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79)
- 2023(6425)
- 2022(5410)
- 2021(5113)
- 2020(4183)
- 2019(9291)
- 2018(9108)
- 2017(17272)
- 2016(9591)
- 2015(10408)
- 2014(10033)
- 2013(9668)
- 2012(9164)
- 2011(8207)
- 2010(8836)
- 2009(8439)
- 2008(8522)
- 2007(7981)
- 2006(7518)
- 2005(6880)
- 学科
- 管理(34383)
- 济(33051)
- 经济(33007)
- 业(32291)
- 企(27786)
- 企业(27786)
- 技术(12519)
- 中国(12001)
- 农(11703)
- 财(10984)
- 制(10251)
- 方法(9913)
- 技术管理(9379)
- 策(9304)
- 业经(9009)
- 银(8656)
- 银行(8649)
- 行(8363)
- 地方(8030)
- 数学(7975)
- 数学方法(7756)
- 贸(7266)
- 农业(7264)
- 贸易(7256)
- 融(7077)
- 金融(7077)
- 易(7069)
- 理论(6546)
- 学(6410)
- 税(6266)
- 机构
- 学院(128324)
- 大学(126482)
- 济(55336)
- 经济(53998)
- 管理(50592)
- 研究(44258)
- 理学(41856)
- 理学院(41451)
- 管理学(40826)
- 管理学院(40543)
- 中国(36538)
- 财(29595)
- 京(26488)
- 科学(23559)
- 江(23441)
- 中心(21585)
- 财经(21308)
- 所(21195)
- 经(19084)
- 研究所(18435)
- 州(18309)
- 农(17449)
- 范(17388)
- 师范(17292)
- 北京(17134)
- 院(16236)
- 经济学(16191)
- 省(15501)
- 财经大学(15315)
- 业大(14685)
- 基金
- 项目(76159)
- 科学(61427)
- 研究(61347)
- 基金(54254)
- 家(45491)
- 国家(45026)
- 科学基金(39601)
- 社会(39110)
- 社会科(37098)
- 社会科学(37092)
- 省(30613)
- 教育(28236)
- 基金项目(27195)
- 编号(25548)
- 划(25078)
- 自然(23472)
- 自然科(22974)
- 自然科学(22967)
- 成果(22662)
- 自然科学基金(22568)
- 资助(22015)
- 创(18770)
- 课题(18765)
- 创新(17683)
- 发(17185)
- 重点(16903)
- 部(16832)
- 性(16189)
- 国家社会(15784)
- 项目编号(15759)
共检索到2195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爽 王平
随着"单独二孩"政策落地,生育政策再次成为社会热点,各种说法频出,有必要更广泛、深入的讨论。文章在对"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一年来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从妇女终身生育水平和生育地区差异的角度,对"单独二孩"政策进行了新的解读,并从多个侧面展开了政策思考。研究表明:妇女的终身生育水平没有从时期生育水平看到的那么低,中国尚谈不上已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地区差异大仍然是中国人口生育的基本特征,政策调整需要统筹兼顾。在"单独二孩"政策刚落地一年就做出政策"遇冷"判断不够审慎,过渡性的"单独二孩"政策发挥着向"全面二孩"政策接续的重要"错峰"作用。政策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要远比生育本身更广泛、复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晓青 黄彩虹 张强 陈双双 范其鹏
生育意愿是影响实际生育水平的超前变量,为预测生育水平提供重要参数。通过对山东省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和"全面二孩"政策家庭的大样本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两类政策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和理想子女数基本相同,且愿意生育二孩的主观因素、地区差异及户口性质、文化程度、现有1孩性别等对两类家庭生育意愿的影响是类似的;生育安排、不愿意生育的主观因素、属相偏好等则存在显著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现有1孩性别、年龄、地区因素、主观因素等对两类家庭二孩生育意愿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全面二孩"政策家庭更主要从一个孩子的风险性方面考虑二孩生育,"单独二孩"政策家庭则更多从自身养老和精神需求的角度做出二孩生育选择。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乔晓春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到2014年底全国有106.9万对单独夫妇申请再生育",国家统计局也公布"2014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 687万,比2013年多出生47万",有学者根据这两个数据得出"单独二孩"政策"基本符合预期"的结论。但文章认为"单独二孩"政策存在"遇冷"问题,"基本符合预期"的判断是不合适的;调整生育政策的真正"预期"应该是使生育率回升到更替水平甚至更替水平以上。
关键词:
单独二孩 普遍二孩 生育率 出生人口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彭争呈 邹红 宋泽
