镇等级结构 ,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 ,为村镇建设提供大量用地 ;可以通过改造村镇内部的闲置土地 ,盘活建设用地存量 ;通过乡镇企业进入工业园区 ,非农...
关键词:
村镇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整理 用地潜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殷强
笔者以河南省为例,运用生产函数,引入包括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四变量对财政支出规模进行协整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财政支出的最优规模应该是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29.94%,河南省财政支出规模不足。增强地方财力,中部地区需要中央加大"均等化"转移支付力度。
关键词:
中部地区 财政支出 规模效率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红玲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城乡发展融合、消费结构升级、经济稳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构建适用于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与耦合协调度测算其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的权重及二者的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划分其耦合与协调阶段类型。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超前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郑州、许昌与洛阳新型城镇水平居于河南省前列,周口、南阳、驻马店与商丘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名列前茅;河南省新型城镇化高值区集聚在以郑州为核心的区域,南部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高于北部地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处于中高水平拮抗耦合阶段,多数城市已达到高水平拮抗耦合,北部地区耦合强度远高于南部,三门峡—洛阳—焦作—新乡—鹤壁—濮阳的耦合高值区串联成片;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整体隶属于轻度失调,多数城市已达到濒临失调,中部、南部的协调发展水平高于北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郑伟
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作为"三农"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其对于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农业产业化为农村城镇化提供必要的动力,农村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两者在农村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推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对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在农村发展过程中进行联动分析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对河南省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现状的分析,对其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方式进行初步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进程;强化政府职能,保证联动健康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联动投入;完善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巧玲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农村城镇化发展称为必然,而如今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研究利用河南省统计年鉴等资料11年来对河南省18个县市城市和乡村人口变化的统计数据,以城市化率为测度指标,将传统统计学方法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法相结合,通过计算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标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探讨河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存在的差异性,并对差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中豫中和豫西城市化率较高,豫南和豫东城市化率较低,但增长速度较快;(2)各区域内农村城镇化发展空间差异较大,豫中表现最为明显,但总体呈现不断缩小的趋...
关键词:
ESDA 城镇化 空间格局 河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