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75)
- 2023(7733)
- 2022(6418)
- 2021(5616)
- 2020(4675)
- 2019(10291)
- 2018(9861)
- 2017(18251)
- 2016(10416)
- 2015(11261)
- 2014(10913)
- 2013(10796)
- 2012(10063)
- 2011(9184)
- 2010(8779)
- 2009(7848)
- 2008(7607)
- 2007(6587)
- 2006(5821)
- 2005(5025)
- 学科
- 济(37891)
- 经济(37812)
- 管理(30885)
- 业(26385)
- 企(20457)
- 企业(20457)
- 方法(16365)
- 数学(14747)
- 数学方法(14595)
- 学(12644)
- 环境(11959)
- 农(11446)
- 财(10385)
- 中国(9341)
- 贸(8539)
- 贸易(8538)
- 制(8450)
- 易(8357)
- 业经(8159)
- 农业(7688)
- 划(7214)
- 地方(6428)
- 融(6192)
- 金融(6192)
- 银(6092)
- 和(6041)
- 银行(6021)
- 务(6015)
- 财务(6004)
- 财务管理(5995)
- 机构
- 大学(150900)
- 学院(148797)
- 济(58690)
- 经济(57712)
- 研究(56321)
- 管理(53764)
- 理学(47561)
- 理学院(46981)
- 管理学(45947)
- 管理学院(45710)
- 科学(39688)
- 中国(39476)
- 农(39246)
- 业大(32675)
- 京(31741)
- 农业(31137)
- 所(30776)
- 研究所(28737)
- 财(25342)
- 中心(24705)
- 院(21193)
- 农业大学(21185)
- 江(21015)
- 财经(20645)
- 省(19940)
- 北京(19699)
- 经(18931)
- 经济学(18197)
- 科学院(17711)
- 室(17664)
- 基金
- 项目(112046)
- 科学(85581)
- 基金(82130)
- 家(77360)
- 国家(76802)
- 研究(70570)
- 科学基金(62672)
- 社会(45355)
- 自然(44245)
- 基金项目(44213)
- 省(44031)
- 自然科(43131)
- 自然科学(43113)
- 社会科(43007)
- 社会科学(42996)
- 自然科学基金(42383)
- 划(38002)
- 资助(32543)
- 教育(30916)
- 重点(26333)
- 计划(24712)
- 编号(24516)
- 发(23658)
- 部(23593)
- 科研(23116)
- 创(23064)
- 科技(22760)
- 创新(21809)
- 业(20427)
- 大学(19478)
共检索到2078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齐泽民 王开运
在缺苞箭竹-紫果云杉原始林下选取5个密度的缺苞箭竹,研究密度对缺苞箭竹生物量、C及养分贮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个生长季中,缺苞箭竹生物量、净生产量、平均单株生物量、植物及土壤的C、养分贮量在(80±5~260±9)株.m-2密度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在高密度(310±15)株.m-2时有所降低,210~260株.m-2是缺苞箭竹最适密度范围。各密度缺苞箭竹养分元素贮量排序总体上均为K>N>Ca>P>Mg。在密度较低时,地下部分C及养分贮量分配比例相对较高,有利于其占据土壤空间资源,而随密度的增高,地上部分比例增高,有利于其占据地上空间资源,反映了缺苞箭竹随密度变化的克隆生长生态适应对...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国斌 刘世荣 张远东 王植 缪宁
利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样地数据,基于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估测岷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碳密度、碳密度年增长率及其随林龄、海拔和坡向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暗针叶林的成熟林、过熟林生物量碳密度较高,中龄林、幼龄林生物量碳密度较低,成熟林、过熟林生物量碳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龄林和近熟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幼龄林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中龄林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最大,为1.3%,其次为过熟林,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为0.8%,幼龄林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最小,为0.7%;海拔3600~3800m处生物量碳密度最大,明显高于其他海拔区段;海拔3000~3400m处生物量碳密度...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鲜骏仁 胡庭兴 王开运 张远彬 朱雪梅 徐精文
为探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边界木树冠对林窗干扰的响应,对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这一植被类型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类型森林中边界木的数量、树高、胸径和偏冠率的分布。结果表明:一些林窗的个别边界木个体较小,但大多数边界木个体与群落乔木层中主要树木的个体大小相一致,一个林窗中边界木的平均高度可以用来表示林窗的高度;约1/5的边界木未出现偏冠现象,绝大多数边界木的偏冠率在0 5~0 7之间(占61 72%),不同树种间的偏冠有显著差异;单个林窗的边界木最少为5株,最多为17株,平均每个林窗拥有9 51株边界木。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针叶林 林窗边界木 偏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义贵 郝凯婕 李贤伟 范川 陈栎霖 王谢 王晓红
20世纪50到60年代,川西亚高山林区林分由于大量砍伐后更新,以及近年国家实施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显著变化。文章选取米亚罗林区典型的原始冷杉暗针叶林、灌木林、草地、云杉林、云杉+红桦混交林、退耕云杉林等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坡耕地为对照,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熵的动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在土壤表层显著大于亚表层(P<0.05);季节动态上土壤有机碳含量冬季最高,其次为夏季,秋季最低,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则表现出相反的动态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显著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瑜良 刘世荣 孙鹏森 张国斌 张瑞蒲