生育政策调整与女性就业的关系是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基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利用单独二孩政策的外生冲击,评估单独二孩政策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实证检验生育多孩与女性就业的关系。本文研究发现:(1)单独二孩政策使单独夫妇生育二孩的概率显著增加2.3%,但政策效应主要集中于34~39岁和高学历女性群体。(2)单独二孩政策并未显著降低政策目标女性的劳动参与,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也不存在年龄和学历上的异质性。(3)相比于非独生子女夫妇,单独夫妇与父母公婆同住的比例明显更高,这可能是政策未显著降低单独女性劳动参与的原因。此外,幼儿园等公共照护资源供给与祖辈同住存在互补效应,因而也能抵消生育对女性就业的负向冲击。本文的研究表明,生育二孩并不必然抑制女性劳动参与。但要实现女性生育与就业的协调,需要有可替代的家庭和公共儿童照护资源做支撑。
关键词:
生育 女性就业 单独二孩政策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曹立斌 程广帅
2014年"单独"政策放开时,湖北省累积的"单独"家庭测算总数为62.94万个。依据政策执行后的情况以及专题调研的数据推算,政策调整之后,从中释放的新增人口总计可达19.6万人,即会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家庭将占累积"单独"家庭总量的31.15%,并在2015~2017年形成生育小高峰。由于政策不变时的人口和生育基数不同,"单独"政策效果在城市中将更为明显。"单独"家庭的生育意愿,无论是在生育数量上还是在生育时间方面,都将有一定的变动空间,但是城乡居民生育水平不会出现大幅度上升。
关键词:
“单独二孩”政策 生育水平 生育进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陆伟锋 吴鹏昆 吴园园
在宋健人口发展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单独二孩政策对模型控制变量总和生育率β(t)和年龄别生育因子hi(t)的影响后,对我国2011~2050年的人口总数和人口结构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单独二孩政策下,人口总数将在2020年达到峰值14.09亿,2050年降为8.97亿;人口结构将依旧呈现明显的"▽"形状。之后,将其与保持原计划生育政策和取消计划生育政策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现在启动单独二孩政策是合理的,并建议在2025年前后进一步放松计划生育政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喜安 艾志国 朱宁
文章研究"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对人口的数量和老龄化的影响。人口政策的改变主要影响总和生育率,通过建立Leslie矩阵人口结构模型,预测我国未来不同年份各年龄人口数量。得出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所增加的生育量,2015—2017年平均每年为192万,2018—2040年平均每年为29.2万,2041—2050年平均每年为48.69万人,人口在2022年达到人口峰值13.844亿人。"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基本不会改变我国老龄化趋势,但却能缓解我国老龄化问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菊华
文章在分析了单独二孩政策下流动人口的二孩生育意愿后发现,不足15%的流动人口、约22%的单独人群明确表示要生育二孩。单独(尤其是丈夫为独生子)、已育一女的人二孩生育意愿分别强于双独和双非、已育一子的人;若丈夫为独生子且育有一女,则二孩生育意愿高于其他人群。由此可得出两点初步结论:一是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意愿已成为一种"新常态",政策调整虽可能释放出一定的生育潜能,但难以使生育意愿出现较强反弹;二是对男孩的需求依旧是刚性的,这会使生育数量意愿具有不确定性,进而使中国的生育率不会像韩国或日本那样低。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石智雷 杨云彦
"单独二孩"政策的放开,为我们重新认识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提供了机会。文章对湖北省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家庭进行了二孩生育意愿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符合"单独二孩"政策人群超过2/3在城市,农村相对较少;"单独二孩"政策家庭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70;明确要二孩的比重只有21.51%,农村居民二孩生育意愿略高于城市;育龄妇女年龄越大,二孩生育意愿越低;文化程度越高,城市育龄妇女的二孩生育意愿越弱,农村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反而越强。就业迁移明显降低了农村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和男孩偏好。在符合"单独二孩"政策但不打算要二孩的家庭中,50%的家庭是因为经济压力大。相对于结构性生育堆积风险,超低生育率陷阱更应该引起学术界和各级政府的重视。
关键词:
“单独二孩”政策 生育意愿 理想子女数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勇 尹秀芳 徐玮
