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00)
2023(10376)
2022(8334)
2021(7748)
2020(5981)
2019(13938)
2018(13882)
2017(25181)
2016(13854)
2015(15843)
2014(16450)
2013(15951)
2012(15044)
2011(13767)
2010(14492)
2009(13267)
2008(13410)
2007(12323)
2006(11283)
2005(10755)
作者
(41510)
(34090)
(34054)
(32437)
(21938)
(16378)
(15506)
(13300)
(13162)
(12665)
(11745)
(11626)
(11391)
(11056)
(10821)
(10596)
(10155)
(10088)
(9905)
(9829)
(9071)
(8443)
(8338)
(8039)
(7948)
(7783)
(7770)
(7592)
(7129)
(6777)
学科
(59048)
经济(58977)
管理(36930)
(35241)
(28379)
企业(28379)
中国(21178)
地方(18838)
(17648)
业经(16209)
(15557)
方法(15172)
理论(14319)
(12342)
(12203)
(12104)
银行(12086)
农业(12058)
(11715)
(11524)
金融(11523)
(10906)
数学(10659)
教育(10456)
数学方法(10453)
(10356)
地方经济(10316)
(10093)
贸易(10078)
技术(9671)
机构
学院(203861)
大学(199511)
(76060)
经济(73949)
研究(71487)
管理(69513)
理学(56839)
中国(56169)
理学院(56092)
管理学(54933)
管理学院(54560)
(44786)
科学(43503)
(38235)
(36992)
(35098)
中心(32682)
研究所(32665)
(32139)
师范(31775)
(31657)
北京(29461)
(28993)
财经(28332)
业大(26367)
技术(26179)
(25782)
(25271)
师范大学(24941)
农业(24210)
基金
项目(118462)
研究(93722)
科学(90658)
基金(78478)
(67275)
国家(66543)
科学基金(55774)
社会(55062)
社会科(51810)
社会科学(51798)
(49675)
教育(44753)
编号(41530)
(40564)
基金项目(40143)
成果(36274)
自然(32987)
资助(32248)
自然科(32128)
自然科学(32120)
自然科学基金(31487)
(31404)
课题(30871)
重点(27491)
(26180)
发展(25330)
(25082)
(24849)
项目编号(24601)
(24378)
期刊
(103736)
经济(103736)
研究(67378)
中国(52877)
教育(38294)
(31319)
(31092)
管理(30126)
学报(29489)
科学(26888)
(22573)
金融(22573)
大学(22558)
技术(22066)
农业(21270)
学学(20302)
业经(18537)
经济研究(15471)
图书(14450)
财经(14312)
问题(12468)
(12457)
职业(11548)
(11036)
(10957)
论坛(10957)
书馆(10690)
图书馆(10690)
商业(10230)
(9842)
共检索到3404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昭  
设计人类学是当下设计产业发展和人类学自我审视下诞生的研究分支。缘起1990年代,于2010年代确立其学科分野的地位。研究类型可分为应用性和批判性两大类。受到21世纪以来艺术人类学和科学社会学思潮的影响,人类学视域下的设计,不再仅仅被作为物化"结果",而是被更多地作为行为的"过程"加以探讨。"设计",不再是某种文化含义或社会结构的固态投射,更是"文化或社会"生成过程之本身。这一由"结果"的设计转为"过程"的设计的内在转向,是设计人类学确立的根本动因。"符号学"和"ANT理论",是现今设计人类学对"过程"之"设计"探求的两大理论范式。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不断对以"文化与社会"为核心概念的结构化方法提出挑战。对"过程"之设计的探索,无疑对未来人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艾诗根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教育人类学家明确提出了建立学习人类学的理念,并将其确定为教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在美国,学习人类学的理念发端于文化传递理论,其理念在教育人类学领域中确立后出现了研究文化习得的转向,此后在情境学习理论和学习的社会理论推动下,迈向了实践本位学习的研究,成为西方学习理论的主流话语。学习人类学的研究为教育人类学研究学习问题提供了人类学经验,拓展了当代教育学科的文化和学习观念,充实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巴战龙  
"何谓教育人类学"是一个令包括人类学和教育研究在内的社会科学从业者困惑不已的问题。传统上,教育人类学的界说范式是"归属+对象+方法",但这一界说范式在知识的更替速度日趋加快、知识生产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显得苍白无力,学科界说范式转换迫在眉睫。回顾与检视改革开放后社会科学重建以来的学科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教育人类学传统界说范式的实质是学术领域的"圈地运动",浸淫其中的学术政治比例和浓度过大。鉴于当前学科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教育人类学界应该主动作为,适时将界说范式从传统范式转换到新的范式,即"论题+主题+策略"的"新教育人类学"上来,重塑这门学科生产新知和洞察生活的能力,走"积累性知识生产"和"标志性作品打造"两轮驱动的发展之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姗泽  
人类学关于人类文化的研究结论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启示为:人类学对文化价值立场的坚守提供教育研究新的审视角度;人类学对文化的研究结论提示人的教育的独特性;人类学的文化视角帮助教育研究者看到当前中国教育核心问题的解决途径。人类学研究坚持的独特的田野考察法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启示为:教育研究要深入人的发展的立体及细微层面;教育研究要深入教育实际,尽力展示最真实而鲜活的教育现实;自下而上的理论框架构建形式有利于发展中国教育学的本土理论。人类学的他者言说系统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启示为:他者的眼光有利于对教育公平的研究与实践;在教育研究中要观照体系内部生命体内在的需求;在教育研究中要站在第三方审视教育问题。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姚秀颖  
本文分析了目前教育研究的两种主要的方法论范式———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详细介绍了解释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并讨论了其对教育研究,尤其是对质化研究的启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杰远  
人类学范式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重要选择,在方法论意义上与书斋—宏大理论范式形成对比。在内涵特征上,人类学范式以"他者眼光"与"推他及己"为核心,从"田野"出发衍生出作为方法的多种形态。但面对教育研究的复杂性与发展性,人类学范式显露出一定局限,应从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人类学范式的宏观修正;传统"田野"反思及其"方位感"与"历史感"重构;田野工作中"专业"与"非专业"的意义整合;发展"关系个案研究"与微观分析;追求"大实证主义"范式。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继焦  
