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81)
- 2023(12741)
- 2022(11201)
- 2021(10396)
- 2020(8487)
- 2019(19874)
- 2018(19630)
- 2017(37825)
- 2016(20448)
- 2015(22886)
- 2014(23003)
- 2013(22940)
- 2012(21249)
- 2011(19244)
- 2010(19235)
- 2009(17701)
- 2008(16832)
- 2007(14889)
- 2006(13198)
- 2005(11246)
- 学科
- 济(85174)
- 经济(85076)
- 业(57677)
- 管理(53133)
- 企(40823)
- 企业(40823)
- 方法(37989)
- 农(37657)
- 数学(32456)
- 数学方法(32121)
- 农业(25795)
- 中国(22110)
- 业经(20951)
- 财(20724)
- 地方(20381)
- 贸(18375)
- 贸易(18367)
- 学(18071)
- 易(17909)
- 制(14545)
- 理论(13165)
- 环境(13028)
- 出(12522)
- 和(12281)
- 技术(11865)
- 收入(11816)
- 发(11735)
- 教育(11289)
- 银(11201)
- 银行(11166)
- 机构
- 学院(292097)
- 大学(291710)
- 管理(118154)
- 济(115383)
- 经济(112847)
- 理学(102740)
- 理学院(101557)
- 管理学(99881)
- 管理学院(99340)
- 研究(97848)
- 中国(72079)
- 京(61979)
- 科学(61392)
- 农(53553)
- 财(51053)
- 所(48143)
- 业大(45715)
- 中心(45280)
- 研究所(44009)
- 江(42808)
- 范(41223)
- 财经(41127)
- 师范(40903)
- 农业(40384)
- 北京(38904)
- 经(37453)
- 院(35238)
- 州(34954)
- 经济学(34306)
- 师范大学(33069)
- 基金
- 项目(205571)
- 科学(161617)
- 研究(152289)
- 基金(149427)
- 家(129710)
- 国家(128546)
- 科学基金(110197)
- 社会(96822)
- 社会科(91412)
- 社会科学(91392)
- 基金项目(80463)
- 省(80178)
- 自然(70375)
- 自然科(68668)
- 自然科学(68655)
- 教育(68236)
- 自然科学基金(67396)
- 划(66955)
- 编号(62977)
- 资助(60879)
- 成果(50810)
- 部(45302)
- 重点(45159)
- 发(44781)
- 课题(42273)
- 创(41960)
- 国家社会(39735)
- 创新(39019)
- 科研(39003)
- 教育部(38749)
- 期刊
- 济(129608)
- 经济(129608)
- 研究(84145)
- 农(54305)
- 中国(54197)
- 学报(46974)
- 科学(44551)
- 管理(39109)
- 农业(36479)
- 大学(35989)
- 财(35762)
- 学学(33913)
- 教育(31039)
- 业经(24458)
- 融(24341)
- 金融(24341)
- 技术(23234)
- 财经(18750)
- 经济研究(18552)
- 问题(18082)
- 图书(16318)
- 经(15921)
- 业(15790)
- 版(15086)
- 科技(14345)
- 理论(13978)
- 资源(13792)
- 技术经济(13543)
- 实践(12941)
- 践(12941)
共检索到4236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正贤
乡村旅游的富民和减贫效应已经得到政府和学界的广泛认可,但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对弱者的增收空间,对社区的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存在挤出效应。武陵地区18个乡村旅游样本的调查表明,乡村旅游对地区的贡献具有"双重性",存在致富有余,但扶贫不足,弱者被挤出、开发如火如荼,但文化变异,乡愁被挤出;项目如雨后春笋,但生态变样,绿水青山被挤出等现象。据此提出:走内涵发展方式,提高乡村旅游供给门槛;以生态与文化资源换取财产性收入,返利于民;释放居民就业创业空间,从点滴中扶贫;出台乡村旅游环境标准,规避环境破坏行为;建立扶贫与乡土治理专项基金,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生态全面振兴;设计企业退税免税优惠制度,鼓励"城归"居民返乡创业扶贫。
关键词:
挤出效应 乡村旅游 武陵地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梁入月
[目的]分析研究重庆市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减贫成效的评估体系,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决策信息,为地区减贫提供方法理论。[方法]文章基于云模型理论,综合考虑社会和经济因素等影响因素,构建4级9项指标的乡村旅游发展绩效评估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乡村旅游发展绩效评估的综合定度,来分析重庆市武陵山片区的绿色减贫指数。[结果](1)黔江县旅游经济发展成效评价为"好"级别,且其绿色减贫排名为第一。(2)彭水县旅游经济发展成效评价为"差"级别,且其绿色减贫排名为总排名中的最后。[结论](1)重庆市武陵山片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贫困地区减贫,但减贫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推进。(2)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导致各片区减贫水平存在差距,黔江县旅游经济发展成效评价为"好"级别,且其绿色减贫排名为第一,减贫效果最佳。(3)彭水县绿色减贫效果欠佳,因此需要加强各区域间的沟通协调,促进整体的推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冠岑 牛星 田伟利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流转政策以及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多给乡村旅游经营者带来了更多机会。在对研究区域土地旅游化流转的影响效应,以及利益相关者看法的分析中可以发现,虽然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增加了农户收入,但是还存在收益分配不公、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土地违法使用等风险,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可以从建立土地旅游化流转的估价和中介组织,明晰产权,完善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土地和环保规划等方面入手。同时社区居民、旅游经营者、第三方机构、旅游者也可以对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的风险防范做出一定贡献。
关键词:
土地流转 乡村旅游 集体土地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超群 胡伏湘
