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97)
2023(8880)
2022(7478)
2021(6900)
2020(5437)
2019(12560)
2018(12246)
2017(23132)
2016(12162)
2015(13989)
2014(13732)
2013(13867)
2012(13454)
2011(12630)
2010(12637)
2009(11541)
2008(11394)
2007(10179)
2006(9420)
2005(8708)
作者
(35412)
(29579)
(29416)
(27968)
(18958)
(14136)
(13448)
(11499)
(11457)
(10470)
(10374)
(9747)
(9648)
(9558)
(9318)
(9084)
(8806)
(8597)
(8457)
(8213)
(7581)
(7145)
(7099)
(6824)
(6689)
(6667)
(6509)
(6434)
(5967)
(5931)
学科
(65428)
经济(65270)
管理(28604)
(28508)
中国(24289)
方法(22799)
(20758)
企业(20758)
数学(18690)
数学方法(18571)
地方(18489)
(18440)
业经(15145)
(13633)
贸易(13619)
(13237)
农业(12128)
(11611)
(10957)
银行(10949)
(10935)
(10884)
金融(10883)
(10807)
(10707)
地方经济(10593)
(10431)
(10195)
环境(10094)
发展(8787)
机构
大学(180518)
学院(180034)
(86606)
经济(85202)
研究(73366)
管理(64557)
中国(57288)
理学(54211)
理学院(53498)
管理学(52764)
管理学院(52408)
科学(40938)
(40456)
(37785)
(37245)
研究所(33507)
中心(31808)
财经(29388)
(28789)
经济学(27926)
北京(27047)
(26855)
(26418)
(25920)
(25915)
师范(25724)
经济学院(25012)
科学院(22571)
业大(22391)
农业(22109)
基金
项目(113878)
科学(91160)
研究(86624)
基金(84001)
(72817)
国家(72194)
科学基金(61227)
社会(59832)
社会科(55735)
社会科学(55723)
基金项目(42986)
(41384)
教育(38487)
(35861)
自然(35476)
资助(34716)
自然科(34689)
自然科学(34682)
自然科学基金(34084)
编号(33643)
(31034)
成果(28420)
(26672)
重点(26193)
发展(25915)
国家社会(25556)
(25482)
中国(24588)
课题(24497)
(23215)
期刊
(103430)
经济(103430)
研究(63511)
中国(43424)
(28854)
(26371)
科学(25953)
管理(25806)
学报(25011)
教育(21590)
(20630)
金融(20630)
农业(20309)
大学(19799)
学学(18375)
经济研究(18009)
业经(16241)
财经(15384)
技术(14932)
问题(13748)
(13484)
(12866)
世界(12693)
国际(11746)
(11218)
技术经济(9363)
统计(8898)
经济问题(8686)
资源(8406)
(8351)
共检索到2959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于建国  
各国的社会发展评介体系因国情差异而不尽相同.中国社会发展评介体系中没有人权这一项目.其次,各项目的相对重要性亦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动.与人口相比,环境已成为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评介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按照199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地区间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介方案(试行)》,中国社会发展评介体系包括10个方面,即环境、人口、经济、居民生活、劳动社会保障、卫生保健、科技教育、文化教育和社会治安.以1990年为基准年,我国1991年的社会发展综合水平总指数为110分,1992年为121分,两年间共增加了21个分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骆茹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作用的日益增强,各国政府无不重视科技事业本身的发展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联合国于1979年在维也纳召开了“科学技术促进发展”大会。会议制定了旨在推动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的“维也纳行动纲领”,并为此建立了专门机构,即联合国科学和技术促进发展中心(UNCSTD),此后,以科学技术为手段推动社会发展的事业更为普遍和深切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科学技术促进发展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普遍的承认。例如,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就有这样的描述:“生活质量发生重大变化所需要的时间,近几世
[期刊] 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陈建坤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观是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发展观,它是我国在批判资本主义片面发展、总结以往自身发展经验、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有三大动力,即: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动力是改革,精神动力是理想信念。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发展,必须以系统观点作整体谋划。为了实现中国跨世纪的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作者从宏观上提出了五条对策和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政涛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一把教育的尺度来衡量,并以此作为判断当前社会发展状态的基本标尺之一。教育尺度的引入将改变研究思路,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改变研究问题,拓展研究视野;改变研究立场,确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的教育学立场。"教育尺度"视域中的"教育基础"涉及人口、教育机构、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以及政府领导与管理教育事业的方式等。"在中国"研究"教育基础"更能凸显"中国自觉",为人类社会发展中教育尺度的形成与运用提供"中国参照系"下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汝信   陆学艺   单天伦   陆建华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樊园园  
"一带一路"建设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脉搏,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它是推动对外开放的新举措,同时也必将推动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与经济发展,形成海陆并进、东西互济的新局面,这一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在处理新型国际关系中的统筹兼顾与创新发展理念。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元  孔伟艳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各类社会发展政策的实施,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中长期来看,社会发展将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经济结构优化、经济体制完善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科技进步等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下,形成新的趋势和特征,社会结构向橄榄型转变,收入分配差距缩小,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社会治理转向多元共治。在发展趋势分析基础上,我们提出,未来30年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社会结构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基本原则,推动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显著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完善包容性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可及,构建开放的社会治理框架,建成公平、安全、和谐、稳定的现代化社会。针对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体制问题,建议改革户籍制度,强化保障起点、机会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促进阶层间的良性社会流动;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机制,完善再分配政策,缩小不同人群间收入和享有公共服务的差距;动态调整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增加供给主体和方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质量和效率;构建社会治理新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新疆经济发展水平低,自身财力有限,筹资能力弱,资金匮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之一。1983年,新疆利用政府外债工作开始起步,从无到有、由少到多。1991年以前,贷款规模较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京文  
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预测与展望(1996-2020年)李京文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1979~1996年,GDP年均增长率为10.6%,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奇迹”。特别是90年代的前5年(1991~1995年)间,年均增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胡淑珍  
1997年4月30日,中国国际科学和平促进会、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浙江001电子集团公司在京联合举办了“邓小平经济理论与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高层座谈会”,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国际科学和平促进会宣传部长高伟凯主持,促进会副会长李贤德和经济所副所长王振中分别主持了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老将军邓家泰、浙江001电子集团公司总裁项青松出席了会议并讲话。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小微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会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做到何种程度。这就需要在分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社会"两种目标之间根本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从经济尺度到教育尺度转换的可能性。基于学界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讨论,本文尝试提出"全民终身学习社会"的数个价值尺度。受目前一些省份关于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等新举措的启示,也受小康社会评价注重关键的"唯一考核指标"设想的启发,文章探讨了形成全民终身学习社会之教育基础尺度体系的方法与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