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93)
2023(7297)
2022(6430)
2021(5731)
2020(5012)
2019(11852)
2018(11615)
2017(22756)
2016(12637)
2015(14382)
2014(14697)
2013(14691)
2012(13810)
2011(12686)
2010(12836)
2009(11941)
2008(11992)
2007(10958)
2006(9465)
2005(8322)
作者
(39742)
(33229)
(33227)
(31773)
(20965)
(16079)
(15380)
(13036)
(12438)
(11617)
(11265)
(11139)
(10581)
(10569)
(10479)
(10436)
(10302)
(9892)
(9565)
(9496)
(8332)
(8185)
(8034)
(7621)
(7418)
(7376)
(7348)
(7246)
(6802)
(6799)
学科
(59530)
经济(59480)
管理(32403)
(31661)
方法(29545)
数学(26979)
数学方法(26759)
(23185)
企业(23185)
中国(16287)
(15648)
地方(13238)
(12256)
(11948)
农业(10526)
业经(10515)
(10470)
贸易(10470)
(10098)
环境(8896)
(8427)
(7856)
理论(7684)
(7314)
财务(7299)
财务管理(7276)
城市(7267)
(7130)
银行(7091)
(6920)
机构
大学(193652)
学院(191700)
(80875)
经济(79065)
管理(72319)
研究(67108)
理学(62777)
理学院(61971)
管理学(60875)
管理学院(60516)
中国(47983)
科学(43160)
(41144)
(38299)
(34965)
(34117)
业大(32649)
研究所(32160)
农业(30744)
中心(30728)
(28789)
财经(28080)
经济学(25902)
(25620)
(25490)
师范(25349)
北京(25339)
经济学院(23718)
(23567)
(22499)
基金
项目(131013)
科学(102564)
基金(95467)
研究(91034)
(84414)
国家(83773)
科学基金(71040)
社会(58662)
社会科(55713)
社会科学(55690)
基金项目(51253)
(51207)
自然(46670)
自然科(45635)
自然科学(45620)
自然科学基金(44832)
(43728)
教育(41912)
资助(39049)
编号(36039)
重点(29762)
(29153)
(28656)
成果(28630)
(26482)
科研(25413)
计划(25125)
创新(24904)
课题(24875)
国家社会(24612)
期刊
(83099)
经济(83099)
研究(53590)
(33319)
学报(33181)
中国(32881)
科学(29781)
(25711)
大学(24113)
学学(22948)
农业(22517)
管理(22335)
技术(16089)
教育(16080)
(13794)
金融(13794)
财经(13567)
问题(13527)
经济研究(13455)
业经(13035)
(12550)
(11724)
统计(10708)
技术经济(10627)
(9836)
(9432)
资源(9431)
商业(8931)
理论(8806)
(8760)
共检索到2705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姚震寰  纪明辉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存在只重视城镇化率的提升而不考虑城市成长差异的现象,这势必导致城市之间发展的失衡,因此找出不同城市效率差异的原因并加以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采用非参数DEA方法对东北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东北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拉动作用更大。但是受制于技术效率的负增长,东北城市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进一步对城市规模收益和投入要素改进程度进行分析,得出东北城市效率依然处于很低的状态,依然是一种资源依赖型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应从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城市功能体系、构建联系更为紧密和支撑能力更强的产业体系等方面入手,有效提高东北城市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德利  王岩  
运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了1990-2014年间京津冀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分要素特征。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1990-2014年间的动态变化平均值为1.070,提升了7%;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提升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仅仅起到协助推进作用;tFP变化呈现三个上升高峰和两个下降波谷的五阶段变化特征;全要素生产率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度均值为59.2%,且呈现波动变化态势;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可划分为高增长率城市、低增长率城市及负增长率城市等三种类型;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为强相关,与经济发展规模及经济增长速度为中相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毛锦凰  智煜  
基于1999—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西部地区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及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其中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效率的下降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城市的效率分布特征来看,多数城市经济发展并非只是投入型增长,存在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程度不均衡的情况。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政府行为、资本深化程度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认为,西部城市应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完善基础设施,扩大科研投入规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要素有效流动及资源合理配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军涛  范卓玮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城市产业结构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主要通过生产技术效率提升和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实现;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通过技术效率提升和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城市产业专业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通过提升技术效率和中性技术进步实现;城市产业多样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受到技术效率、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中介效应的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袁晓玲  贺斌  
采用基于投入冗余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ISP)分解出2003~2015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土地生产率指数,实现了在全要素框架下向分要素生产率测算的有效拓展,准确分析各个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驱动作用,并运用Sys-GMM模型对影响城市土地生产率变动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研究期内中国城市全要素土地生产率累计下降13.49%,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起到抑制作用;分区域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下降最大,中部和东北部次之,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小,均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起到抑制作用;在影响因素中城市人口集聚、人力资本的积累对城市土地生产率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在"土地引资"背景下外商投资数量增加和过早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土地生产率提升起到抑制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志彬  张迎丰  
