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69)
2023(4984)
2022(4347)
2021(3933)
2020(3349)
2019(7724)
2018(7633)
2017(14350)
2016(8070)
2015(9152)
2014(9228)
2013(9326)
2012(8600)
2011(7904)
2010(8054)
2009(7133)
2008(7119)
2007(6208)
2006(5596)
2005(4812)
作者
(24984)
(21322)
(20979)
(19813)
(13366)
(10090)
(9610)
(8241)
(8052)
(7844)
(7367)
(7240)
(6923)
(6754)
(6650)
(6467)
(6331)
(6239)
(6150)
(6102)
(5466)
(5261)
(5090)
(4911)
(4839)
(4764)
(4719)
(4637)
(4370)
(4344)
学科
(35064)
经济(35025)
(21237)
管理(20636)
方法(18203)
数学(16165)
数学方法(15983)
(15686)
企业(15686)
(10992)
(10319)
(8766)
收入(8716)
中国(8563)
农业(7610)
业经(6724)
理论(6351)
地方(6281)
(5902)
贸易(5899)
(5660)
(5538)
(5228)
国民(5135)
国民收入(4728)
环境(4728)
技术(4679)
(4514)
财富(4514)
教育(4460)
机构
大学(124278)
学院(121260)
(48631)
经济(47711)
管理(45153)
研究(42291)
理学(39661)
理学院(39122)
管理学(38236)
管理学院(38028)
中国(30051)
科学(28013)
(26244)
(24281)
(22248)
(21788)
研究所(20617)
业大(20520)
农业(19259)
(18651)
中心(18244)
财经(17729)
(17582)
师范(17366)
(16233)
北京(16065)
经济学(15615)
(14838)
(14290)
师范大学(14198)
基金
项目(83886)
科学(66309)
基金(62250)
研究(58507)
(55715)
国家(55232)
科学基金(46619)
社会(37824)
社会科(35830)
社会科学(35818)
基金项目(33236)
(32164)
自然(30943)
自然科(30298)
自然科学(30284)
自然科学基金(29803)
教育(28173)
(27742)
资助(25322)
编号(22722)
成果(19137)
重点(19059)
(18974)
(17287)
(17247)
科研(16280)
教育部(16234)
创新(16122)
国家社会(16118)
课题(15895)
期刊
(51042)
经济(51042)
研究(33553)
中国(24093)
学报(23916)
(20964)
科学(20725)
大学(17521)
学学(16013)
(15582)
管理(15533)
教育(14561)
农业(14226)
技术(9949)
图书(9109)
财经(8816)
经济研究(8295)
(7843)
金融(7843)
(7619)
(7608)
业经(7496)
问题(6846)
(6825)
书馆(6645)
图书馆(6645)
业大(6276)
统计(6224)
技术经济(5833)
资源(5585)
共检索到1759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谷书堂  
本文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在实践中的改革与发展历程,认为“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思想在我国具有其广泛存在的沃土和背景,是按劳分配制度的一个更为合适的贯彻原则。对于当前按要素贡献分配所带来的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本文认为决不能将其与剥削问题等同,而应当区别对待,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永志  任力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依据在于生产要素的所有制 (产权 )关系 ,我国现阶段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这一分配方式会对居民个人收入差距带来影响。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应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避免收入差距过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燕子  彭必源  
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依据在国内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主张贡献分配论 ,分为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技术进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价值 ,凡是能够增加商品效用的因素都可作为创造的主体参与价值的分配是参与分配的依据。另一种观点主张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依据是技术的所有权。并对技术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形式有工薪分配、分享分配和市场分配三种 ,同时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也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范新成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要素财富论和生产要素所有权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搞活国企、有利于推进市场经济的进程。生产要素贡献的度量应坚持市场化原则,以要素的稀缺程度和贡献率作为分配的尺度。确立和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路径选择:微观基础再造、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法规政策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建祥  
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我国高等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立各种合法非劳动收入的地位,缩小效率与公平关系下的收入分配差距。实现此制度改革,须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完善机制,建立以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为主导的多元化收益分配的模式,优化实施的内外部环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小芳  
十六大提出的要素按贡献分配,在十五大按要素分配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了要素分配的依据和要素收入的性质,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关系的本质。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当前需要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变化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化对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理解。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希敏  白永秀  
传统理论认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是一个价值分割的问题。这种认识无法对十六大提出的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因为 ,按照“价值创造一元论” ,在价值创造中除劳动要素之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 ;如果运用“价值创造多元论”加以解释 ,又会落入马克思曾经批判的“庸俗共创论”。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收入分配的本质 ,确认收入分配在本质上不是对价值的分配 ,而是对财富及其支配权的分配 ,财富由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 ,各要素按贡献共同参与财富分配 ,才能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珺  
本文从市场经济建设的现实问题出发结合分配理论进行分析,提出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大小和多少是分配的客观经济依据,而所有者对要素的合法产权是分配的法权依据和最终实现依据,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分配原则应是将各种生产要素相互协作生产出来的价值,按要素的贡献由各要素所有者凭借合法产权参与分配,这两者紧密联系,共同构成我国新型分配制度的基础性内容。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潘森林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党的十六大对我国分配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本文试对按生产 要素贡献分配的内涵和客观依据进行初步分析,同时揭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实践意义及实现机制。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任志军  
某一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是衡量该要素的贡献的合适尺度;市场经济中,厂商追求最大化利润的行为会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即要素收入与其边际收益产品相等。要使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得以真正确立和运行,必须再造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微观基础,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制定并严格执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徐长林  
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这是十六大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重要依据。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权或占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方式。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不仅包括非公有生产要素,而且主要包括公有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并非都是非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也并非都是剥削收入。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珺  晏智杰  
在我国分配制度面临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时候,从改革的理论基础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原则,就是将各种生产要素相互协作共同生产的价值,按各种要素的贡献由各要素所有者依据产权参与分配,生产要素价值论和产权论分别从经济关系和法权关系两个方面论证了分配制度的理论基础,两论又紧密联系,不可缺失。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国璋  周彩云  江金荣  
基于197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变技术进步参数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我国的资本产出弹性,并根据索洛余值法测算了各省历年的TFP水平,同时对劳均产出差异进行了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素投入差异是我国地区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但是其贡献程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下降,而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则不断提高,将成为未来地区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此外,本文还发现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投入的正交互作用对地区差距的影响越来越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