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1874)
- 2022(1565)
- 2021(1599)
- 2020(1294)
- 2019(2947)
- 2018(2829)
- 2017(5858)
- 2016(3376)
- 2015(3924)
- 2014(4132)
- 2013(4076)
- 2012(4030)
- 2011(3502)
- 2010(3889)
- 2009(3784)
- 2008(3861)
- 2007(3711)
- 2006(3521)
- 2005(3604)
- 2004(3235)
- 学科
- 济(14403)
- 经济(14365)
- 业(12331)
- 管理(9502)
- 农(9294)
- 企(7470)
- 企业(7470)
- 农业(6302)
- 中国(5226)
- 制(4878)
- 财(4814)
- 体(4079)
- 业经(3675)
- 税(3593)
- 贸(3362)
- 贸易(3359)
- 银(3321)
- 银行(3321)
- 税收(3306)
- 易(3285)
- 收(3278)
- 方法(3216)
- 行(3161)
- 地方(3099)
- 收入(2991)
- 融(2908)
- 金融(2907)
- 学(2618)
- 策(2555)
- 数学(2536)
- 机构
- 学院(49687)
- 大学(49337)
- 济(21827)
- 经济(21305)
- 研究(18794)
- 管理(17483)
- 中国(16476)
- 理学(13780)
- 理学院(13629)
- 管理学(13394)
- 管理学院(13312)
- 财(12415)
- 京(10958)
- 所(10235)
- 科学(10110)
- 农(9928)
- 江(9283)
- 中心(8947)
- 研究所(8628)
- 财经(8626)
- 经(7675)
- 北京(7667)
- 州(7389)
- 省(7330)
- 范(7192)
- 师范(7171)
- 农业(7034)
- 业大(6409)
- 院(6364)
- 经济学(6263)
共检索到936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汪海波
"国进民退"是讨论得最热烈的一个问题,从局部的意义上,"国进民退"不是假命题,而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从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情况出发来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彼此消长必须经历以下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民营经济。第二阶段,在国企经过改革效率提高的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逐步上升,民营经济的比重逐步下降,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并不否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平等竞争导致的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相互存在的有进有退的正常现象。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钱凯
从2009年以来,在经济学界、舆论界掀起了一股质疑、批评"国进民退"的热浪。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国进民退"是改革的倒退,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国进民退"是旧体制的复辟,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国进民退"只是暂时现象,有的专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彭腾 詹博
近年来我国的企业并购此起彼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由此引发激烈的"国进民退"争辩。争辩主要就"国进民退"存在与否、形成原因、价值判断以及竞争性行业的国企退出等问题展开。关于"国进民退"存在与否,有总体没有论、潮流大戏论和个别现象论;关于"国进民退"的形成原因,有市场扭曲论、宏观调控论、"玻璃门"现象论、金融差异论和多因综合论;关于"国进民退"的价值判断,有肯定论和否定论;关于竞争性行业的国企退出,有退出论和不退论。当然,我国经济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国""民"共存、进退自由。
关键词:
国进民退 国有经济 民营经济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曹钟雄
在地方政府招商与国有企业非理性投资背景下,非国有经济发展呈被动状态,再次引发了政府、企业以及理论界对"国进民退"问题的激烈讨论。经济转型中计划经济调控手段存在引发国有企业的寻租行为,产生对产业、市场以及信贷资金的挤出。"国进民退"蔓延容易造成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消除制度性歧视和根除地方政府直接参与市场行为,是解决"国进民退"问题的核心。
关键词:
国进民退 市场经济 经济转型 改革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杨春学 杨新铭
随着国有企业整体脱困目标的完成,"国退民进"进程的放缓及局部的"国进民退",触发了学术界的大讨论与思考,也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之所以产生这么广泛的争论,源于当前理论界乃至整个社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在梳理"国进民退"争论的产生背景、表现形式及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必须面对的几个问题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认识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国进民退 国有企业 改革 效率 比重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罗进辉
近年来,国有企业收购或兼并民营企业的"国进民退"现象明显增多,这种违反中国改革开放大趋势的经济现象引起了大量学者和政企界人士的关注和激烈讨论。本文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分析并证实了在中国目前特定的制度环境背景下,与其他类型的控股权交易事件相比,"国进民退"事件是更好的消息,给外部投资者带来了显著更高的短期超常收益,而且市场化环境的改善能够提高投资者对"国进民退"事件的短期正向市场反应。进一步,本文还发现"国进民退"事件也给投资者带来了显著为正的长期超常收益与绩效改善,但这种长期效应并不显著强于其他类型的控股权交易事件。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人民银行吉安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当前,新一轮国企改革正如火如茶进行。国有企业以“产权制度转换、职工身份置换、企业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逐步进行改制重组,由单一国有投资主体向多元投资主体转换,使绝大多数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有序退出,让民营资本及时跟进参与经营,实现“国退民进”。在“国退”中如何维护好金融债权,防范金融风险,以及在“民进”中如何加强对新生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是金融业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以江西省吉安市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淮