应用Li-cor LAI-2000植物冠层分析仪,研究生长季节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叶面积指数(LAI)的时间动态,比较4种岷江冷杉林分LAI的差异性,分析LAI与海拔和坡向之间的关系,探讨林分尺度和小流域尺度上LAI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小流域LAI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明显,为单峰曲线,峰值(5.82±1.32)出现在8月中旬;4种岷江冷杉林LAI平均值为5.44±0.83,不同林分之间LAI差异极显著(p草类-箭竹-岷江冷杉林>草类-杜鹃-岷江冷杉林>藓类-杜鹃-岷江冷杉林;随着海拔升高,LAI先增加,后减小,转折点出现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马姜明 刘世荣 史作民 张远东 康冰 陈宝玉
以立地条件相似的原始暗针叶老龄林作为对照,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海拔3100~3600m的阴坡、半阴坡,对50块标准地进行调查,对川西亚高山箭竹原始暗针叶老龄林和藓类原始暗针叶老龄林经采伐后形成的不同恢复系列(20、30、40和50年)次生林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动态进行研究。共记录维管植物167种,隶属于44科117属;次生林物种种类差别不大,但优势种重要值随森林恢复不断发生变化,20、30、40和50年生次生林群落的优势种为红桦,而160~200年生的原始暗针叶老龄林优势种为岷江冷杉;随着森林的恢复,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30~40年之间物种丰富度上升最快,到原始暗针叶老龄林时显著下降,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霍小鹏 李贤伟 张健 张兴华 代杰 张良辉
为川西亚高山人工林水源涵养效益评价与林分结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对该区不同恢复阶段的人工针叶林类型林地枯落物蓄积量及其最大持水量、土壤贮水与渗透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枯落物蓄积量随林龄增大而增加,排序为:70 a云杉林(F)>40 a云杉林(C)>40 a云杉-落叶松林(E)>55 a云杉林(B)>40 a落叶松林(D)>桦木林(BF)>25 a云杉-落叶松林(A)>灌木林(SF)>裸露地(BL),林地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也呈相同的趋势。(2)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有机质与非毛管孔隙度逐渐减小,土壤pH、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变化趋势不明显。(3)在0~30 cm...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熊凯 赵玉娟 陈健 张运 赵广东 杨洪国 史作民 许格希
【目的】对川西米亚罗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pH和养分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可为深入了解川西亚高山林区土壤质量以及区域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在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亚高山暗针叶林9.6 hm2(400 m×240 m)动态样地,采用野外布点采样、实验室测定、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动态样地表层0~10 cm土壤pH和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结果】(1)亚高山暗针叶林动态样地的土壤pH均值为4.85;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值分别为50.05、3.40、0.53、24.97 g/kg,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含量均值分别为11.44、2.24、8.12 mg/kg;(2)p H低值主要分布在动态样地西侧,有机碳、全氮、全磷、铵态氮高值主要分布在动态样地东侧,全钾高值主要呈南北走向的条带状分布,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分布则呈斑块状;(3)土壤pH和养分的变异系数在11%~86%之间,其中pH的变异系数为11%,硝态氮和有效磷的变异系数均为86%。土壤pH和养分的块基比值范围为0.11~0.50,硝态氮和有效磷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他土壤性质呈现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4)除pH与全氮和全钾、有机碳与铵态氮、全氮与有效磷、全磷与全钾和硝态氮、全磷与有效磷外,其余21对土壤性质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P <0.01)。【结论】川西米亚罗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呈酸性,各土壤养分含量富集程度较高。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土壤性质之间具有较为普遍的相互联系,土壤有机碳在本文研究的8个土壤性质的综合变异中最具有代表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熊凯 赵玉娟 陈健 张运 赵广东 杨洪国 史作民 许格希
[目的 ]探究川西米亚罗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异质性,为评价川西亚高山林区土壤质量、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研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9.6 hm2(400 m×240 m)动态样地,采用野外布点采样、实验室测定、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动态样地表层0~10 cm土壤微量元素铁(Fe)、锰(Mn)、铜(Cu)、锌(Zn)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土壤pH、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米亚罗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动态样地的土壤Fe含量均值为17.22 g·kg-1,Mn、Cu、Zn含量均值分别为423.09、4.33、47.91 mg·kg-1;(2)土壤Fe、Mn、Cu、Zn含量的高值主要呈斑块状分布在动态样地东侧高海拔区域,土壤Zn的空间分布较简单,连续性较强;(3)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为29.76%~63.84%,其中,Fe含量的变异系数为29.76%,Mn含量的变异系数为63.84%。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块基比值范围为0.08~0.50,土壤Mn、Cu呈现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Fe、Zn呈现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4)除了土壤Cu与pH、土壤Zn与SOC、土壤Zn与TK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 0.05)外,其它17对土壤性质之间均呈显著(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熊凯 赵玉娟 陈健 张运 赵广东 杨洪国 史作民 许格希
