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36)
- 2023(4187)
- 2022(3388)
- 2021(3389)
- 2020(2713)
- 2019(6527)
- 2018(6215)
- 2017(11500)
- 2016(6155)
- 2015(7355)
- 2014(6922)
- 2013(7288)
- 2012(6994)
- 2011(6595)
- 2010(6160)
- 2009(5749)
- 2008(5697)
- 2007(4696)
- 2006(4149)
- 2005(3893)
- 学科
- 济(30901)
- 经济(30873)
- 方法(14744)
- 数学(13971)
- 数学方法(13909)
- 管理(13760)
- 业(12197)
- 中国(11990)
- 贸(8978)
- 贸易(8972)
- 易(8898)
- 农(8079)
- 企(7783)
- 企业(7783)
- 财(5482)
- 出(5345)
- 关系(5315)
- 学(5288)
- 制(5253)
- 农业(4835)
- 银(4766)
- 银行(4749)
- 行(4683)
- 发(4571)
- 环境(4505)
- 业经(4504)
- 融(4487)
- 金融(4487)
- 口(4329)
- 出口(4323)
- 机构
- 大学(95765)
- 学院(92007)
- 济(50881)
- 经济(50406)
- 研究(41080)
- 中国(32947)
- 管理(32336)
- 理学(27843)
- 理学院(27524)
- 管理学(27193)
- 管理学院(27023)
- 科学(22462)
- 京(21459)
- 所(20990)
- 财(20264)
- 研究所(19414)
- 经济学(17939)
- 农(17802)
- 中心(16841)
- 财经(16724)
- 经济学院(16206)
- 经(15701)
- 院(14444)
- 北京(14318)
- 农业(14254)
- 科学院(13521)
- 业大(13063)
- 财经大学(12782)
- 研究中心(11813)
- 范(11104)
- 基金
- 项目(62320)
- 科学(49757)
- 基金(49141)
- 家(44706)
- 国家(44461)
- 研究(44196)
- 科学基金(36492)
- 社会(31297)
- 社会科(29866)
- 社会科学(29863)
- 基金项目(24771)
- 自然(22253)
- 自然科(21746)
- 自然科学(21739)
- 自然科学基金(21414)
- 资助(21272)
- 省(19256)
- 教育(19227)
- 划(18172)
- 中国(17158)
- 部(16098)
- 国家社会(15198)
- 编号(14709)
- 重点(14577)
- 教育部(13754)
- 发(13746)
- 重大(12563)
- 创(12402)
- 成果(12344)
- 人文(12244)
共检索到1416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岚
在人口学中 ,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平均死亡年龄是全体死亡者的平均年龄 ,而平均预期寿命是通过生命表方法计算出来的 ,它可以真实地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计算古代中国人的平均死亡年龄应该计算同一时期所有死亡人口的平均年龄 ,既包括正史、地方志、名人年谱和人名大词典里收录的名人 ,也包括平民百姓 ,尤其是死亡率较高的婴幼儿。只有这样计算出的平均值才是准确的
关键词:
平均寿命 平均死亡年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利国 陈苏
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计量经济模型分析1990—2012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人均粮食占有量呈先波动上升后波动下降再持续上升变化特征;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差异呈现"平缓—快速"的阶段性特征;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河南、宁夏、新疆、甘肃、安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幅较大,浙江、北京、广东、上海和福建人均粮食占有量降幅较大;严重缺粮区在京津和东南沿海地区呈分散分布,一般缺粮区呈零散分布,基本自给区在西部呈聚集分布,一般余粮区在中部呈聚集分布,重要余粮区在东北呈聚集分布;乡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人数、亩均农业机械总动力、亩均化肥施用量、农田水利化程度、偏好种植、复种指数和取消农业税对人均粮食占有量起到正向作用,自然灾害程度和人均GDP对人均粮食占有量起到负向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竟虎 张建辉
以全国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2004年和2014年各县统计数据,采用ESDA、重心迁移、GWR等方法对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并分析人均粮食占有量区域差异的空间异质性及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04~2014年,全国各县域粮食的人均占有量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人均粮食占有量的重心在10a间由西南向东北转移,且南北方向迁移的幅度大于东西方向迁移的幅度。2004年全国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冷热点分布相对分散,东北地区是全国唯一的热点区,冷点区分布在沿海地区,2014年热点区相比于2004年有所缩小,冷点区则有所扩大。影响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其重要程度由大至小依次为:人口数量>第三产业比重>城市化率>第二产业比重>人均GDP。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玉 高秉博 潘瑜春
运用空间变异函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分析1990年以来中国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变异特性和分维特征。结果表明:在总体空间格局上,中国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组织性,热点区域在东北平原区积聚,东南沿海出现了新的冷点带,总体差异扩大;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连续性和自组织性增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份在降低,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日益显著;从不同方向的空间变异格局看,东南—西北方向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差异较小,而南—北方向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差异最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潘少奇 李亚婷 苗长虹
以人均粮食占有量为研究指标,以河南省126个县(市)为研究单元,通过空间自相关、重心移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1990—2012年河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河南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豫北中部、驻马店与信阳交汇处的东部地区形成人均粮食占有量高的集聚区域,豫西、豫西南山区形成人均粮食占有量低的集聚区域,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趋势不断加强;河南省粮食生产呈现不均衡分布,人均粮食占有量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最后,通过空间计量经济模型SLM和SEM分析,结果得出,人均粮食生产空间格局与人均耕地面积、种植结构、历史发展基础呈显著正相关,与经济水平呈显著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许云霖 石培基 李佳芳 王永男 周文霞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并将其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文章以河西走廊20个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ESDA和GWR模型,分析河西走廊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902014年,河西走廊人均粮食占有量呈波动增长-急剧减少-持续增长变化特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增长类型以总产低、快速增长型为主,中东部的张掖全市、永昌县、凉州区等地粮食生产作用日益明显;人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许云霖 