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06)
2023(7625)
2022(6773)
2021(6324)
2020(5602)
2019(13565)
2018(13367)
2017(25766)
2016(14130)
2015(16132)
2014(16142)
2013(16179)
2012(15321)
2011(13955)
2010(14055)
2009(13009)
2008(13039)
2007(11832)
2006(10156)
2005(9140)
作者
(41547)
(34954)
(34613)
(33099)
(22119)
(16886)
(16048)
(13616)
(13096)
(12488)
(11708)
(11677)
(11223)
(10972)
(10907)
(10856)
(10777)
(10165)
(10092)
(10034)
(8701)
(8655)
(8492)
(7972)
(7867)
(7851)
(7833)
(7758)
(7173)
(7006)
学科
(58574)
经济(58513)
管理(34628)
(33125)
方法(26673)
(25795)
企业(25795)
数学(23493)
数学方法(23234)
(17000)
中国(14436)
(14054)
地方(13993)
(13872)
农业(11231)
(11115)
贸易(11111)
业经(11082)
(10712)
(10313)
理论(9150)
(9060)
(8236)
(8217)
银行(8203)
财务(8193)
财务管理(8168)
(7967)
金融(7963)
环境(7890)
机构
大学(201321)
学院(198889)
(77737)
经济(75872)
管理(72336)
研究(69226)
理学(61777)
理学院(60955)
管理学(59694)
管理学院(59302)
中国(52534)
科学(44794)
(43971)
(38267)
(36407)
(36328)
研究所(33021)
中心(32651)
(32156)
业大(32041)
农业(30216)
(28976)
师范(28701)
财经(28506)
北京(27755)
(25666)
(25241)
(24998)
经济学(23896)
师范大学(23104)
基金
项目(130506)
科学(100093)
研究(94948)
基金(91700)
(80524)
国家(79819)
科学基金(66540)
社会(57474)
社会科(54193)
社会科学(54170)
(52095)
基金项目(49218)
教育(44217)
(43796)
自然(43212)
自然科(42116)
自然科学(42100)
自然科学基金(41318)
编号(39891)
资助(37652)
成果(33552)
重点(29532)
(28624)
(28345)
课题(27757)
(26234)
科研(25454)
大学(24703)
创新(24545)
计划(24213)
期刊
(86652)
经济(86652)
研究(58375)
中国(41352)
学报(35479)
(34114)
科学(30614)
(30063)
大学(26115)
教育(24697)
学学(24123)
管理(23983)
农业(22609)
技术(17543)
(17009)
金融(17009)
财经(14071)
业经(13947)
经济研究(13527)
(13044)
问题(12148)
(12096)
图书(11702)
(11329)
(10037)
技术经济(9813)
资源(9804)
理论(9678)
科技(9056)
统计(8976)
共检索到3010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畅  
隐喻,作为修辞领域的重镇,学界研究已多,堪称硕果累累。本文也谈寓言隐喻,但不同之处在于,本文将其置于"思想修辞"的视域中进行观照。"思想修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系统,它试图在语言修辞之外探讨一种思想层面上的广义修辞现象。简言之,所谓"思想修辞",就是运用修辞的方法、手段来进行思维和思考,或曰在思想、思维过程中带有修辞的痕迹和影响,凡具有这些特征的思维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思想修辞"。提出并论证思想修辞,是在中国学界从"狭义修辞学"到"广义修辞学"转向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的。研究思想修辞,提出和明确整体概念固然重要,但更为要紧的是要像语言修辞有自己的"修辞格"一样,也确立"思想修辞"自己的研究范畴。由此考量,"寓言隐喻"可视为"思想修辞"的基本范畴之一,而富含寓言故事的《庄子》是其重要文本。《庄子》大量运用寓言及比喻、明喻、暗喻等修辞手段,无疑富含修辞元素,但其绝不仅限于语言层面,而是存在于思想和思维层面。在此,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而且还是一种认知方式。"心斋""心驰""坐忘""丧我"等构成了庄子认知表达的思维层面,其思想贯通全篇,由直觉性的心神直接抵达道之核心。显然,这种以寓言隐喻为载体的修辞活动要高于"语言修辞",是一种"思想修辞"。而将"寓言隐喻"视为一种"思想修辞"范畴,置于这一整体系统中观照,或有新意与启发。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宋晔  
从语言本身的历史发展来看,由于追求教育语言的科学化,教育隐喻语言在教育活动中受到了冷落。实际上,作为本源性存在的教育隐喻,有着独特而丰富的人文精神意蕴。教育隐喻是人与自然的粘合剂,并能凭借丰富的想象空间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的心灵舒展。对教育隐喻的解读是新的意义不断生成的过程,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是通过对生命的关注促进人的精神自由成长的活动,所以呼唤隐喻的回归,教育更易达成人性完善的目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雪  杨向荣  
《从前慢》是一个竞速时代慢速审美现代性的寓言文本,木心对少年时代小镇生活的蒙太奇式书写,实则是对“从前慢”的生活追忆,是一种“慢记忆”的书写,它不仅承载着离散在外游子的怀旧之情和乡愁意识,也提供了一个反思竞速现代性的生存镜像和批判视角,呈现出走向慢速现代性的审美话语隐喻。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肖庆华  
《庄子》和《伊索寓言》都包含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在其故事中,神人、智人、凡人、动物、植物和非生物等角色轮番登场,生动地演绎着世间百态,巧妙地传递着人生智慧;而语言评价资源的恰当使用,则是其成功塑造角色的关键。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评价理论,对两部作品中的角色形象进行评价对比研究,可以揭示出二者在语言评价资源选择上的异同。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敏  
