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2)
- 2023(1890)
- 2022(1499)
- 2021(1398)
- 2020(1213)
- 2019(2781)
- 2018(2738)
- 2017(5465)
- 2016(3162)
- 2015(3557)
- 2014(3478)
- 2013(3591)
- 2012(3276)
- 2011(2841)
- 2010(2885)
- 2009(2533)
- 2008(2645)
- 2007(2446)
- 2006(2094)
- 2005(2013)
- 学科
- 济(12714)
- 经济(12702)
- 业(8627)
- 管理(8261)
- 方法(6783)
- 数学(6304)
- 数学方法(6206)
- 企(5683)
- 企业(5683)
- 劳(5240)
- 劳动(5223)
- 中国(4750)
- 农(4266)
- 法(4173)
- 动(3251)
- 财(3249)
- 农业(3228)
- 贸(2721)
- 贸易(2721)
- 易(2677)
- 人口(2526)
- 制(2478)
- 动力(2457)
- 劳动力(2428)
- 银(2396)
- 银行(2384)
- 行(2244)
- 农业劳动(2233)
- 农业人口(2183)
- 融(2182)
- 机构
- 大学(42389)
- 学院(40710)
- 济(19235)
- 经济(18904)
- 管理(15280)
- 研究(13350)
- 理学(12808)
- 中国(12670)
- 理学院(12667)
- 管理学(12336)
- 管理学院(12248)
- 财(9182)
- 京(8989)
- 财经(7386)
- 科学(7159)
- 中心(6961)
- 农(6893)
- 经济学(6892)
- 经(6792)
- 江(6739)
- 所(6722)
- 经济学院(6186)
- 北京(5818)
- 研究所(5777)
- 业大(5731)
- 财经大学(5597)
- 农业(5333)
- 州(5056)
- 范(4956)
- 师范(4902)
共检索到69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蔡冬
案情简介■2006年12月,杨某进入某社区行政事务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某社区)从事道口安全员工作,双方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一直未签订劳动合同。2011年8月,杨某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双方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即2009年1月1日起,每月支付二倍工资至2011年8月。争议焦点■如何确认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孙志萍
用人单位负有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义务。但立法的原则性缺陷的存在,导致该制度在适用过程中出现诸多困境。裁判文书统计分析表明:司法裁判者错误的适用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导致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的比例较高;法官运用自由裁量权对"二倍基数"标准的认定,呈现多样化形态;赔偿数额较大,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对此,在呼吁立法统一赔偿标准、降低赔偿金额的同时,赋予司法裁判者自由裁量权,对劳动合同采用实质审查的标准、区分未签书面劳动合同的原因,赋予用人单位以抗辩权。在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同时,最大限度上实现和谐
关键词:
二倍工资 书面合同 惩罚性赔偿 公平原则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孙志萍
用人单位负有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义务。但立法的原则性缺陷的存在,导致该制度在适用过程中出现诸多困境。裁判文书统计分析表明:司法裁判者错误的适用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导致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的比例较高;法官运用自由裁量权对"二倍基数"标准的认定,呈现多样化形态;赔偿数额较大,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对此,在呼吁立法统一赔偿标准、降低赔偿金额的同时,赋予司法裁判者自由裁量权,对劳动合同采用实质审查的标准、区分未签书面劳动合同的原因,赋予用人单位以抗辩权。在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同时,最大限度上实现和谐劳动关系。
关键词:
二倍工资 书面合同 惩罚性赔偿 公平原则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邱婕 王勰祎
《劳动合同法》第82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自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伴随着"二倍工资"这一新创条款,一系列新型劳动争议随之而来,如劳动者碰瓷"二倍工资"(1)。对这一新生事物,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们展开了丰富而全面的研究。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蔡东
案情简介唐某于2012年12月由A劳务派遣公司派遣至B公司从事汽车驾驶员工作,期间分别两次与A公司签订了自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1月30日和2013年12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的劳务派遣合同书。2014年10月,A公司书面通知唐某,不再与其续签劳动合同,并支付两个月的经济补偿金。唐某认为,A公司将连续用工期限分割订立数个短期劳务派遣协议,违反了《劳动合同法》,于是向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杰
