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43)
- 2023(7962)
- 2022(6594)
- 2021(5814)
- 2020(4524)
- 2019(10465)
- 2018(10273)
- 2017(19101)
- 2016(10642)
- 2015(11894)
- 2014(11986)
- 2013(11943)
- 2012(11769)
- 2011(11012)
- 2010(11346)
- 2009(10282)
- 2008(10306)
- 2007(9157)
- 2006(8563)
- 2005(8123)
- 学科
- 济(51796)
- 经济(51744)
- 管理(23704)
- 业(23477)
- 地方(19742)
- 中国(17403)
- 农(16568)
- 企(15457)
- 企业(15457)
- 学(14368)
- 方法(12263)
- 业经(12237)
- 农业(11718)
- 地方经济(10856)
- 发(10605)
- 数学(10068)
- 数学方法(9897)
- 融(9480)
- 金融(9478)
- 银(9200)
- 银行(9171)
- 环境(9123)
- 行(9054)
- 制(8783)
- 贸(8413)
- 贸易(8400)
- 土地(8350)
- 财(8179)
- 易(8000)
- 发展(7494)
- 机构
- 学院(157991)
- 大学(156215)
- 研究(66729)
- 济(61367)
- 经济(59891)
- 管理(52437)
- 中国(50400)
- 科学(43924)
- 理学(43186)
- 理学院(42457)
- 管理学(41486)
- 管理学院(41197)
- 京(36651)
- 所(36238)
- 农(35658)
- 研究所(33004)
- 中心(29423)
- 农业(27810)
- 财(27749)
- 江(27191)
- 业大(26528)
- 范(25037)
- 师范(24759)
- 院(24581)
- 北京(23809)
- 省(23290)
- 州(21639)
- 科学院(21316)
- 财经(20914)
- 师范大学(19956)
- 基金
- 项目(102855)
- 科学(79123)
- 研究(72964)
- 基金(71349)
- 家(64988)
- 国家(64422)
- 科学基金(52258)
- 社会(44861)
- 社会科(42348)
- 社会科学(42338)
- 省(41371)
- 基金项目(37428)
- 划(35812)
- 自然(33644)
- 自然科(32691)
- 自然科学(32676)
- 自然科学基金(32030)
- 教育(31719)
- 发(29364)
- 编号(29320)
- 资助(28648)
- 成果(24589)
- 重点(24571)
- 发展(23019)
- 展(22609)
- 课题(22326)
- 部(21319)
- 创(20718)
- 计划(20304)
- 创新(19563)
共检索到2619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朝禧 赵绪福 韩桐魁
在对湖北富水水库资源利用调查基础上,根据水位变化规律和水库调度实际,将消落区分成上、中、下3个层次,并探索不同分层的资源特征和利用途径,上区带、中区带、下区带分别采用综合开发利用、渔业开发和两栖林业开发模式。以林业开发为主,结合几年来的开发实践和消落区两栖林业带的初步形成,认为合理开发与利用消落区资源是缓解库区人地矛盾、转变库区农户增收方式、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尹炜 朱惇 雷俊山 贾海燕 曾祉祥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口,调水工程的实施使新增淹没区土壤由于淹没浸泡可能使其中氮磷等营养盐释放,对水库水质构成威胁。采集丹江口水库典型消落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表层土壤,测定现有消落区(149~160m)和新增消落区(160~172m)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氮磷含量,分析消落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滩地和农田混杂区最高,分别为43.9、49.8g/kg,有机质易在扰动强烈或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累积。现有消落区(149~160m)和新增消落区(160~172m)土壤中总氮、总磷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消落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果园土壤的总磷、裸地土壤水溶...
