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66)
2023(9805)
2022(8183)
2021(7665)
2020(6603)
2019(15534)
2018(14953)
2017(28818)
2016(15314)
2015(17817)
2014(17762)
2013(17963)
2012(16951)
2011(15399)
2010(15547)
2009(15044)
2008(14284)
2007(12782)
2006(11027)
2005(10202)
作者
(44022)
(36836)
(36827)
(35439)
(23389)
(17742)
(16929)
(14362)
(14123)
(13019)
(12652)
(12318)
(11861)
(11747)
(11682)
(11512)
(10982)
(10813)
(10679)
(10645)
(9218)
(8959)
(8949)
(8461)
(8385)
(8342)
(8100)
(8007)
(7497)
(7380)
学科
(69919)
经济(69857)
(40951)
管理(39708)
方法(32763)
(31960)
企业(31960)
数学(29940)
数学方法(29766)
中国(27340)
(27020)
金融(27018)
(24879)
银行(24859)
(24104)
(19072)
(18705)
(16512)
贸易(16498)
(16402)
(16172)
地方(14009)
业经(13697)
农业(12524)
(12339)
(12013)
财务(11988)
财务管理(11958)
企业财务(11389)
中国金融(11353)
机构
大学(225421)
学院(222897)
(105570)
经济(103689)
管理(82548)
研究(81248)
理学(70451)
中国(70088)
理学院(69671)
管理学(68721)
管理学院(68304)
(47891)
(47704)
科学(45905)
(41198)
中心(39086)
财经(38334)
(37591)
研究所(37456)
经济学(35443)
(34975)
经济学院(32229)
(31717)
北京(30955)
业大(30573)
农业(29719)
财经大学(28628)
(28384)
(27423)
师范(27179)
基金
项目(143460)
科学(112828)
基金(106300)
研究(106053)
(92127)
国家(91419)
科学基金(77338)
社会(69493)
社会科(66132)
社会科学(66113)
基金项目(55406)
(52942)
教育(47794)
自然(47241)
自然科(46169)
自然科学(46153)
(45387)
自然科学基金(45386)
资助(44655)
编号(41828)
成果(34788)
(33784)
重点(32823)
(32042)
国家社会(30101)
(30038)
中国(29249)
教育部(29219)
课题(28728)
创新(28301)
期刊
(110288)
经济(110288)
研究(70233)
中国(43602)
(36998)
金融(36998)
(36845)
(34098)
学报(33258)
科学(30966)
管理(28011)
大学(25206)
学学(23756)
农业(22296)
财经(19747)
经济研究(19454)
教育(18581)
技术(17523)
(17031)
业经(15612)
问题(15153)
(14959)
国际(13569)
世界(12913)
(12873)
技术经济(11699)
理论(11607)
统计(11072)
实践(10172)
(10172)
共检索到3413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史薇  
本文运用金融深化理论,讨论中国金融深化过程,中外金融深化的比较和中国金融深化的重点。文章认为中国金融改革促进了经济的货币化程度逐步提高,金融相关率逐渐增长;金融机构组织不断创新;金融市场健康发育成长;利率改革稳步推进。这个过程正是中国金融不断深化的过程。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金融深化过程明显存在问题,就是中国金融资产构成畸偏;金融机构数量大量增加,但组织结构不完善;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大大增加,但资产负债结构失调;利率体系结构存在问题,利率缺乏弹性;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存在明显的“跛行”现象。因而我国金融深化的重点应该是,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工具,增加直接融资比重;完善商业银行体制,提高资产质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婷  
通过对我国金融深化程度的判断及理论分析表明,我国金融发展在数量上增长较快但质量不高,金融资产发展的规范化程度较低。我国金融深化的具体对策,一是强化金融监管,完善监管体制,提高监管效率;二是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形成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三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四是健全金融调控机制,为金融稳定创造良好环境。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姜昱  
金融深化为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流动性保障 ,因而对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对中国金融深化程度进行综合判断的基础上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 ,并针对中国目前金融发展的数量扩张型特点 ,指出中国的金融发展应更加注重效率与质量。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时卫干  孙拥军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与中国金融深化之间存在着深层次关系。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说明金融深化整体上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作用;金融体系中的商业银行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很明显;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形成有力的支持;通过调节货币市场的货币存量,可以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的正向作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谭飞燕  李孟刚  