灌输式教育在今天的教育发展中已经上升到"范式"的高度。方法论意义上的灌输式教育对应着一种"社会"隐喻,在现实中表现为强制性和封闭性,这使得它陷入自身的合理性危机中。"存在"隐喻作为一种回应,引导人们关注教育中的个体存在,它通过游戏式教育的构想补充、制衡、证伪既有的灌输式教育。
[期刊] 求索  [作者] 伍龙  
《庄子》一书提出"听之以气",强调以气的姿态完成听的行为,并认为此乃听的最高境界。书中同时提出了"无视无听""听乎无声",对此看法进一步予以确认。《庄子》这种对"听"的看待与《老子》契合,呈现出道家对"听"的独到见解。《文子》也对"听"的不同境界予以阐述,认为"以神听者"乃是听的至高境界。"气"与"神"虽有分别,但亦有相通,两者都期望实现听者与听之对象的交融合一。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高伟  
本文认为课程是文本 ,而课程文本则是不断扩展着的隐喻。隐喻理论将推动课程哲学研究的深化。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分析传统课程论哲学的弊病 ,指出其一元封闭的特性和造成受教育者依附性地位、抹杀其创造性和个体性的根本症结 ;第二部分则在此基础上以解释哲学、解构哲学的视野分析课程文本作为隐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观念 ;第三部分强调指出课程文本作为隐喻的教学状况和教学论意义 ,认为课程文本从说明性到隐喻性的转换促进了读者的诞生及其意义的生成。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赵麦茹  
庄子的"知止"节俭消费理念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因子。庄子的节俭消费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节俭消费的原因、节俭消费的要求及标准和节俭消费的社会效益等几个方面不难看出其系统性。庄子的节俭消费思想源自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由外而内的逻辑思路、崇尚自然的宗教文化与无私无欲的人性理论。庄子以"物无贵贱"、"泛爱万物"等为代表的生态伦理思想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秀芝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相似的"愤怒"概念隐喻,每种概念隐喻下都有很多相似的习语隐喻性表达,而且每种概念隐喻下的隐喻性表达大量地使用不同的习语。出现"愤怒"情感概念隐喻及其表达方式异同的原因是由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引起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秀芝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相似的"恐惧"概念隐喻,每种概念隐喻下都有很多相似的习语隐喻性表达,而且每种概念隐喻下的隐喻性表达大量地使用不同的习语。出现"恐惧"情感概念隐喻及其表达方式异同的原因是由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引起的。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愚顽  
管理学中有两种关于"船"的隐喻,标示着管理学的两种取向。最著名的一个关于"船"的隐喻是赛尼加的"当一条船不知道将驶向那个港湾的时候,什么风也不是顺风。"这个隐喻标示的是"目标导向"派。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娟  
政治演说不同于其他演讲语篇,其主要特征在于它包含了演说者的意识形态倾向。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指出,隐喻建构着人类的思维活动和语言,具有普遍性和无意识性。文章运用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选取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作为语料,主要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三则概念隐喻,即"旅程隐喻""汽车隐喻"和"潜水艇隐喻",试图分析演说者如何通过概念隐喻来建构话语,通俗地传达其政策理念。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赵丹群  
[目的 /意义]对引文分析领域的研究与创新进行回顾和展望。[方法/过程]运用隐喻思维方法,以"科学睡美人"和第二代期刊评价指标(EF和SJR)的创设为例,对引文分析领域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说明;同时,通过对生态学相关研究文献的调研分析,提出将生态学原理引入到未来引文分析研究中来,形成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引文生态学,并就若干重要研究议题进行简要说明。[结果 /结论]隐喻思维方法在学术研究及方法论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引文生态学的提出对引文分析领域的理论完善和应用创新具有重要价值。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畅  
对于"卮言",《庄子》用墨要多于"寓言"和"重言",后人诠释,亦莫衷一是。"卮言"是否等同于"天倪"?"和以天倪"还是"合于天倪"?"卮言"是否是合道之言?"卮言"与"化声"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魏晋以来,未得确解。"卮言"异于"天倪",将二者视为同构关系,混为一谈,始于成玄英将"和以天倪"释为"合于天倪",后人忽略,沿循至今。此外,"卮言"也不是可以量化坐实的语言层面上的"言",而是一种整体的言说形式与思维方式,其意涵和特征有六个方面,其中"前后不一、矛盾悖论"和"当道不让、涉道必辩"这两个特征,更是把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袁征  
许多文章说隐喻是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分析它们提出的主要证据,并探讨隐喻的逻辑原理,试图回答:隐喻导致的认知是谁的认知,怎样判断隐喻的真伪,隐喻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有什么实际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