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51)
2023(3860)
2022(3095)
2021(2796)
2020(2226)
2019(5205)
2018(5028)
2017(7631)
2016(4215)
2015(4755)
2014(4454)
2013(4600)
2012(4369)
2011(4259)
2010(4213)
2009(3759)
2008(3531)
2007(3213)
2006(2942)
2005(2890)
作者
(14732)
(12297)
(12279)
(11574)
(8070)
(5972)
(5441)
(4943)
(4743)
(4502)
(4439)
(4245)
(4174)
(4104)
(4054)
(3903)
(3751)
(3743)
(3717)
(3712)
(3225)
(3148)
(3119)
(2964)
(2850)
(2797)
(2756)
(2725)
(2632)
(2603)
学科
(15140)
经济(15110)
管理(9936)
(9102)
(7100)
企业(7100)
(6097)
中国(5928)
方法(5552)
数学(4509)
(4499)
数学方法(4430)
(3986)
业经(3714)
农业(3253)
教育(3249)
(3243)
(3235)
地方(3031)
理论(2850)
(2700)
金融(2700)
(2657)
贸易(2654)
(2574)
(2569)
银行(2544)
(2488)
(2276)
(2249)
机构
大学(64805)
学院(60827)
研究(28294)
(22141)
经济(21615)
中国(20359)
科学(19586)
管理(18955)
(16324)
理学(15795)
(15718)
理学院(15463)
(15316)
管理学(15012)
管理学院(14904)
研究所(14463)
农业(13270)
业大(11856)
中心(11856)
(10538)
(10435)
(10341)
北京(9961)
(9324)
(9290)
师范(9121)
科学院(8766)
(8673)
研究院(8429)
农业大学(8168)
基金
项目(41803)
科学(31797)
基金(29812)
(28718)
国家(28460)
研究(27151)
科学基金(22483)
社会(16251)
自然(15791)
(15703)
自然科(15429)
自然科学(15419)
社会科(15213)
社会科学(15206)
自然科学基金(15158)
基金项目(14889)
(14722)
资助(12490)
教育(12435)
重点(10251)
编号(10153)
计划(9419)
(9316)
成果(9268)
(8920)
科技(8641)
科研(8604)
(8532)
创新(8042)
课题(7997)
期刊
(26716)
经济(26716)
研究(20229)
学报(17000)
中国(16912)
(14776)
科学(13303)
大学(12123)
学学(10988)
农业(10131)
教育(9891)
管理(8426)
(7675)
图书(5943)
(5923)
(5535)
金融(5535)
业大(4865)
经济研究(4687)
书馆(4454)
图书馆(4454)
技术(4442)
农业大学(4113)
(4113)
财经(3981)
(3531)
业经(3510)
科技(3380)
林业(3253)
世界(3184)
共检索到1044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金一斌  
作为一名多年忠实读者,作为高校管理工作者,我深感《中国高等教育》是一本富有时代感和获得感的学术大刊。一是政治站位坚定。《中国高等教育》始终具有坚定的政治站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到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全面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刊物始终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教育全过程,使广大师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实将教育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孔德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民群众有了较多获得感,但是,农民获得感仍然表现为不平衡、不充分,农民群众需要更可持续的获得感。新时代让农民的获得感更可持续,经常倾听民怨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前提,努力破解民生痛点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关键,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核心,不断创新制度性供给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保障。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付臻  
“获得感”具有统摄客观获得和主观感受的双重特性,需要依托外在衡量和内在评判的双向标准来把握,基于哲学角度理解和探究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内在意蕴极富意义。从自身的基本需求满足到他者间交互性社会承认,从外在的物质保障到内在的精神追求,从自然的个体存在到价值的自为发展,“获得感”体现出自然基础、社会交往、情感活动、价值实现等多维哲学属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拓展丰富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哲学意蕴,使其具备了各维度全面立体展现的基础和可能。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付臻  
“获得感”具有统摄客观获得和主观感受的双重特性,需要依托外在衡量和内在评判的双向标准来把握,基于哲学角度理解和探究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内在意蕴极富意义。从自身的基本需求满足到他者间交互性社会承认,从外在的物质保障到内在的精神追求,从自然的个体存在到价值的自为发展,“获得感”体现出自然基础、社会交往、情感活动、价值实现等多维哲学属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拓展丰富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哲学意蕴,使其具备了各维度全面立体展现的基础和可能。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黄艳敏  张文娟  赵娟霞  
改革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能有更多获得感,提升民众获得感业已成为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从获得感生成基础的实际获得与诱导路径的公平认知角度探究获得感的生成机制,采用定序Logistic模型对CGSS2010数据检验发现:收入仅是触发获得感产生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获得感对于收入的响应服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印证了现实困境中获得感的"钝化"效应;社会地位流动通过双重渠道作用于获得感;公平认知框架对于获得感的生成存在诱导效应。当个体对自我获得处境存在公平认知时,将显著地提升获得感。当个体对社会抱有公平信念时,对获得感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赵新元  孙早宁  
获得感是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情境特征的原创性概念。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员工个体是社会治理中的基本单位。在全社会人民获得感得到重视和改善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升员工获得感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议题。然而,目前针对企业员工获得感内涵与来源的探索相对较少。本研究采用大数据文本分析的方法 ,建构和检验了企业员工获得感的主客观维度与细分指标,丰富和拓展了获得感在社会微观层面的研究。本研究基于网页数据爬取的关键词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词汇分类提炼员工获得感的内涵,探索了员工获得感的主客观内涵维度与细分指标。文章探讨了2018和2021年研究发现的差异,反映了基于时代发展的各领域关注度变化。本研究成果预期可为我国企业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管理实践提供参考,促进我国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为世界管理理论贡献“中国智慧”。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涂三广  
