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17)
2023(9220)
2022(8126)
2021(7517)
2020(6662)
2019(15365)
2018(15397)
2017(28986)
2016(16405)
2015(18916)
2014(19662)
2013(19264)
2012(18353)
2011(16741)
2010(17097)
2009(16054)
2008(16414)
2007(15306)
2006(13293)
2005(11994)
作者
(52140)
(43714)
(43515)
(41608)
(27480)
(21094)
(20169)
(17446)
(16429)
(15680)
(14842)
(14728)
(13956)
(13939)
(13884)
(13780)
(13504)
(12938)
(12695)
(12418)
(11034)
(11013)
(10869)
(10086)
(9989)
(9860)
(9796)
(9652)
(9086)
(8997)
学科
(66316)
经济(66232)
管理(44628)
(41825)
(33814)
企业(33814)
方法(30616)
数学(26407)
数学方法(26026)
(19522)
中国(17945)
(17308)
(16863)
(15386)
地方(13562)
业经(13491)
理论(12596)
农业(12328)
(12189)
贸易(12184)
(11794)
(11472)
银行(11428)
(11231)
(10919)
(10870)
金融(10862)
(10771)
(10437)
财务(10384)
机构
大学(245574)
学院(244406)
(93575)
经济(91220)
管理(87363)
研究(86307)
理学(74380)
理学院(73471)
管理学(71772)
管理学院(71335)
中国(65127)
科学(56802)
(53681)
(51271)
(46657)
(44741)
研究所(42384)
业大(41319)
农业(40873)
中心(40038)
(38846)
财经(34704)
北京(34063)
(33033)
师范(32579)
(31247)
(30698)
(30326)
技术(29302)
(28555)
基金
项目(156828)
科学(119429)
研究(111167)
基金(109458)
(97486)
国家(96656)
科学基金(79656)
社会(66152)
(63113)
社会科(62348)
社会科学(62321)
基金项目(57618)
(53493)
教育(52656)
自然(52542)
自然科(51294)
自然科学(51273)
自然科学基金(50316)
编号(46662)
资助(46279)
成果(39780)
重点(36231)
(34147)
(33696)
课题(33227)
(31684)
计划(30641)
科研(30408)
创新(29694)
大学(28887)
期刊
(107131)
经济(107131)
研究(69659)
中国(52479)
学报(47156)
(46966)
科学(39217)
(36268)
大学(34292)
学学(32313)
管理(31265)
农业(31240)
教育(30596)
技术(22737)
(21254)
金融(21254)
业经(17308)
财经(17163)
(16862)
经济研究(16587)
(14797)
问题(14376)
(14283)
图书(13000)
统计(12577)
业大(12372)
技术经济(12113)
(11755)
理论(11400)
科技(11240)
共检索到3714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彭泽斌  刘新芝  孙福来  
用格子混合选择法完成了对中综 3号玉米群体 6轮的产量性状的选择 ,兼顾抗性、株型、早熟性等性状。经 1995~ 1996年在北京、安徽、河南 2年 3点联合试验 ,结果表明 ,6轮群体子粒产量每hm2 增加了 1155kg( 2 4 0 5% ) ,平均每轮每hm2 增加 192 4 5kg( 4 0 1% ) ,与线性回归响应 (b=187 8kg)相吻合。子粒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单株穗部性状发生了变化。穗长每轮增加 1 8cm( 12 7% ) ,每行粒数增加 4 1粒 ( 10 9% ) ,千粒重增加 2 7 2 g( 12 5% ) ,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同时 ,株高、...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芦江  陈文生  杨克诚  潘光堂  荣廷昭  
【目的】研究5轮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2个玉米人工合成窄基群体P3C0和P4C0的改良效果,为玉米群体的有效改良及育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对群体主要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并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型进行配合力测定。【结果】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群体单株产量和主要构成性状及其一般配合力(GCA)改良效果明显,但对群体与测验种的特殊配合力(SCA)却没有明显的改良效果。基础群体P3C0及其改良后代,粒深和穗行数均以C0为最小,C5为最大,其GCA分别以C2和C5为最大;单株产量及其GCA都以C0为最小,分别以C4和C2为最大。基础群体P4C0及其改良群体,粒深和穗行数均以C0为最小,分别以C...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芦江  陈文生  兰海  潘光堂  杨克诚  
以玉米群体P4C0及其经过5轮控制双亲混合选择的改良群体为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经2~3轮选择后,从总体上看,群体多态位点数、多态位点比例、群体内单株间遗传距离、基因杂合度和遗传多样性指数等遗传多样性参数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而进行5轮改良后,虽然每轮减小幅度较小,但累计减少较多。群体基因型数总体上是减小的趋势,但不同地点改良群体基因型数表现减少与增加交替出现的现象。以上结果表明,在改良低代,群体遗传多样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持,而多代改良则可能会导致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下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穿梭式群体改良,对加快改良进程,保持群体遗传多样性和提高选择效率都有一定的作...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铁固  陈彦惠  吴连成  库丽霞  侯本军  