本文基于湖北省4 661个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目标人群生育意愿的调查数据,对已有一孩的城镇居民家庭二孩的生育意愿进行了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二孩生育政策放开的情况下,湖北省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家庭不愿生育二孩的比重达到61.4%,究其原因,主要集中于经济压力、少生优生观念和时间压力等方面;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以上城镇居民家庭不愿生育二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妻子的年龄、学历、职业、一孩的年龄及夫妻二人的迁移经历等都是影响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家庭的不愿生育二孩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单独二孩”政策 生育意愿 计划生育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隋澈
"单独二孩"政策能够减缓未来劳动力数量下降和年龄结构老化的速度,但无法改变未来劳动力数量下降和年龄结构老化的趋势。根据人口形势变化,应继续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根据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劳动力质量;适当延迟退休年龄,以减轻劳动力数量下降和年龄结构老化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罗淳 许庆红 戴琼瑶
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是顺应当代中国人口演变态势而做出的重大举措,但这一政策的实施成效取决于对各省政策涉及人群规模变化及其生育意愿强弱的把握。文章对云南省的研究发现,"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当年,将有1.3万24~39岁女性成为政策出台后的率先践行者,新增人口预计在2016年达到4.5万的生育峰值后将明显回落,2020年以后更将退回到新政实施前的水平。"中方案"预测表明,新政的实施在微观家庭层面有明显效果,但在宏观人口层面的政策效应较为有限。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杨云彦 向华丽 黄瑞芹
"单独二孩"政策广受社会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普遍认为其可以延长人口红利的持续期。本文基于人口红利的三维分析框架,结合湖北省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的情况,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单独二孩"政策对人口红利的影响机理,然后基于湖北省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30年人口发展的预测结果,评估了"单独二孩"政策的人口红利影响。基本结论是:"单独二孩"政策对人口数量红利效应较小,但是对人口结构红利会产生积极作用,同时可持续深化人口素质红利。要继续有效实现和收获人口结构红利和人口素质红利,应尽快实现全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对现有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源的二次开发。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曾益 任超然 刘倩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部分地区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出现支付危机,2013年实行的"单独二孩"政策能提高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的支付能力吗?本文以全国为研究对象并运用精算模型研究发现:第一,在生育政策不变的情况下,统筹基金分别在2033年和2041年出现当期赤字和累计赤字;第二,"单独二孩"政策使得职工医保的缴费人口增加并且受益人口增加,从而统筹基金出现当期赤字和累计赤字的时点并未发生变化,但是当期赤字和累计赤字额度分别下降1.2%~15.38%和1.41%~52.77%;第三,即使改变精算模型中的任一参数设置,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所以,虽然"单独二孩"政策不能提高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的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姚引妹 李芬 尹文耀
基于中国2005年1%人口抽样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在对不同夫妇的婚配概率和堆积释放生育估计的基础上,从全国、城镇、农村三个维度,对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五个阶段的受教育人口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在"单独二孩"政策下,我国受教育人口的规模有所增长,但长期总趋势是在波动中下降;学龄前儿童在2017年达到峰值,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龄人口经过不同的波动轨迹在2020—2036年间逐类达到高峰后转为下降;城镇在波动中增长,农村则单边下降;全国受教育人口的变动态势,主要受城镇受教育人口变动的影响;要特别关注城乡学龄人口的不同发展态势,为应对未来各级学龄人口变动预先做好充分准备;"十三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