提出"让每位参训者有获得感"是职教培训的目标和使命,建构"获得感"之于职教培训的价值定位、理论思路及其实践路径。职业教育培训获得感包括理念的、视野的、人际的、行动的、知识的等内在获得感;同时,要有利于问题解决、工作改进、专业发展和改进等外在行动的获得。坚持"需求出发、问题导向、专业引领"的思路是获得感培训的理论基础,"围绕课程、系统设计、过程监控和反馈改进"是其基本原则。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培训中心的实践为案例,阐述了有获得感的培训的实践路径和典型模式。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延辉  李志滨  
获得感是衡量社会发展能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指标。课题组对深圳市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基于该调查数据运用社会质量理论考察了社会发展对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质量是影响城市居民获得感的重要因素。社会质量的四个维度即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均对居民获得感有促进作用,其中社会经济保障的影响最大。因此,要提升城市居民的获得感,需要继续推进我国社会质量建设,尤其要加强社会经济保障制度建设,提升社会凝聚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晋  
采用自编的高职生获得感调查问卷,对东中西多省多所高职院校高年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所编制的调查问卷信度为0.98,验证性因子分析现实问卷结构合理,发现当前高职生的社会性获得感最强,内涵素养获得提高,学习期间获得多种能力,尤其体现在容纳性、自律性、敢为性、知识性、生活性等方面。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马君  
"获得感"首见于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此后有学者对什么是"获得感"进行了解读,认为"获得感"是一种积极的正向心理感受;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既有精神层面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继青  
改革"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的集中体现和形象化表达,这一思想为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提供了一个共识性认识和切实的方法论。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起点上,进一步明确了谁是教育改革的主体、谁是改革的受益者谁来推动改革的基本问题。本研究辨析了"获得感"思想的内涵,明确以"获得感"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提出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论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优化政策过程,完善制度安排,创新改革路径和模式,逐步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改革的"获得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晖  于秀丽  
思政课教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关注高中思政课教师获得感是推进思政课改革与创新、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迫切需要。高中思政课教师获得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社会、学校、教师共同作用的产物。为有效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师获得感,需加强政策落实,构建教师发展平台,调整学校评价体系,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以贯通获得感提升的有效路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限   许辉   朱博文  
<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成效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成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进入新时代,获得感一词被广泛应用在诸多行业、诸多领域,成为评判和检验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也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已经成为思政教育理论界与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扎实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及测评研究,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与鲜活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李骄阳   樊振佳   杨丽娟  
[目的/意义]在建设数字包容体系的过程中,探究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生活的数字获得感问题,聚焦老年群体融入数字包容体系的主动性,尝试解构老年群体数字获得感的形成和作用机制。[研究设计/方法]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对老年人数字获得感进行扎根研究,借助NVivo12对访谈内容予以编码,探究老年人数字获得感的形成和作用机制,构建老年群体在数字包容环境中获得感作用机制概念模型,进一步探讨各因素间的作用关系及理论原理。[结论/发现]老年群体数字矛盾是数字惰性与连接需求之间的摩擦现象,是老年人主动产生数字技术应用行为的重要前置因素;老年群体数字技术应用行为中的自我实现获得感和公平参与获得感是决定其是否主动走向数字包容的关键因素;社会支持通过满足老年群体关怀需求影响其数字获得感,进而影响其融入的主动性。[创新/价值]关注老年群体的主动性,研究数字获得感的形成和作用机制,为探寻数智时代数字包容体系建设的特点和方向提供积极参考。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玉珍   张雪珂  
促进跨阶层向上流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对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都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构建测度获得感的指标体系,结合2015年CGSS数据库、2019年和2021年CSS数据库,探究了跨阶层流动对于获得感的影响,并检验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跨阶层向上流动能够提升经济、政治、民生获得感,对于低阶层出身的群体提升效果更明显;跨阶层向上流动可以通过缓解收入不平等和机会不均等影响获得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调节二者之间的作用;跨阶层流动对于获得感的影响在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较小。研究结论从微观层面证实了跨阶层流动与获得感的关系,从理论层面探究了二者的影响机理,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