[目的 ]探究川西米亚罗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异质性,为评价川西亚高山林区土壤质量、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研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9.6 hm2(400 m×240 m)动态样地,采用野外布点采样、实验室测定、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动态样地表层0~10 cm土壤微量元素铁(Fe)、锰(Mn)、铜(Cu)、锌(Zn)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土壤pH、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米亚罗亚高山原始暗针叶林动态样地的土壤Fe含量均值为17.22 g·kg-1,Mn、Cu、Zn含量均值分别为423.09、4.33、47.91 mg·kg-1;(2)土壤Fe、Mn、Cu、Zn含量的高值主要呈斑块状分布在动态样地东侧高海拔区域,土壤Zn的空间分布较简单,连续性较强;(3)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为29.76%~63.84%,其中,Fe含量的变异系数为29.76%,Mn含量的变异系数为63.84%。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块基比值范围为0.08~0.50,土壤Mn、Cu呈现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Fe、Zn呈现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4)除了土壤Cu与pH、土壤Zn与SOC、土壤Zn与TK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 0.05)外,其它17对土壤性质之间均呈显著(P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樊艳荣 陈双林 杨清平 李迎春 郭子武 陈珊
为优化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复合经营的立竹密度,以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3种立竹密度D1(1 500~2 500株.hm-2),D2(2 500~3 500株.hm-2),D3(3 500~4 500株.hm-2)的陡坡地粗放经营毛竹林为对象,调查分析了不同立竹密度毛竹林下多花黄精种群生长状况和生物量积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毛竹林立竹密度对多花黄精地径、叶片叶绿素值和各构件生物量分配比例影响不明显,而对多花黄精种群密度、株高、各构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积累有一定的影响,均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不同立竹密度毛竹林下的多花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永健 陶建平 李媛 余小红 席一
比较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与针叶林有竹与无竹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与更新状况。结果表明:华西箭竹的存在未改变森林演替过程中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但降低了各阶段物种多样性,尤其对灌木层多样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对阔叶林物种的影响大于针叶林;与无竹环境相比,华西箭竹环境下林分各层物种丰富度都有所降低,灌木层的均匀度和多样性明显下降,但对草本层影响较小;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与针叶林无竹环境乔木幼苗数量大于华西箭竹环境,箭竹环境光资源较差且枯落物较厚,不利于幼苗萌发与生长;糙皮桦幼苗及各径级树木在阔叶林无竹环境数量最多,而岷江冷杉在针叶林无竹环境最多,但在箭竹环境也有一定数量;华西箭竹的存在阻碍了糙皮桦的高生长,但对冷...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胡海清 罗斯生 罗碧珍 魏书精 李小川 王振师 吴泽鹏 周宇飞 刘菲
[目的]定量研究不同林火干扰对森林生物碳库的变化规律,揭示林火干扰对森林生物碳密度的影响机制,为林火干扰后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东省亚热带2种典型针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样地比较法,以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试验分析为主要手段,定量测定不同林火干扰强度对森林生物碳库(植被碳库和凋落物碳库)碳密度与碳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林火干扰对亚热带2种典型针叶林的植被和凋落物碳密度有影响,均表现为对照>轻度林火干扰>中度林火干扰>重度林火干扰。轻度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而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则显著降低了植被碳密度(P轻度林火干扰>中度林火干扰>重度林火干扰,而草本碳密度则呈现与乔木碳密度相反的变化趋势。林火干扰显著影响乔木和草本碳密度,亦对灌木碳密度产生了影响。不同林火干扰强度对凋落物碳密度的影响有所差异,但不同林火干扰强度均显著减少了凋落物碳密度(P<0.05),并随林火干扰强度的增加其减少幅度增大。[结论]林火干扰减少了植被和凋落物碳密度,进而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之洲 宁晨 闫文德 倪晓薇 陈毅 宁晓波
以贵州喀斯特地区3种针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样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数据,对各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含量以及碳储量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天然林、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生物量分别为103.46、140.55、164.15 t/hm2;林下植被及死地被物层生物量分别为7.762、6.994、8.622 t/hm2。林木各器官含碳量:马尾松天然林0.4270.530 g C/g、马尾松人工林0.4430.574 g C/g、湿地松人工林0.4440.466g C/g。3种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庆 刘世荣 安树青 蒋有绪 林光辉
根据2003年夏季测得的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亚高山暗针叶林地区3个不同群落的降水、土壤水、浅层地下水(泉水)氢稳定同位素含量(δD),分析土壤剖面各层次土壤水氢稳定同位素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水分迁移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表层(枯枝落叶层)水δD受降水δD的直接影响,并且与降水δD有相同的变化趋势;2)A、B、C群落土壤垂直剖面的土壤水δD空间分布形式反映了降水δD的时间变化特征。0~20cm上层土壤水δD值很低,20~40cm时迅速升高,50~60cm时基本稳定,50~60cm深层土壤水δD受浅层地下水δD的影响增强;3)土壤水δD介于降水δD与浅层地下水δD之间,表明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水源...
关键词:
土壤水 氢稳定同位素 暗针叶林 四川卧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