70年以来,费孝通就中国社会陆续提出了"差序格局"理论"多元一体"理论"文化自觉"理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三种主要理论全都显得有些过时了,都需要向前推进,以便适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全面大转型要求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总结中国经验、讲出中国理论。然而,面对理论创新的不足,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亟需形成新的学术理论或者研究范式,也正在形成从"差序格局"到"社会结构转型",从"多元一体"到和"一国多族",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转变中。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梁君健  雷建军  
西藏登山学校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一个特殊案例,是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宗教与世俗等一系列重要关系在教育领域的投射。本文详述了在拍摄纪录电影《喜马拉雅天梯》过程中所采取的影视人类学方法,展示了将教育机构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领域中进行理解的可能性。本文尤其关注特定地区和族群的文化传统在当代教育机构和行业语境中与现代文化的相遇,展示西藏登山学校中的师生如何通过当代教育和商业登山实践,产生针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文化自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文化变迁过程中的冲突和断裂。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金碚  
只要经济学算作是一门科学,那么,它理应同其他科学学科一样,其使命是发现和解释世界的规律和现象。经济学也是人类认识现实世界的一个理论性范式结构。就其识别和发现功能而言,经济学主要关注的是,以价格或价格化方式,对物质存在(物品)的非物质质态,即经济价值(交换价值)进行识别评价。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延伸到对非物质存在的识别评价。非物质存在也有其物质质态(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质态。以经济学为基础,形成了各种应用性学科,直至形成管理学体系。这些应用性学科,尽管突破了经济学范式承诺的一些限制,但归根结底还是受经济学范式承诺所规范的。经济学所面对的识别评价问题,大多数属于关于"关系存在"的经济学识别评价。关系存在的质态主要有三种:域内关系(及域类质态)、域际关系(异域交互)和域中之域(多层域类)。经济学范式承诺的变革,即在微观—宏观范式结构中引入域观范式承诺,是为了突破传统经济学范式的封闭性和狭隘性,使经济学能够包容更多的重要因素,增强对现实世界的识别评价功能,提高其现实解释力,可以开阔经济学的眼界,为经济学的学术研究开辟更大的"蓝海"。具有不同质态特征的域观经济体所构成的世界才是现实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必须形成与此相应的识别评价逻辑体系,才能发现和解释现实世界的经济规律和复杂现象。变革范式,增强经济学之识别、发现功能和现实解释力,还经济学以科学本色,是中国经济学界进行学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姚作为  刘人怀  田广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主导研究范式与人类学研究范式的比较,来探索中国本土营销研究的未来发展路向。当前营销研究所采用的主导研究范式是实证研究范式,基于数据调查与分析,试图运用计量模型来揭示营销现象中的变量关系;而人类学研究范式则关注营销现象中的各种"田野",运用定性研究方法,采用多元的思路来阐释其中蕴含的意义。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点与缺点,但从与中国文化的对接角度来看,至少在本土研究的初期,中国营销学人应借鉴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尤其是人文主义范式,深植在丰富的本土营销实践沃土中去构建稳固的理论基础,由此扎实推进中国本土营销科学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工作。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尹鸿博  
针对图书馆学是前科学还是常规科学这一问题,认真研读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发现库恩所说的"范式"仅存在于自然科学之中,"图书馆学是前科学还是常规科学"这一问题其实是一个伪问题。社会科学多范式之说,已经变换了范式的概念。图书馆学是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不存在统一的范式,只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学派,并且处于不断地争论和竞争的状态。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兰国帅  
本研究采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挖掘国外探究社区研究的学术期刊、研究热点和前沿文献的知识图谱,以期解读探究社区模型的多维内涵,审视国外探究社区的研究现状,明确未来研究方向,为国内在线和混合学习研究者的学术批判与研究范式的转变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探究社区理论模型是由认知存在、社会存在和教学存在三个相互依存要素构成,以协作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协作建构学习与批判性反思对话为实施理念,以批判性探究迈向有意义学习和深度学习为实施路径,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反思性思维和高阶思维为终极目标,包含在线学习和混合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复新  瞿葆奎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性边缘学科 ,虽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 ,但在教育科学知识的分类中 ,仍属年轻学科。代表这门学科的名称的形式之多、由来之久、演变之广 ,是教育科学其他分支学科中不多见的。学科的源起是“多元的”,我们可以把教育人类学的源起与发展宏观地划分为观念教育人类学时期和实体教育人类学时期。对于它的学科地位 ,国际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归纳起来 ,可称之为“学科独立论”和“学科非独立论”。教育人类学是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科学知识相互渗透与相互分化的产物 ,作为一个新的知识门类 ,它是以哲学、教育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为基础的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熊菊敏  喻华林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讲解——接受模式,与现代教育目标不适应。本文从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探究-发现-创造"教学模式,阐述了"探究-发现-创造"教学模式的建构流程,并举例说明了其在具体教学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唐毓磊  
发现法与探究式教学虽然内涵与操作模式区别明显,但在理论体系上有着天然的逻辑继承性。本文旨在将两者进行相关性比较研究,从教育方法论、教育心理学等层面进行二者的异同比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