通过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可持续生计的森林公园边缘型乡村旅游扶贫绩效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并构建了乡村旅游扶贫绩效加权平均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改模型对武陵源区的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武陵源区乡村旅游扶贫绩效综合评价值为0.817 6,扶贫绩效成果显著;生计资本是武陵源区乡村旅游扶贫绩效的核心评价指标;不同类型脱贫农户家庭的生计资本结构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对不同类型的脱贫农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可持续生计资本支持、推行"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的防返贫模式、多途径保护好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等,有利于巩固森林公园边缘型乡村旅游扶贫绩效,可实现已脱贫农户的可持续生计。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冯伟林 陶聪冲
[目的]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调查对象,依据当地贫困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定量分析其旅游扶贫的经济、社会、环境绩效,以客观评价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方法]采用调查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利用长江师范学院"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课题组在重庆武陵山片区所获得的抽样调查数据,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绩效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有超过85%的受访者表示旅游扶贫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65%的受访者认为加快了脱贫致富和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有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近80%的受访者表示环境卫生得到改善。但是,也有50%的受访者认为存在飞地效应,有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造成生活成本上升,有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拉大了贫富差距。[结论]旅游扶贫对增加西南民族地区贫困农户收入有显著效应,生活及卫生环境得以较大改善,但也存在生活成本上升、飞地效应及贫富差距拉大等负面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冯伟林 陶聪冲
[目的]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调查对象,依据当地贫困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定量分析其旅游扶贫的经济、社会、环境绩效,以客观评价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方法]采用调查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利用长江师范学院"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课题组在重庆武陵山片区所获得的抽样调查数据,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绩效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有超过85%的受访者表示旅游扶贫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65%的受访者认为加快了脱贫致富和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有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近80%的受访者表示环境卫生得到改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梦瑶 唐健雄
旅游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之中的一个新范式、新类型,对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武陵山片区71个县(市、区)为例,构建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anel smooth transition model,PSTR)探究2015—2020年旅游城镇化对山地片区乡村振兴的非线性影响效应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山地片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水平超前于乡村振兴,旅游城镇化高水平发展的山地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大、面对外部环境冲击的抵御能力最强,乡村振兴发展步伐缓慢、任务依然艰巨。(2)山地片区旅游城镇化空间极化现象严重,存在旅游城镇化发展水平高值区锁定效应;乡村振兴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小。二者重心逐渐向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和交通互补性较强的山地城市转移。(3)旅游城镇化是推动山地片区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旅游城镇化阈值2.490是旅游城镇化驱动山地片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完全越过阈值点后,旅游城镇化的非线性驱动作用持续增强。(4)旅游城镇化对山地片区乡村振兴的非线性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旅游城镇化阈值效应是非线性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山地片区未来应分阶段、差异化、高质量推动旅游城镇化发展,走一条以政府为主导,以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为驱动,乡村居民、外来游客、旅游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的乡村振兴道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星群 文军
培养民族地区社区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对民族地区532位乡村旅游微型企业业主的调查,发现业主普遍具有明显的生态文明意识,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以及生态文明目标明确,业主所处地域、当地乡村旅游业发达程度以及业主来源地、民族构成、文化水平等显著影响其生态文明意识。提出以旅游业发展带动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创立和发展,发挥乡村旅游微型企业业主带动作用,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教育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建议。
关键词:
乡村旅游微型企业 生态文明 民族地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星群 文军