利用2004—201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面板数据,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使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测度了2004—2010年我国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TFP增长率,并进行了区域间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的TFP增长相对于制造业滞后,而生产性服务业的TFP却增长迅速,且东部地区的增速快于中、西部地区。最后指出:Baumol的服务业"成本病"理论仅适用于服务业整体,并不适用于具有中间投入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少华  蒋伟杰  
本文首次采用基于投入冗余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ISP)来重新测度和分解中国1985-2009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该指数优势在于可以进一步测度与分解投入要素的生产率。研究表明:①国家层面,TFP增长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35.08%的份额。相比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是导致TFP变化的主要原因,生产前沿面年均向上移动3.53%;相比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驱动中国TFP上升的主要因素,中国的经济增长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比较优势。②区域层面,TFP差异是导致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但是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TFP的提升均体现在资本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变化方面。③省际层面,全部省份在样本期内都实现了TFP提升,2005年之后逐渐有更多的省份成为"创新者",而省际之间追赶效应表现得并不是十分明显;TFP、资本生产率以及劳动生产率在省际之间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动态趋势。研究对我国今后经济增长挖潜、区域协调发展以及省际发展与赶超等问题,富有启发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志翠  刘辉  刘克非  
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传统的有关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往往只考虑合意产出而忽视非合意产出,造成测度失真。文章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的DEA方法,考虑污染排放产出,基于省际面板数据重新测度了我国1998~2010年我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寻求担当工业"先进者"角色的省市,同时与不考虑污染排放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雪萌  陈炳尧  王琨  李金磊  
文章运用随机前沿模型测度我国及主要创新型国家2001—2018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探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揭示关键要素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与创新型国家相比仍有进步空间,但逐年提高的改善趋势已经显现,与创新型国家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稳步缩小。我国要素投入呈现资源利用率提高的趋势特征,体现出投入产出动态平衡的良性发展态势。不同要素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与规律存在差异性、层级性,第三产业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强,科技经费与人力投入发挥了稳定持续的提升作用。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苗建军  张静文  崔玮  
运用考虑"坏"产出的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别测度了2005—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7个城市的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研究发现:环境因素的引入会造成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损失;长江中游城市群27个城市的效率水平差距较大;区域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不太稳定,湖北和湖南省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有着相似的变动轨迹,总体而言,技术效率的恶化是导致环境全要素生产率降低的主要原因,而生产率的增长则更多的依赖技术进步。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苗建军  张静文  崔玮  
运用考虑"坏"产出的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别测度了2005—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7个城市的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研究发现:环境因素的引入会造成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损失;长江中游城市群27个城市的效率水平差距较大;区域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不太稳定,湖北和湖南省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有着相似的变动轨迹,总体而言,技术效率的恶化是导致环境全要素生产率降低的主要原因,而生产率的增长则更多的依赖技术进步。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先海  石东楠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不仅依赖于本国的R&D存量,而且还依赖于国外R&D的溢出。本文对Coe&Helpman的贸易溢出模型进行了扩展,将人力资本要素纳入到模型的分析框架中,并对其模型的设定偏误作了修正。经扩展后的模型测度表明,通过贸易渠道溢出的国外R&D资本存量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相对来说要小于国内自身R&D资本存量的作用;同时计量结果还表明,人力资本要素通过提高创新能力间接地促进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文章在此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海霞  韩佩珺  
本文以四川为例,运用Hicks-Moorsteen指数法重新测度并分解了2006~2015年四川省各市(州)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探讨其变动情况与区域差异成因,进一步考察了农业TFP的收敛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农业TFP呈现正增长,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单一驱动力,以残余产出规模效率、残余混合效率损失为表征的制度约束仍存在。区域间TFP差异明显,然全省及各区域均具备条件β收敛特征,表明各市州发展差距正不断缩小,并将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实现相对稳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熊友华  王越  
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直接与间接影响路径的理论分析,统计与分析我国273个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正的空间自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显著推动本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同时,还将空间溢出效应发挥出来,人力资本水平与信息化水平均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中华  张立柱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呈逐年增强的趋势,其溢出效应在0~950千米范围内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过程,波峰出现在500千米左右;制造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市场潜能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意味着制造业集聚所带来的负影响主要是由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所主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