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95)
- 2023(12153)
- 2022(10694)
- 2021(10382)
- 2020(8567)
- 2019(20433)
- 2018(20172)
- 2017(37933)
- 2016(20592)
- 2015(23583)
- 2014(23487)
- 2013(23399)
- 2012(21475)
- 2011(19491)
- 2010(19074)
- 2009(17494)
- 2008(16935)
- 2007(14133)
- 2006(12254)
- 2005(10832)
- 学科
- 济(85130)
- 经济(85041)
- 管理(55428)
- 业(52103)
- 企(42503)
- 企业(42503)
- 方法(40866)
- 数学(36174)
- 数学方法(35792)
- 中国(25950)
- 农(21630)
- 财(19002)
- 学(17878)
- 业经(17168)
- 贸(17146)
- 贸易(17138)
- 易(16726)
- 地方(15943)
- 农业(14385)
- 制(13893)
- 和(13728)
- 环境(13474)
- 理论(12397)
- 技术(12198)
- 银(11884)
- 银行(11850)
- 融(11608)
- 金融(11607)
- 务(11411)
- 划(11408)
- 机构
- 大学(293129)
- 学院(287503)
- 济(120849)
- 经济(118522)
- 管理(116383)
- 研究(103436)
- 理学(101345)
- 理学院(100207)
- 管理学(98631)
- 管理学院(98131)
- 中国(76922)
- 京(63761)
- 科学(63172)
- 所(51973)
- 财(51463)
- 研究所(47831)
- 中心(45731)
- 农(44654)
- 业大(42292)
- 财经(42016)
- 北京(41121)
- 范(38764)
- 经(38563)
- 师范(38464)
- 江(38192)
- 院(37523)
- 经济学(36339)
- 农业(35014)
- 经济学院(32755)
- 师范大学(31726)
- 基金
- 项目(202711)
- 科学(159500)
- 基金(148508)
- 研究(148205)
- 家(129809)
- 国家(128798)
- 科学基金(109973)
- 社会(93958)
- 社会科(89000)
- 社会科学(88976)
- 基金项目(78947)
- 省(75820)
- 自然(71224)
- 自然科(69565)
- 自然科学(69548)
- 自然科学基金(68284)
- 教育(67152)
- 划(65372)
- 资助(61763)
- 编号(59288)
- 成果(48077)
- 部(45881)
- 重点(45284)
- 发(42924)
- 创(41440)
- 课题(40750)
- 教育部(39328)
- 国家社会(39043)
- 科研(38745)
- 创新(38717)
- 期刊
- 济(125886)
- 经济(125886)
- 研究(88213)
- 中国(53969)
- 学报(45403)
- 科学(43659)
- 管理(41079)
- 农(39588)
- 财(36799)
- 大学(34297)
- 学学(31913)
- 教育(31224)
- 农业(28712)
- 技术(24354)
- 融(21788)
- 金融(21788)
- 经济研究(20908)
- 财经(19878)
- 业经(18387)
- 经(16975)
- 问题(16339)
- 图书(16294)
- 业(15869)
- 理论(14685)
- 技术经济(14405)
- 贸(14357)
- 资源(14231)
- 科技(14128)
- 世界(13817)
- 实践(13347)
共检索到4194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许
《广东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刊登了关秀芳的《评七十年代以来的中国人口研究》。文章首先回顾了国际国内人口学研究的历史及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认为国内形势及国际交往迫切需要人口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的人口研究因此破土而出。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李晓
七十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政策的调整与变革吉林大学国际经济系李晓一、7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政策调整的背景进入70年代,日本在重化学工业化产业结构政策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如随着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胡坤
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实践研究胡坤自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西方货币政策理论和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演变。就西方货币政策理论而言,重点已经由原先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对菲利浦斯曲线关于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替代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于蜀华,张茂林
本文以我国 1995年 1%人口抽样数据为基础,对比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结合进入90年代我国宏观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探讨了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所出现的几个突出的新特点:规模收缩增速减缓,迁移流向的地域类型多元化和迁移宏观走向的离心化分散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中村泰三 张豪禧 沈象仁
苏联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从六十年代逐渐开始发生变化,到了七十年代其变化则更为显著。这种变化的明显表现,是苏联的经济地理学,已从生产配置科学变成社会经济地理学。现在的苏联社会经济地理学,不仅研究对象有所扩大,而且研究方法与以往的经济地理学相比也有很大的变化。在这里,仅以苏联的地理学文献为主。对七十年代苏联经济地理学的动向作一探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玲
本文主要探讨90年代以来深入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政策变化对有计划的户口迁移和自发的非户口迁移两种不同类型人口迁移的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震
伴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寿命不均等的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即社会成员能在多大程度上公平地分享寿命延长的成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经历了快速增长。但是,截至目前鲜有关注中国人口寿命不均等的研究。文章利用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及世界人口死亡率和经济发展数据,考察19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寿命不均等的变化历程,并对之进行历史纵向和国际横向比较。研究发现,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中国不仅实现预期寿命的持续增长和寿命不均等的大幅下降,并且能在相同的收入水平上把寿命不均等降到全球极低的水平。这反映出中国在促进健康公平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未来中国在人口寿命不均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翟振武
对于中国近30年来控制人口增长取得的卓著成绩,一般认为,主要是坚持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也起着基础的作用。国内外一些研究还具体地量化了二者的比例,前者所占比例甚高。不过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的认识。在前不久召开的一次人口科学讨论会上,正相关、较少相关、不相关三种观点力陈各自所见,引起热烈讨论。本刊将翟振武、原新、梁中堂等三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同时刊发,目的在于开展学术争鸣,促进研究的深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齐晓娟
当前,中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面临的研究工作相当复杂。在广阔的人口研究领域中,如何瞋准方向,筛选课题,是研究工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此提几点建议,供同行们参考。 一、未来人口研究的特点 根据人口研究多年的实践,未来人口研究应该做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应该是人口研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怀宇,徐效坡,李铁立
采用定性分析与GIS、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和路径分析等定量手段相结合,对1990年代以来中国人才分布的空间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基本结论是:在研究时段内人才分布的空间格局发生了根本转变,分布重心由北方内陆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区域人才密度的相对变动主要受到城市化和区域高等教育培养能力的影响;制度和政策对人才分布的影响也比较明显;高工资对人才具有吸引作用;自然环境对人才分布有间接作用。人才对区域经济具有相当程度的直接影响;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它对区域经济产生直接影响,也通过吸引人才间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才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体现出来的。
关键词:
人才 相对增长速度 空间变动 城市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任强,游允中,郑晓瑛,宋新明,陈功
文章运用模型生命表方法对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次人口普查和两次1%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死亡数据建立了时序关系,有规则地进行了调整和修正,并编制了新的简易生命表。文章系统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在不同时期的水平、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将年龄结构死亡模式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动的影响做了分解,考察了不同年龄组死亡率的变动对期望寿命的贡献率。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刘天鸣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荣清
在人口普查中,人口死亡容易发生漏报。文章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漏报的社会原因,利用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证明了人口死亡漏报确实存在。为了估计出实际的人口死亡水平,对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质量进行了推敲,根据登记的人口和死亡率数据的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男性的预期寿命为67.97岁,女性的预期寿命为71.34岁,均比人口普查登记资料算出的结果小1.5岁左右。
关键词:
预期寿命 人口普查 死亡漏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书章
1990年进行的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中国人口规模的最新数据,为研究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提供了重要依据,是科学制定人口计划和发展规划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国内外不少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对中国人口的形势作了极有价值的分析和预测,这对研究和制订政策无疑是有益的。但是,认识是在对客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