培养民族地区社区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对民族地区532位乡村旅游微型企业业主的调查,发现业主普遍具有明显的生态文明意识,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以及生态文明目标明确,业主所处地域、当地乡村旅游业发达程度以及业主来源地、民族构成、文化水平等显著影响其生态文明意识。提出以旅游业发展带动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创立和发展,发挥乡村旅游微型企业业主带动作用,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教育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建议。
关键词:
乡村旅游微型企业 生态文明 民族地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敏 骆静珊
在“昆明市西山区团结乡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研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加强对团结乡乡村生态旅游现状的调查研究,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通过加强实施结果的调查研究,提高了实施成效分析的真实性。
关键词:
团结乡 乡村生态旅游 调查研究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傅钰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部分推上战略高度,陕西省袁家村作为全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其乡村旅游发展成效显著。通过实地调查,文章分析了陕西省袁家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袁家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田明华 黄雨 王富炜 刘祎 刘诚 孟晓
乡村旅游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十四五”时期,乡村旅游仍然是维护脱贫成果、减少相对贫困、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文章以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结合欠发达地区特点,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利用安徽省15个欠发达县在脱贫攻坚阶段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的减贫效应,以期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新时期的作用。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发展对欠发达地区贫困减缓具有非线性的正向影响,并具有双重门槛效应。以贫困率表示贫困水平,当乡村旅游发展处于高水平时,能显著促进贫困减缓;以贫困人口数表示贫困水平,其减贫效应随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阶段性提升而呈现出边际递减趋势。控制变量中,政府干预程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贫困减缓的作用较大。因此,在新时期维护脱贫成果、减少相对贫困的乡村振兴过程中,应迅速提升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有力发挥其减贫效应;应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乡村全域旅游,改变乡村旅游减贫效应边际递减趋势;加大政府干预力度,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与乡村旅游减贫的协同效应;改善欠发达地区营商投资环境,建立乡村旅游利益分配共享机制,形成乡村旅游减贫长效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吉林 肖玉春 刘水良 左金友 尹宁玲 谢文海
生计恢复力能够评估农户应对乡村旅游等外部冲击时的适应能力,是当前乡村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基于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转型能力3个维度构建了民族旅游乡村农户生计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湘鄂武陵山片区10个民族旅游乡村480户农户为研究对象,划分其生计恢复力类型,定量评价生计恢复力指数,并分析生计恢复力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农户生计恢复力可分为文化传承型、生计多样型、政策扶持型和传统生计型4种类型。(2)4种类型农户的生计恢复力指数分别为0.4562、0.3865、0.2022和0.1964,文化传承型农户的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转型能力均最高,生计多样型次之,政策扶持型的转型能力最低,传统生计型农户的缓冲能力和适应能力均最低。(3)家庭成员参与旅游人数、获得专业技能培训机会、家庭核心成员受教育程度、家庭能够获得救助补贴种类等4项指标是不同类型农户生计恢复力的最主要障碍因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谭佳欣 王凯
以“要素→结构→功能”为逻辑主线探讨和美乡村建设与旅游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机理,采用改进的耦合协调模型、基尼系数、Tapio脱钩指数及障碍度模型,分析2002—2021年武陵山区5个中心城市和美乡村建设与旅游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水平、区域差异及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武陵山区和美乡村建设水平与旅游城镇化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旅游城镇化增速低于和美乡村建设;区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张家界市旅游城镇化水平居于首位,铜仁市和美乡村建设水平最高。(2)和美乡村建设与旅游城镇化呈现耦合互馈特征,实现从基本协调到中度协调的类型转换,空间差异先缩小后扩大,2018—2019年协调状态稳定性较强,但短期内难以跃迁至优质协调阶段;各市州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一致,呈现“怀化市>张家界市>恩施州>湘西州>铜仁市”的态势。(3)和美乡村建设与旅游城镇化之间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脱钩类型以扩张性负脱钩和弱脱钩为主。文化振兴与社会福利是制约武陵山区和美乡村建设与旅游城镇化协调关系的主要障碍因素。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孙伟
目前,青岛地区农民在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职业分工明显、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参与模式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当地农民对乡村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较强,但对其负面影响的认识不足;农民参与乡村旅游人数多,但参与程度低。要解决这些问题并实现农民的全面参与,必须对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深刻认识农民参与的真正内涵,努力扩大青岛地区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并丰富农民参与模式。
关键词:
农民 乡村旅游 参与模式 参与状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