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1)
- 2023(2215)
- 2022(1962)
- 2021(1834)
- 2020(1671)
- 2019(3668)
- 2018(3661)
- 2017(6835)
- 2016(3929)
- 2015(4405)
- 2014(4387)
- 2013(4451)
- 2012(4210)
- 2011(3679)
- 2010(3972)
- 2009(3834)
- 2008(4075)
- 2007(3745)
- 2006(3573)
- 2005(3523)
- 学科
- 济(15939)
- 经济(15909)
- 管理(14789)
- 业(14291)
- 企(13494)
- 企业(13494)
- 财(7732)
- 方法(7608)
- 数学(6838)
- 数学方法(6745)
- 制(6176)
- 务(6002)
- 财务(5996)
- 财务管理(5990)
- 企业财务(5867)
- 体(4045)
- 农(3852)
- 中国(3834)
- 体制(3465)
- 银(3400)
- 银行(3400)
- 行(3216)
- 业经(3200)
- 学(2868)
- 融(2798)
- 金融(2798)
- 度(2633)
- 制度(2632)
- 地方(2565)
- 教育(2408)
- 机构
- 大学(55949)
- 学院(54360)
- 济(21353)
- 管理(21193)
- 经济(20789)
- 理学(17456)
- 理学院(17290)
- 研究(17261)
- 管理学(17004)
- 管理学院(16893)
- 中国(15889)
- 财(14243)
- 京(11788)
- 财经(10594)
- 江(10338)
- 经(9580)
- 中心(9502)
- 科学(8961)
- 所(8568)
- 州(8033)
- 财经大学(7965)
- 北京(7789)
- 农(7634)
- 研究所(7202)
- 省(7184)
- 银(7142)
- 银行(6880)
- 人民(6700)
- 范(6610)
- 师范(6543)
共检索到958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常清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理论界和舆论界还在不断深入地研究探讨。大家的目标非常一致,就是要从方方面面改革完善我国的股票市场,使股票价格的形成遵循"三公"原则,使其成为投资的市场,而不是一些权力主体圈钱的市场。我认为,除了对"乌龙指"事件本身要认真研究之外,还要进行体制上的深层次思考,以有利于健全股价形成机制。2013年8月16日,上证指数以2075点低开,在11点之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石晓波 周奋
1987年美国股灾凸显出股指期现市场之间的"瀑布效应",随后跨市联合监管思想和研究开始缘起和发展。西方发达国家跨市联合监管主要围绕着跨市稳定机制、跨市信息监管和跨市反操纵监管三个重要方面展开,力图全面覆盖股指期现市场之间的风险传染,以解决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结构错位,保障股指期现市场之间的稳定协同发展。我国股指期货市场推出以来,有关股指期现市场之间风险濡染的事件并不多见,但光大816乌龙指事件剑指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跨市监管真空,构建和完善我国股指期现市场的跨市监管制度是我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史欣媛
投资者保护是维护证券市场健康、稳健运行的重要基础,然而世界各国频发的"乌龙指"事件令投资者屡受重创。"光大8?16事件"作为我国"乌龙指"事件的典型案例,暴露出我国对于"乌龙指"事件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存在严重不足,内幕交易法律规制、证券机构内控机制、投资者补偿机制以及投资者救济制度等均存在诸多弊端。域外立法对于"乌龙指"事件大多确立了较为完善的投资者保护体系,其实践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应重点加强包括内幕交易法律规制、证券机构内控机制、多项基金并存的补偿机制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内的投资者保护制度建设,为"乌龙指"事件中的投资者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柯静
本文在综合分析案件事实的基础上,结合证券法强调对市场投资者保护的立法目的,认为本案中证监会有关内幕信息及内幕交易的认定是成立的。该案凸显了我国金融市场对于信息披露和公司风险内控的理解和应对相对不足,证券业监管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以及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还有待提升。从现实层面看,中国宜以该案为契机,应对复杂且变化迅速的金融市场的挑战,促进金融监管行政法治的发展,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内控,理顺金融行政执法体制,培育顺应市场监管要求的金融监管从业人员队伍,并结合我国《证券法》的修改,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市场监管法律体系。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培培
随着电子化交易的发展,高频交易在证券市场中的运用越来越多。高频交易在增加流动性的同时,也因技术故障等问题造成证券市场价格剧烈动荡,这引发了人们的争论,即是否需要对高频交易进行限制。高频交易虽然带来了流动性,但是技术故障引发市场波动,量化交易的助涨助跌,更是会引发崩盘的系统性风险。因此,限制高频交易具有正当性。光大"乌龙指"事件,是我国首例因为技术故障引发的极端事件,应该借此机会反思,建立熔断机制、异常交易的处理规则和法律制度。