近年来,伴随"国进民退"探讨的深入,一些应警惕和反思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国进民退"的命题使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成为此消彼长、相互对立的两方,但二者绝不是只能相互争斗而不能共存共荣的关系。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有许多共同利益,二者的发展需要在认清二者及其与官僚资本、外国垄断资本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各自的改革来实现,并在互助合作、有序竞争中,共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国进民退” 国有企业 私营企业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盖凯程 周永昇 刘璐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是一个由历史形态主体性、现实结构多元化和实现形式多样性等构成的辩证逻辑体系。它与中国所有制改革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体系以及与之相一致的政策体系、实践体系和法律体系。这一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规定并描刻着中国所有制结构演进的主要脉络、外延边界和演绎方向,形塑了中国所有制结构在规模和质量上"国进民进"的历时性时空演绎总体特征。将"国进民退"作为一个实然命题,置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序空间里运用历史数据进行全景式、历时性实证观察可以发现:"国进民退"是一个伪命题。
关键词:
所有制结构 国进民退 国民共进 历时性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东亮
近年来,我国在一些行业领域出现了结构性国进民退现象。本文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金融体制改革落后于实体经济改革所导致的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而造成的。我国以利率控制和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为特征的金融控制体系在信贷资源的分配上具有极强的所有制倾向,国有企业资金充裕,民营企业借贷困难。廉价的信贷资源刺激了国有企业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扩张,由此导致这些行业出现了结构性国进民退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放开金融市场准入和利率控制,营造竞争性的金融市场。
关键词:
金融控制 信贷歧视 国进民退
[期刊] 改革
[作者]
邓伟
近年来,我国少数行业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2009年这一现象变得更为明显。"国进民退"并非市场公平竞争的结果,而是受国有企业过多的留存利润、歧视性的产业政策、国有银行的信贷支持以及地方政府对中央国企的支持等体制性因素扭曲所致。因此,"国进民退"不仅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进,还会在民营企业的发展、收入分配、产业结构优化、金融风险和增长方式的转型等方面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为防止"国进民退",应对国有企业进行合理定位,划定其必要的经营范围。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金京玉
任何一次的经济改革与调整,都是一次经济利益与资源的再分配。现实和历史经验表明,"国进民退"会助长国有部门的行政性垄断,削弱市场竞争的基础。政府的行政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剥夺市场主体的物权,是对市场规则的破坏,影响经济的良性循环。经济的复苏和长期发展,必须依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应该靠社会投资而非政府集中投资形成新的增长点。政府应降低投资门槛,鼓励民营资本介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国进民退” 历史经验 产权保护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中义
尽管我国国有经济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包括学者在内的社会各界仍然对国有经济的一些基本问题存在困惑。为澄清对国有经济的模糊认识,笔者通过对社会普遍关注的国有经济功能定位、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及"国进民退"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市场化改革取向决定了现阶段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也不能将国有经济全部从竞争领域中退出,实行私有化。我国的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具有弥补市场失灵、发展经济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功能。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决定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国有经济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从力图搞好每一个国...
关键词:
国有经济 公有制 国进民退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晖 赵峰
通过在现有研究中加入生产负外部效应和市场结构等因素,笔者构建了政府、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三者之间的博弈模型。研究发现,即使在存在较大负外部效应的情况下,部分民营化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最佳策略,全部国有化或全部民营化都不是政府的最佳选择。当经济体中负外部效应的影响不可忽视时,过度民营化必然会导致"国进民退"①现象的发生,这是对经济结构的微调,并不能取代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年猛 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年猛博士、孙久文教授在《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3期撰文指出,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政府消费占最终消费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相反,居民消费绝对量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其在最终消费中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同时城镇居民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消费占比则呈不断下降趋势,可见,中国整体消费结构呈现"国退民进、城强村弱"现象。本文对这种现象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考察,其基本结论如下:1.城乡居民收入比重下降是中国居民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