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82)
2023(13410)
2022(10999)
2021(9886)
2020(8213)
2019(18484)
2018(18026)
2017(34594)
2016(18484)
2015(20322)
2014(20113)
2013(20306)
2012(19198)
2011(17454)
2010(17993)
2009(16976)
2008(17053)
2007(15814)
2006(14588)
2005(13573)
作者
(55339)
(46520)
(46108)
(43250)
(29466)
(22417)
(20671)
(18043)
(17707)
(16785)
(15956)
(15375)
(15100)
(15046)
(14575)
(14090)
(13655)
(13521)
(13460)
(13373)
(11792)
(11623)
(11483)
(11083)
(10562)
(10431)
(10390)
(10284)
(9549)
(9285)
学科
(89023)
经济(88908)
(86396)
(68402)
企业(68402)
管理(61545)
(46970)
农业(31522)
业经(31258)
方法(29449)
中国(25894)
(24843)
地方(22169)
数学(21151)
数学方法(20943)
(18643)
技术(18238)
(17424)
财务(17399)
财务管理(17376)
企业财务(16443)
(16310)
(15426)
贸易(15409)
(15159)
(14915)
(14438)
(14387)
理论(14344)
(14305)
机构
学院(274277)
大学(266528)
(119428)
经济(117163)
管理(106414)
研究(97140)
理学(90118)
理学院(89188)
管理学(87925)
管理学院(87426)
中国(77522)
(63262)
(57661)
科学(57472)
(53975)
(50337)
农业(48455)
(45751)
研究所(44915)
业大(44841)
中心(44306)
财经(41285)
(37263)
北京(36536)
(35785)
经济学(34706)
(34419)
(34323)
师范(34046)
(33572)
基金
项目(172834)
科学(137058)
研究(128978)
基金(124582)
(108401)
国家(107225)
科学基金(92248)
社会(84087)
社会科(79302)
社会科学(79282)
(70702)
基金项目(65417)
自然(57597)
(57169)
教育(56312)
自然科(56267)
自然科学(56251)
自然科学基金(55286)
编号(52649)
资助(49689)
(43790)
成果(42031)
(40279)
(38882)
重点(38706)
(37739)
课题(36498)
发展(35699)
创新(35499)
(35133)
期刊
(151575)
经济(151575)
研究(84285)
(66067)
中国(64556)
农业(44439)
管理(43937)
(43202)
学报(42150)
科学(41419)
大学(33159)
学学(31462)
业经(31252)
(30626)
金融(30626)
教育(27810)
技术(25655)
(23500)
经济研究(22001)
财经(20770)
问题(19869)
(18054)
世界(16264)
技术经济(16212)
农村(15165)
(15165)
农业经济(14750)
(14523)
(14071)
现代(13734)
共检索到4428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克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郑起东  
对近代华北乃至全国农业的评价,历来有两种观点,即沉沦观和发展观。沉沦观认为近代中国农业日益衰退,每况愈下。而吴承明和研究近代华北农村的中青年学者则多持发展观。国外学者也持有两种观点:马若盂认为,华北的小农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黄宗智则提出,农场生产力未发生质的改变,说明了农业经济的停滞。 沉沦观的近因源于60年代经济史学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产生到崩溃”的理论模式,远因则来自30年代的农村经济衰退论。它形成了强大的思维定势,影响着后来学者的学术视野。停滞论则不脱人口压力论的窠臼,与伊懋可的“高水平均衡陷阱”如出一辙。 综上所述,沉沦观和停滞论带有模式化的倾向。而理论上的模式化必然导致研究...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郑起东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姜锡东   李华瑞   游彪  
一切真正的学术研究和争呜,根本目的在于明辨是非,追求真理。 漆侠先生撰著的《宋代经济史》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大型断代经济史。自1987年问世以来,在宋史和中国古代史学界产生了广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宋代经济史研究的深入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部学术论著的问世,引起学界的讨论和争鸣,是正常的现象。实事求是的学术争鸣是学术进步和更新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即使讨论的观点相异,甚至截然相反,对学术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凯斌  
李昌平在《我向总理说实话》中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震憾了全社会。李昌平在江汉平原长期担任乡镇领导,对农村的情况了如指掌。我在江汉平原一个普通的村子生活过15年,后来外出读书、工作十几年。近几年,由于工作关系,我每年利用寒暑假对家乡进行调查,开始关注农村的变化。当今的农村与十几年前的农村相比,静悄悄地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巨变。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玉茹  李进霞  
关于近代农民生活水平的一般看法是农民生活极端贫困化的,过去的研究往往是从片面的角度(如消费支出)来说明这一问题,本文拟在综合相关的近代农业史资料及经济史资料的基础上,从近代中国农民的收入和支出的角度,对近代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及其变化情况进行探讨,对近代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给以评价。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静洁  吴凯  
农业用水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经济与农业状况、水资源环境与管理水平等。本文回顾了1950年以来华北地区农业用水情况。以1980年和2000年为时间节点,可划分3个阶段:①地表水为主、粗放灌溉阶段。农业用水量持续上升,农业供水主要依赖地表水;②地下开采持续增长阶段。农业用水量和比重均下降,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③节水灌溉深入发展阶段,用水矛盾加剧,节水灌溉农业深化。分析华北地区农业供水情况表明:未来农业供水将进一步紧缩。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以下政策建议:调整作物结构;发展综合农业节水措施;山东、河南应积极开发浅层地下水资源;污水资源化,利用地下微咸水,增加灌溉水源;在城郊和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大力...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玉茹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还是近年西方的经济增长理论都认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始终是非农业部门的基础,特别是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当工业资本还没有积累起来以前更是如此。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时,需要有一个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其增长率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近代化的进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兰建英  
[期刊] 改革  [作者] 顾海兵  
对“为什么穷国和富国的人同工而不同酬”一文的质疑顾海兵读了茅于轼先生“为什么穷国和富国的人同工而不同酬”一文(《改革》)1995年1期,以下简称茅文),笔者颇感茅文中有质疑之处。质疑之一:论证不充分。茅文认为,穷国与富国所以同工不同酬,其原因在于,穷...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彭立峰  
在封闭自然经济向开放市场经济转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近代中国的思想先驱们基于全新的理念,重新审视并全面诠释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他们明确指出机械化、集约化和科技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路径,而政府应主动辅导农业发展,唯有通过政府与农民的良好合作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上述农业发展思想对于今日中国的"三农"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石  费耀辉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战略目标,这给农民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加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部分头脑活络、精明强干有文化的农民已跃入市场经济之中,加快了奔小康的速度。但是,也有部分农民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史建云  
农业雇佣劳动状况,如雇佣劳动是否出现、普遍程度、工资水平、农业工人人身是否自由等等,对研究农村性质、农业近代化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在有关农业雇佣劳动的问题中,农业劳动力市场问题可以说格外重要。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近代华北平原农村研究,对于近代华北的农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