关键词:
高频交易 技术故障 熔断机制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谢雅璐
本文以1993-2011年中国沪深A股为样本,考察管理层过度自信、金融交易制度与股价异动风险之间的交互关系,结果发现:管理层过度自信程度越高,股价面临的暴跌风险越高,但与股价暴涨风险不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关系;金融交易制度能有效地抑制股价暴涨、暴跌风险,并且这种抑制效应对于暴跌风险更显著;金融交易制度可以减弱管理层过度自信引起的暴跌风险,对暴涨风险的影响则没有差别。因此,适当地引入政府金融管制机制,有效规范证券市场,是一种治理股价异动风险的有效途径。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胡保国
关于我国股价指数的思考●胡保国股价指数是反映股票价格水平变动程度和变化趋势的综合指标。我国现行的股指由于存在编制方法上的缺陷,致使股指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股价总水平的变动程度和趋势,容易被操纵而显示出虚假行情,从而误导投资,从实践上看,许多投资者倡导...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瞿宝忠 徐启帆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股价异动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以往研究成果中对股价异动的判定方法较为繁琐。残差系数法是"事件研究法"和"股价反应程度分析法"的创新结合,它主要应用于判断重大并购事件首次公告之前股价异常波动。实际应用表明,残差系数法简捷、实用。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刚 陶李 沈纯
本文基于企业税收规避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的动机以及带来的代理成本,系统研究了企业避税程度与股价异动之间的相关性。以2003-2010年我国上市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税收规避程度越高的企业,其股价发生"暴跌"的概率越高,而与股价发生"暴涨"的概率不存在统计上显著关系。并且,企业避税程度与股价暴跌的正相关关系主要体现在公司透明度较低的公司组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管理者可能假借为股东节税之名,为其利益侵占行为提供掩护,从而损害股东的利益。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缪因知
证券信息披露法律已经确立的一项原则是"证券重大相关信息应该及时披露"。但中国证监会实际上发展出了另一条标准,原则上要求股票交易价格有异常波动就披露,不论股价异动的原因是否为公司所知,不论相关信息是否成熟、确定。这不符合对应当披露的信息重大性判定标准的一般法理认识,也加大了上市公司的披露负担,并由于释放了不确定、不成熟的信息,而可能增加市场波动。对于未达到重大性披露标准的信息,公司应有更多权利自主决定是否披露,而不应受外部交易有无异动的影响。对股价异常波动的治理应通过其他综合途径。
关键词:
股价异常波动 信息披露 重大信息判定标准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张志伟
光大证券"8·16"乌龙事件发生距今已经一年有余,但学者对其关注度却有增无减,研究的角度涉及企业内外的方方面面。光大证券的内控机制失灵导致内部斗争是事件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8·16"乌龙事件与光大证券内部控制光大证券乌龙事件,又称为"8·16"光大乌龙事件,是指2013年8月16日光大证券的巨量乌龙交易引发的系列事件。2013年8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苏学愚 张新圆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汨罗市弼时镇弼时村和湖南省湘阴县文星镇乌龙社区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和比较分析,深度思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认为新农村建设正走向往农村社区建设的转型时期,必须在干部培训、人员配备、资金保障、社会资本培育和农村社区企业发展诸方面给予支持。
关键词:
农村村委会 农村居委会 社区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百三 范川
近期我国新股发行市场股票接连跌破发行价,造成了上市公司资金超募,使用效率低下以及股民利益受损等问题,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以新股"破发"为切入点,分析了新股破发的内在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宏 潘海岚
2004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04年学术界对消费率空前关注。文章提出政府应当依法办好基础教育,把有限的财政资金向基础教育倾斜;建立和完善以医疗、失业、养老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支持“三农”。这些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对政府而言责无旁贷。如果造就了一个较好的制度框架和消费环境,有效改善了居民的收人预期和支出预期,消费需求与经济发展自然可以实现良性循环。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提高消费率,功夫在诗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