以金皇后玉米群体90个单株DNA和6个自交系DNA为供试材料,利用15对SSR引物,比较了同一群体 4种DNA样品处理(单株DNA样品、3个单株混合DNA样品、10个单株混合DNA样品、15个单株混合DNA样品) 的SSR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利用单株DNA样品能获得等位基因数、基因频率、基因型杂合度等较全面的遗传信 息,适宜进行单个或少量群体的遗传结构研究,但试验工作量大;利用混合DNA样品所能获得的遗传信息有所减少, 比较4种DNA样品处理的检测结果发现,15个单株混合样品的检测结果误差较大,而采用3-10个单株DNA混合 的样品基本可以反映出一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目和SSR带型的差异,由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库丽霞  王付娟  郭书磊  谢丽莉  刘海静  张君  田磊  陈彦惠  
【目的】评价豫综5号玉米群体淀粉含量的改良效果,为创制高淀粉玉米种质资源、选育高淀粉玉米杂交种和继续改良豫综5号的淀粉含量提供依据。【方法】以提高玉米群体淀粉含量为目标,利用近红外技术对豫综5号群体完成了4轮的群体改良。以改良群体为父本,以黄早4、丹340、齐319、掖478和Mo17为测验种,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组配成20个测交组合。通过对不同轮次改良群体和20个测交组合在2个环境中的评价试验,对豫综5号群体淀粉含量轮回选择的改良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豫综5号群体的淀粉含量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呈逐渐提高的趋势,由C0的69.39%增加到C4的72.31%,4轮选择后淀粉含量实际增益...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晓鑫  谢传晓  赵琦  路明  曲延英  张滨  梁业红  张世煌  
【目的】建立玉米群体混合样本等位基因及其频率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ABI全自动遗传分析仪,利用5′端荧光标记的SSR引物,通过混合样本中PCR扩增产物检测峰高与丰度对应,分析基因频率。【结果】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相比,ABI全自动遗传分析仪的检测灵敏度高。20个供试玉米群体中,荧光引物Phi072(6-Fam)共检测到82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每个群体4.1个;引物Phi084(Hex)检测到43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每个群体2.15个。多重PCR(multiplex PCR)荧光SSR检测结果显示,可以明确区分不同等位基因。荧光SSR能准确地读出片段大小,定量PCR扩增产物的丰度。用Ge...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魏昕  荣廷昭  潘光堂  
【目的】研究控制双亲的混合选择法对墨白964群体在四川生态条件下经过5轮适应性改良的效果。【方法】采用性状表型分析和SSR分子标记技术。【结果】经过5轮混合选择后,开花期性状有显著的选择增益,多数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随着选择世代的增加有所下降。40对SSR引物在各轮群体中扩增出418个等位位点,有88.5%的遗传多样性分布于群体内,有11.5%分布于群体间。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大于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且群体内的遗传差异随着选择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基因杂合度、多态性位点数和多态性位点百分率都呈递减趋势。原始群体C0的基因型种类多,为418种,且频率分布较散,选择后的高代群体C4、C5的基因型种类少且频...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敏  刘庆玉  来世鹏  陈志丽  张文基  
为使秸秆更好的降解和利用,提高其生物降解效果,采用菌株S和菌株SN混合发酵处理玉米秸秆,结果表明:菌株S和菌株SN混合在同一个PDA平板上相互融合生长,菌落间无明显对峙状态,说明二者无拮抗现象。通过采用混合菌种对玉米秸秆在最优降解条件下的降解试验表明:混合菌种对玉米秸秆降解效果在25d时,达到53.2%,比出发菌株S木质素的降解率(50.73%)提高了4.87%,比出发菌株SN木质素降解率(47.6%)提高了11.76%,研究结果证明混合菌种的发酵效果要明显优于单一菌种的发酵。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绍祥  田玉仙  顾坚  杨木军  杨和仙  刘琨  
以小麦杂交组合C49S-87/01Y1-1069 F2群体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2群体的单倍体胚成胚率呈混合正态分布,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最佳模型为B6,即单倍体胚成胚率由2对等显性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较低,仅为43.46%,表明非遗传因素对小麦材料单倍体胚成胚率的影响更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永国  孔繁玲  宋同明  
对北农大高油(BHO)基础群体的不同选择周期C0,C3,C4,C5,C6,C7和C8,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1992和1993两年进行比较试验,分析了含油量等16个品质和农艺性状,研究了这些性状的动态变化以及含油量与其它性状的相关关系,评价了BHO的选择效果,对选择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结果表明:①对BHO基础群体8个周期的选择使含油量从4.81%提高到9.24%,平均每周期提高0.55%。实现遗传力为0.4877±0.02。经8个周期的选择,群体内方差无明显变化,近交水平提高很少。BHO群体仍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和改良潜力。②对含油量的选择,也导致BHO群体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显著提高,分别...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顾米嫦   舒泽兵   蒲甜   杨文钰   王小春  