司法实践中,受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审判理念的偏差等因素影响,裁判者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的性质理解不一,导致对"二倍工资"时效起算的裁判不统一。本文经过对12个省(市)辖区法院该类型判决的随机抽选和比较,选出典型案件,分析"同案不同判"的法律逻辑和认识偏差,认为应当采取"报酬转化说"和"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权利说",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利益,以契合我国劳动法律制度的立法目的、国情和客观社会现实。
关键词:
未签订劳动合同 二倍工资 时效 审判理念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杰
司法实践中,受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审判理念的偏差等因素影响,裁判者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的性质理解不一,导致对"二倍工资"时效起算的裁判不统一。本文经过对12个省(市)辖区法院该类型判决的随机抽选和比较,选出典型案件,分析"同案不同判"的法律逻辑和认识偏差,认为应当采取"报酬转化说"和"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权利说",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利益,以契合我国劳动法律制度的立法目的、国情和客观社会现实。
关键词:
未签订劳动合同 二倍工资 时效 审判理念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元龙
案情简介某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公司)原系国有企业,2001年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陈某1998年到该公司改制前企业工作,改制后一直在该公司工作。2008年1月、2010年1月、2012年1月分别订立为期两年的劳动合同。2013年2月,某公司以陈某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为由,解除劳动合同。陈某不服,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其中一项请求事项,要求某公司支付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未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理由是:2012年1月第三次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其在某公司已连续工作满10年、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夏群佩 陈泳滨
案情简介2011年4月2日,原告王某到被告某机械公司工作,担任人事部经理职务,负责招录公司员工、与公司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社会保险等相关工作事宜,王某本人未与公司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王某也从未向公司负责人提出过签订劳动合同的要求,但该公司其他员工均已签订了劳动合同。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徐科琼
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关系延续,但未续订书面劳动合同,是否应支付二倍工资是有争议的问题,法论的不同或者缺乏自觉的方法论意识是重要原因。运用利益衡量和价值判断进行实质推理难获共识。在透彻分析期限条款法律意义和期限立法外延划分的基础上,通过综观《劳动合同法》文本的相关条款,找出可供进行形式推理的中间环节,主要运用法律逻辑方法进行推理,期能消弭有关二倍工资责任构成的理解分歧,以便增进法律的统一适用。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吴春明
案情简介■朱某是某食品饮料企业从驻地附近招聘的农民工,自2009年10月10日起,公司与朱某签订劳动合同,约定合同期限为11个月,秋收秋种期间终止劳动合同1个月。合同期满终止时,公司依法出具《终止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郭天卓
案情简介■2007年张某到A公司工作,双方签订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2009年合同期满后,双方又续签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期限自2010年初至2012年底。2011年底,即第二份劳动合同履行期间,A公司将张某所在部门整体出售给B公司,A公司、B公司、张某三方共同签订了《劳动关系变更协议书》,协议中约定A公司与张某于2011年12月31日解除劳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唐跃军 赵武阳
本文基于中国二元劳工市场,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劳动合同法》的影响,整合学界、业界和社会公众对《劳动合同法》加强解雇保护的不同意见。研究表明,相对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通过加强解雇保护,能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努力程度,增加知识型员工和企业的收益;但却会降低体力型员工的努力程度,减少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收益。虽然《劳动合同法》能提高在职体力型员工的收益,但却由于企业主缩减体力岗位,使得更多体力提供者丧失就业机会。简而言之,对于高端劳工市场,《劳动合同法》是促进三赢的;而对于低端劳工市场,则可能导致三输。
关键词:
二元劳工市场 解雇保护 《劳动合同法》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邱婕
《劳动合同法》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孟高飞
案情简介■2010年9月13日,朱某入职某木业公司,双方签署岗位聘任书一份,约定了朱某的工作岗位、工资标准、社会保险、工作时间、合同期限等内容。之后,双方实际履行了聘任书约定的上述内容,直至朱某于2010年12月13日提出辞职。后朱某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该木业公司支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