石培基 李佳芳 王永男 周文霞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并将其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文章以河西走廊20个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ESDA和GWR模型,分析河西走廊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90~2014年,河西走廊人均粮食占有量呈波动增长-急剧减少-持续增长变化特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增长类型以总产低、快速增长型为主,中东部的张掖全市、永昌县、凉州区等地粮食生产作用日益明显;人均粮食占有量总体空间关联度在提高,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态势增强;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的驱动因素中,种植结构>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产量>非农就业机会>人均GDP,驱动因素表现出过渡性、空间分异特征,单位面积产量、非农就业机会和人均GDP的变化对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影响具有空间分异特征;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对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影响从高值区向东西两侧递减。河西走廊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粮食生产应处理好粮食生产、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此外,统筹考虑自身发展规模与资源环境状况,发展一定规模的草畜、经济作物,有条件的县域,注重产粮大县的建设,政府政策、资金对其进行扶持,保障产粮大县以及粮农的利益。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慧
前几年我在《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一书中初步涉及了清代的粮食生产,最近在与几位美国、台湾学者合作研究《清代的粮食亩产量》时,更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索,用多种方法具体计算了清代的粮食亩产。在本文中想再就清代的粮食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和粮食的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提供一些数据,以求教于国内外的同行。粮食总产量=亩产量×粮食耕地面积,清前期的粮食耕地面积到底有多少呢? 按照史籍所记,清前期的总耕地面积有两套不同的资料来源、两套互有出入的数字(单位:亩)。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潘竟虎 张建辉 胡艳兴
以甘肃省8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1991、1996、2001、2006、2011年的统计数据,采用ESDA、重心迁移、GWR等方法对甘肃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并分析区域差异的空间异质性及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1—2011年间,甘肃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呈现总体上升、期间波动的态势,重心自西北向东南迁移。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自相关特征明显,热点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冷点区主要聚集在陇中和甘南,20 A间,冷、热点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均粮食变化驱动因素的非均衡联动局域性特征显著,人口数量对人均粮食占有变化的影响最大,呈负相关,其次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率;多个...
关键词:
人均粮食 地理加权回归 甘肃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蒋正华 ,张为民 ,朱力为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充满了压迫和反压迫的斗争,战争、饥荒、统治者的横征暴敛造成大批人口死亡,平均期望寿命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其确切的数值由于缺乏可靠资料而不能求得,若按数千年来人口增长率和中国人口的自然生育率来估计,平均期望寿命值可能只有25岁到30岁。从二十世纪以来,人口数据开始受到注意,但在解放前,这种记录很不完整,平均期望寿命的资料更是缺乏,就是典型调查也只有某些学术机构自行组织过很少的几次。我们对历史情况的分析只能局限在这些资料上。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林殷
健康长寿,历来是人们的愿望,也是科学家特别是医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而欲实现这个宿愿,除需搞清衰老机制,以从根本上改变遗传基因外,还应明确影响寿命的相关因素,以趋利避害。如果说,前者尚有待于医学界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后者则与民众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段媛媛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是对生命质量的积极评价,因此测量生命质量不仅要考察客观的生活状态,也要关注主观幸福感受。客观维度的生命质量往往通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反映,而主观维度的生命质量可以通过幸福预期寿命进行测量。国际上对健康预期寿命的研究已有几十年,但是幸福预期寿命的概念提出较晚、研究较少。在中国也有较多的健康预期寿命研究,但是还没有对幸福预期寿命的关注。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数据对2005~2015年中国人口的幸福预期寿命进行估计,显示我国居民的幸福水平存在"幸福扩张"趋势。文章认为幸福预期寿命能够弥补只从健康预期寿命反映生命质量的局限性,它作为健康预期寿命的有效补充,共同反映人口的生命质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维志
人口寿命在人口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进行人口再生产分析、人口预测、确定人口模型等都离不开寿命表。但由于编辑寿命表所需要的年龄别死亡人口数据在我国不易搜集到,所以,长时间以来我国人口寿命一直没有准确的答案。旧中国没有计算过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但在三四十年代南京金陵大学和陈达、袁贻瑾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游金生
一、广西生命统计史料 在收集“广西医疗卫生志”史料中,发现广西自民国26年(1937年)起,全省实行了生命统计报告制度,在全省99个县、4个市约1400万人口范围内,连续四年作出了生命统计报告(未编寿命表)。据记载,民国23年全省已开始了办理户籍人事登记工作,民国26年8月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震
伴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寿命不均等的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即社会成员能在多大程度上公平地分享寿命延长的成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经历了快速增长。但是,截至目前鲜有关注中国人口寿命不均等的研究。文章利用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及世界人口死亡率和经济发展数据,考察19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寿命不均等的变化历程,并对之进行历史纵向和国际横向比较。研究发现,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中国不仅实现预期寿命的持续增长和寿命不均等的大幅下降,并且能在相同的收入水平上把寿命不均等降到全球极低的水平。这反映出中国在促进健康公平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未来中国在人口寿命不均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