以西北灌区高产青贮玉米品种登海618,耐荫、抗倒大豆品种吉育44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综合分析玉米密度(2021年:6.75、8.25、9.75万株/hm2,2022年:9、10.5、12万株/hm2)与大豆密度(2021年:12、15、18万株/hm2,2022年:15、18、21万株/hm2)对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群体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密度为10.5万株/hm2产量最高,较9、12万株/hm2密度分别提高23.44%和10.56%,大豆密度为1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14.15t/hm2。玉米密度10.5万株/hm2+大豆密度21万株/hm2的组合下群体产量达到最高64.98 t/hm2,较最低处理(玉米密度9万株/hm2,大豆密度15万株/hm2)增产11.97 t/hm2,较同密度下的净作玉米增产3.49 t/hm2。由回归方程拟合得出玉米密度为10.96万株/hm2,大豆密度为21.00万株/hm2时,群体产量取得极大值为63.57 t/hm2。玉米、大豆密度分别为10.5、15万株/hm2时,粗蛋白含量最高达12.23%、饲草分级指数(GI)达最大值36.52,与同密度下的净作玉米相比,粗蛋白含量提高了2.39个百分点,GI提高了22.55%,带状间作模式下的ADF含量、NDF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RFV)与同密度的净作玉米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处理的生物产量和青贮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排名1、2的加权关联度分别为0.8900,0.8723,故筛选出北疆灌区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高产优质密度组合为:玉米密度10.5万株/hm2+大豆密度15万株/hm2,其次是玉米密度8.25万株/hm2+大豆密度18万株/hm2可在适宜区域推广应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世忠  段韶芬  邹秀珍  
用郑三3号的3个亲本自交系,组配成6个正反单交组合和6个以单交为母本的三交组合,进行产量比较和性状调查。结果表明,6个单交组合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6个三交组合之间的产量差异亦不显著,说明这3个自交系相互间的配合力都很高,这是郑三3号的产量达到了优良单交种产量水平的内在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尹强  格根图  高静  荣磊  贾玉山  
【目的】依据组合效应原理,研究不同比例的苜蓿(Medicago sative L.)干草与玉米(Zea mays L.)秸秆混合饲草对羔羊育肥效果的影响,筛选适宜的饲草搭配比例,以降低饲草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缓解饲草供需矛盾。【方法】设置苜蓿干草与玉米秸秆的质量比分别为1∶0,7∶3,3∶2,1∶1,2∶3和3∶7的6组混合饲草,以饲喂玉米秸秆为对照,选择体质量20~25kg的3~3.5月龄健康小尾寒羊21只,按试验要求随机平均分为7组进行单笼饲养,每组每天饲喂一种比例的混合饲草2kg,并补饲0.2kg玉米籽实,正式饲喂期为60d,每天测定1次采食量,每10d测定1次体质量增加情况,饲喂期结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佐银   赵含珂   程海生   韩梦怡   裘知   王杰   周新丽   杨俊花  
【目的】粮食食品原料中多种真菌毒素混合污染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分析上海地区大米、玉米、黄豆和面粉中14种真菌毒素混合污染特征和交互作用,为真菌毒素的安全性评估、预警和监管提供基础数据,为制定更有效的监测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技术,测定上海地区621份大米、玉米、黄豆和面粉中14种真菌毒素的含量,通过共同污染指数、相关性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JAVA程序分析其混合污染的特征和真菌毒素的交互概率。【结果】市售粮食食品原料中检出的真菌毒素主要有赭曲霉毒素A(OTA)、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黄曲霉毒素(AFs)和伏马毒素(FUMs)。其中,大米主要受OTA和DON污染,玉米主要受FUMs和DON污染,黄豆主要受DON和AFs污染,面粉主要受DON及其衍生物污染。根据安全限量标准,4种粮食食品原料中真菌毒素的超标率不超过2.09%,但有87.76%的样品受到2种或2种以上的毒素影响,混合污染率较高。其中,交互率(25.44%)较高的组合有伏马毒素B1+伏马毒素B2(FB1+FB2)、DON+FB1、OTA+FB1、OTA+DON、黄曲霉毒素M2(AFM2)+OTA、DON+FB1+FB2。在交互率较高的真菌毒素组合中,大多数组合呈弱相关,而FB1+伏马毒素B3(FB3)、黄曲霉毒素B1(AFB1)+DON、DON+15-ADON这些组合交互率较高且呈中度相关。【结论】上海地区大米、玉米、黄豆和面粉等受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和超标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单一样品受到多种毒素混合污染的比例较高,呈现出一定的样品种类差异。真菌毒素对大米、玉米、黄豆和面粉的污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市售粮食食品原料中多种真菌毒素共存的防控提供重要的参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俊意  徐莉  
运用主基因一多基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低磷土壤条件下玉米082×掖107组合的须根数的P1、P2、F1、F2和F2∶3五世代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须根数遗传符合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D-2)。玉米须根数是由1对独立主基因控制的加性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19.71%,但是微效多基因的遗传力大于主基因的遗传力,多基因控制的玉米须根数遗传力为75.06%,可见,玉米082×掖107组合须根数的遗传主要由微效基因控制。表明,以基因重组或聚合为基础的杂交育种方法仍然是改良玉米须根数的基本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