关键词:
丹江口水库 消落区 氮 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凯 马茂华 李文娟 冉义国 冉娇娇 吴胜军 黄平
团聚体稳定性是维持土壤生产力与土壤健康的关键因素,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对消落带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三峡水库土质消落带3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玉米地、水田、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测定0 ~ 10 cm、10 ~ 25 cm土层团聚体粒径分布与团聚体稳定性,并测定全土及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团聚体有机胶结物、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消落带中,土地利用方式在不同土壤深度对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含量的影响不同;(2)0 ~ 10 cm土层中,农田撂荒后显著提升了土壤大团聚体比重与团聚体稳定性;撂荒草地的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显著高于农田;> 0.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氮对全土有机碳、氮含量的相对贡献率显著提升;(3)10 ~ 25 cm土层中,农田撂荒后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氮含量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路径系数为0.76)与全磷(0.58)对团聚体的稳定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pH(-0.42)对团聚体的稳定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全钾(0.23)与全氮(0.15)通过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形成而间接促进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容重(-0.11)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而间接削弱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为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结构稳定性评价及生态恢复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凯 马茂华 李文娟 冉义国 冉娇娇 吴胜军 黄平
团聚体稳定性是维持土壤生产力与土壤健康的关键因素,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对消落带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三峡水库土质消落带3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玉米地、水田、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测定0~10、10~25 cm土层团聚体粒径分布与团聚体稳定性,并测定全土及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团聚体有机胶结物、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消落带中,土地利用方式在不同土壤深度对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含量的影响不同;(2)0~10 cm土层中,农田撂荒后显著提升了土壤大团聚体比重与团聚体稳定性;撂荒草地的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显著高于农田;>0.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氮对全土有机碳、氮含量的相对贡献率显著提升;(3)10~25 cm土层中,农田撂荒后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氮含量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路径系数为0.76)与全磷(0.58)对团聚体的稳定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pH(-0.42)对团聚体的稳定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全钾(0.23)与全氮(0.15)通过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形成而间接促进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容重(-0.11)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而间接削弱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为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结构稳定性评价及生态恢复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建军 任荣荣 朱金兆 宋闯 刘杰锋 傅建强 胡海波 王建修 李慧敏 徐佳佳
三峡水库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峡谷型水利工程,根据"蓄清排浊"的运行方案,水库的水位在145~175m之间变化,在库区内形成了落差达30m、面积达350km2的消落带。三峡库区消落带面积大、水淹时间长(部分消落带水淹时间长达6个月),具有"冬水夏陆"的特点(王海锋等,2008)。消落带是库区泥
关键词:
桑苗 耐淹 消落带 三峡库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范小华 谢德体 魏朝富
三峡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调度引起库水位周期性的涨落,在库区两岸形成周期性变化的水陆交错区域即消落区。消落区是水、陆生态系统的交错地带,具有生态脆弱性、变化周期性和人类活动频繁性等特点。随着三峡工程逐步投入使用,人类活动对消落区的影响也逐渐增加,并且消落区自身存在生态脆弱性,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它将影响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和整个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针对消落区的水、土环境变化特点,分析了消落区土壤与水环境的相互影响,提出了利用生物缓冲带、复合生态、坡地农业、流域生态学、人工湿地及生态河堤等技术来对消落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调控的措施。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区 生态环境 保护措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川 舒为群 曹佳 汪洋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将出现一个落差达30m的永久消落带。消落带是水域生态系统与岸上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替控制地带,该地带具有生物的多样性、人类活动的频繁性和生态的脆弱性,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成为湖岸带中生态最脆弱的地带。由于工业和生活用水污染以及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消落区富营养化相关物质(如氮和磷)污染会进一步加剧。因此,必须针对库区消落带地区的特殊情况,选择适当的模式对消落带进行超前环境整治和保护,实现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丽 张志永 李春辉 万成炎 胡红青 付庆灵 胡莲