基于中国1960—2010年的时序数据,结合环境学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建立定量分析的二氧化碳排放的估计方程,采用ARDL法估计的结果表明,金融深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中国金融深化并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反而降低了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碳排放主要由收入、能源消耗和贸易开放度决定。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唐倩  
本文通过对改革以来我国金融深化的实证检验得出了几条结论 :现阶段利率对经济的弹性低的直接原因 ,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的预算软约束 ;我国金融储蓄与利率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 ;金融深化的主要原因是边际上的 ,即由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提供的新投资的增量。这些结论表明改革以来我国金融深化的程度虽然有了很大提高 ,但资金的利用效率反而持续下降 ,从经济改革总体进程而言 ,利率改革的滞后已成为企业改革、银行商业化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瓶颈 ,如何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发挥利率政策的作用应该成为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998年,中国金融市场规范发展、平稳运行。银行间货币市场运行良好,银行间同业拆借交易量较上年下降,银行间债券回购量较上年上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趋于下降。票据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票据周转率上升。国债发行顺利,国债二级市场交易活跃,...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姜维俊  
续上期)32金融资产构成变化的趋势(1998—2000年)321非银行金融资产的比例仍将继续上升,股票在资产结构变化中是主旋律,债券、保险所占比例有可能提高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长期形成的金融资产过度集中于银行的状况,造成了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谢平  
本文试图分析1978—1991年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动状况,由此说明中国的金融深化进程和金融改革对中国经济运行的深刻影响。一、金融资产总量金融深化的首要标志,是货币和其他金融资产相对于社会总产出的比重上升。这意味着,与实物交换和计划分配相反,社会交易活动和投资更多地通过货币或各种金融资产来实现。1978—1991年中国金融资产总量迅速增长的状况可见表1。表1显示,在这13年中,我国金融资产总量增加了12.4倍;新增了六大类金融工具: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的存款与贷款,城市信用社存款与贷款、金融债券、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股票。可以说,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丁艺  李树丞  李林  
选取23个指标,建立了金融集聚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引用主成分分析对我国31个省及直辖市的金融集聚程度进行评价,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分析提出如何通过金融集聚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赵何敏  赵旭东  胡小芳  白洋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伟  
金融深化理论与金融约束理论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江其务  
中国金融系统“存差”的经济含义已经由传统金融体制下的货币回笼和银根紧缩转变为目前市场金融体制下的金融资产多元化和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存差在单个金融体系和整体金融体系中反映的分别是资金运用效率和资金投向渠道的转移 ,因此它具有不同的微观和宏观经济效应。另外 ,本文在认真分析存差总量和结构的基础上得出 :存差并不表明资金在金融机构的闲置 ,相反具有不少积极作用。例如 ,存差是实施国债政策和收购外汇储备的主要资金来源 ,对抑制通货膨胀因素积累、减轻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压力有积极作用。尽管如此 ,我们仍然应该采取疏导的措施减少巨额存差所产生的一些负效应 ,发挥“存差”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彭兴韵  何海峰  
本文在美国次贷危机和邻近的越南"危机"给中国的金融安全提出新的警示基础上,区分了与金融安全相关的几个概念,建立了一些金融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认为国民债务总量及结构是评估金融安全的最重要的指标。本文重点从银行体系和金融对外开放两个维度分析了近期中国的金融安全状况,认为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是稳定的,但是仍然有一些可能会危及到中国金融安全的因素值得我们关注,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消除可能危及金融安全的隐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