以三峡库区消落带典型的紫色土为试验材料,通过原位试验研究不同淹水深度(0、2、5和15m)对土壤氮素形态转化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180d后,随着淹水深度的增加,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逐渐降低;与未淹水(0m)对比,水深2m处的铵态氮含量增加显著,而水深15m处的硝态氮含量显著(P<0.05)减少。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对不同淹水深度的响应有显著差异(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范成五 熊元 秦松
为了弄清红枫湖水库消落区土壤养分状况,以期为消落区土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贵州最大的人工湖泊红枫湖水库消落区典型土壤为对象,调查了消落区土壤中的养分状况及重金属含量。调查结果表明,消落区调查点的典型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不高,重金属含量也处于较低水平。在重视引导、适量利用、正确管理的原则指导下,土壤中的氮、磷、钾养分、重金属不会大量向水体迁移,不会对水库水源带来污染。
关键词:
红枫湖 消落区 土壤养分 重金属 贵州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简尊吉
基于三峡水库巫山段和秭归段消落带海拔155 m175 m区段经历水库水位涨落前(2008年)和经历多次水库水位涨落后(2009年、2012年、2015年)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的定位监测,揭示长期水库水位涨落影响下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规律;通过对经历7次水库水位涨落后植物群落调查和分析,揭示消落带植物种群生态位和种间关联性,并采用CCA方法量化解析了消落带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及三峡水库水文特征的相互关系,旨在为三峡水库峡谷地貌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和生态防控提供科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志永 万成炎 郑志伟 邹曦 潘晓洁 胡莲 冯坤 陈小娟
以三峡水库小江消落区为研究区域,于2009~2011年研究了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消落区坡度、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小江消落区有维管束植物146种,其中草本植物有134种。优势度大于0.02的物种主要有苍耳、香附子、狗牙根、马唐、白茅和小白酒草等19种。坡度影响土层厚度和土壤容重,进而影响植物分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植物鲜重与地形坡度负相关(P<0.05),与土壤全氮(P<0.01)、全磷(P<0.05)、全钾(P<0.01)、有效氮(P<0.01)和有效钾(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植物鲜重的主要环境因子为...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消落区 高程 优势度 重要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伟萍 曾源 吴炳方 张磊 赵炎 王强
基于2007~2009年的Landsat5-TM、HJ-1A/1B-CCD遥感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对三峡水库156m蓄水位消落区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了计算,分析了消落区植被恢复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植被恢复时空变化的影响因子。2007、2008、2009年3a156m蓄水位消落区植被覆盖度分别为51.2%、51.5%、49.2%,其中支流消落区的植被覆盖度高于干流,这与地形条件有关,坡度的大小决定了消落区植被覆盖的空间差异。2008年与2007年消落区植被覆盖状况基本一致,而2009年的植被覆盖度低于之前两年,这与三峡大坝水位调度方案不同有关,退水较晚时,植被生长时间较短,其植被覆盖度较低。研究结...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帆 刘维暐 邓文强 王杰 王勇
尽管三峡工程带来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引起一些不可逆的生态环境问题。消落区是水陆生态系统的过渡带,消落区植被对维护库岸稳定、降低水土流失、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水体净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适宜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防护林建设的适宜树种必须具备耐冬季水淹、适应夏季干旱、改良土壤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经济价值。从消落区特性、杨树的生长特性及经济价值、耐水淹能力、耐干旱能力、修复土壤环境能力等方面阐述杨树用于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防护林建设的可行性。综合分析,黑杨组杨树具备较强的耐水淹能力,适宜作为消落区生态防护林建设的模式树种,建议开展三峡水库消落区杨树生态防护林试点示范建设及应用研究,为消落区的生态防护...
关键词:
生态防护林 三峡水库 消落区 杨树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忠礼 冯源 朱姿涵 赵青 邵迎
水库是在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中拦截筑坝形成,水文节律受人为调控的水体。其中,库周水位变动影响的区域为水库消落带,其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由于受人为干扰强烈,生态环境问题突显,消落带研究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本文通过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重点梳理2000-2023年水库消落带植物研究沿革,搜集中文文献164篇,英文文献422篇。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及关键词时序和突显分析,得出研究热点为水位波动对植物生存、生长、生产以及群落组成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地研究水库河岸带能量循环及景观格局。本文以三峡水库消落带为例,结合团队多年研究工作,从水位变动下消落带植物群落时空格局与动态、消落带土壤种子库特征、植物功能性状、水淹胁迫下植物生理生态特征、消落带植被恢复和生态工程、植物-微生物分子作用关系的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水库消落带植物基础与应用研究,对水库消落带植物研究进行展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里奥 黄川 詹艳慧 袁辉
选取三峡库区消落带典型区土壤作为测试土壤,研究了淹水—落干对土壤磷的等温吸附解吸特性,以及土壤吸附一定的磷后再次淹水向上覆水体释磷的规律。研究表明:①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淹水—落干后吸磷能力增强,由淹水—落干前的256mg/kg增加到淹水—落干后的625mg/kg,磷零点吸持平衡浓度(EPC0)由淹水前的0.46mg/L增加到淹水后的1.47mg/L;②淹水—落干处理后土壤磷的解吸率降低,由淹水—落干前的73.3%~80.3%降低到67.3%~69.6%;③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吸附一定磷后,再淹水磷会再次逐渐释放到上覆水当中,且土壤吸附外源磷越多,磷淹水释放强度越大;④淹水—落干使吸附一定外源性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