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52)
- 2023(6444)
- 2022(5341)
- 2021(4809)
- 2020(4116)
- 2019(8998)
- 2018(8501)
- 2017(15813)
- 2016(8799)
- 2015(9500)
- 2014(9197)
- 2013(9062)
- 2012(8328)
- 2011(7529)
- 2010(7672)
- 2009(7835)
- 2008(6654)
- 2007(5580)
- 2006(4831)
- 2005(4225)
- 学科
- 济(31903)
- 经济(31828)
- 管理(25746)
- 业(24621)
- 企(19246)
- 企业(19246)
- 方法(14770)
- 数学(13320)
- 数学方法(13182)
- 农(9997)
- 财(9669)
- 学(8304)
- 中国(8295)
- 制(8237)
- 贸(7773)
- 贸易(7772)
- 易(7604)
- 业经(7241)
- 农业(6583)
- 融(6387)
- 金融(6385)
- 银(5894)
- 银行(5850)
- 技术(5693)
- 务(5640)
- 财务(5631)
- 财务管理(5622)
- 行(5559)
- 体(5522)
- 企业财务(5386)
- 机构
- 大学(130328)
- 学院(128391)
- 济(51338)
- 经济(50482)
- 管理(47301)
- 研究(46499)
- 理学(42024)
- 理学院(41528)
- 管理学(40769)
- 管理学院(40558)
- 农(33919)
- 中国(33695)
- 科学(31884)
- 农业(27466)
- 业大(27351)
- 京(26753)
- 所(25264)
- 研究所(23571)
- 财(22800)
- 中心(20540)
- 农业大学(18781)
- 财经(18556)
- 江(17968)
- 经(17017)
- 院(16603)
- 北京(16155)
- 经济学(16046)
- 省(15681)
- 科学院(14744)
- 经济学院(14652)
- 基金
- 项目(95084)
- 科学(73125)
- 基金(70444)
- 家(66167)
- 国家(65630)
- 研究(59903)
- 科学基金(53979)
- 社会(39578)
- 基金项目(37903)
- 自然(37691)
- 社会科(37500)
- 社会科学(37491)
- 自然科(36843)
- 自然科学(36825)
- 省(36697)
- 自然科学基金(36208)
- 划(32201)
- 资助(27683)
- 教育(26640)
- 重点(22067)
- 编号(21210)
- 计划(20878)
- 部(20638)
- 创(20025)
- 发(19545)
- 科研(19300)
- 创新(18848)
- 科技(18631)
- 业(18370)
- 国家社会(17177)
共检索到1769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春艳 张巨松 向雁玲 田立文 崔建平 林涛 郭仁松
[目的]随着拾花劳动力紧缺以及拾花价格上涨,棉花机械采收已成为主要的棉花采收方式,研究机采棉种植模式下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棉花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十分必要。[方法]以‘新陆中54号’为供试品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18和24万株·hm-22个种植密度,副区为0、170、320、470 kg·hm-24个施氮量。[结果]当种植密度为24万株·hm-2、施氮量320 kg·hm-2时,增产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分别为33.64%和6.38 kg·kg-1,与最高产量差异不显著。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株高、倒3叶宽、真叶数、果枝数、茎粗、主茎日增长量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增加;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以上性状呈降低的趋势。增施氮肥及增加种植密度均会延长生育期。在种植密度为18万株·hm-2时,叶面积指数、单株结铃数、单铃质量、衣分、籽棉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在24万株·hm-2密度条件下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农艺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呈正相关关系。增产率及氮肥农学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结论]南疆阿克苏地区棉花种植密度24万株·hm-2、施氮量320 kg·hm-2较为理想,增产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产量较高,农艺性状符合机采的标准。
关键词:
棉花 种植密度 施氮量 生长特性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春艳 张巨松 石洪亮 李健伟 窦海涛 向雁玲
为研究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机采棉冠层叶面积指数、透光率和果枝长度等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2个种植密度D18(18万株/hm~2)和D24(24万株/hm~2),副区设4个施氮量N0(0kg/hm~2)、N170(170kg/hm~2)、N320(320kg/hm~2)和N470(470kg/hm~2)。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下,随种植密度增大,单株结铃数、单铃重与衣分减小,冠层上、中和下部叶面积指数增大,冠层上、中和下部果枝长度呈先降后增的趋势,冠层开度降低,冠层上、中和下部单铃重逐渐降低。同一种植密度下,当种植密度为D18时,随施氮量的增加,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籽棉产量、皮棉产量、DIFN、冠层上、中和下部叶面积指数及果枝长度均呈上升趋势,表现为N470>N320>N170>N0,种植密度D24条件下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表现为N320>N470>N170>N0。D24N320处理虽然较最高籽棉产量略低,但差异不显著,其增产率及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最高,在减少氮肥投入量的同时也减轻了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因此,当种植密度为24万株/hm~2、施氮量为320kg/hm~2是本试验条件下最理想的种植密度与施氮量。
关键词:
种植密度 施氮量 机采棉 叶铃分布 产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燕 张谦 董明 李冰 王树林 冯国艺 梁青龙 祁虹
[目的]研究行距和密度对机采棉株型塑造、高产和优质群体结构的影响,明确适合冀南棉区机采棉株行距配置的方法。[方法]以‘冀棉803’为试验材料,研究4种行距(L1:66 cm、L2:76 cm、L3:86 cm和L4:96 cm)和3种密度(D1:45 000 株·hm~(-2)、D2:75 000 株·hm~(-2)和D3:105 000 株·hm~(-2))对棉花株型塑造、群体冠层结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1)不同行距处理相比,L1处理的株型特点为果枝长度较长,果枝夹角较小;L2和L3处理的株型特点为果枝长度较短;L4处理的株型特点为株高较低,果枝数较少。与D1相比,D2和D3处理株高、果枝始节高度增加,果枝长度、果枝节数和吐絮率降低,棉花株型更紧凑。2)在棉花花铃期,与L2处理相比,L3和L4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显著降低5.74%和25.36%,透光率分别显著增加50.00%和125.00%;与D1处理相比,D2和D3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7.87%和28.28%,透光率分别降低25.00%和50.00%,叶倾角分别降低8.68%和13.35%,均达到显著水平。与该区域机采棉常规栽培模式L2D2相比,L1D2、L1D3和L2D3的冠层结构没有显著差异,L3D3的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透光率显著降低。3)随着行距的增加,棉花单株铃数、总铃数和产量随之降低,铃重呈增加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棉花单株铃数随之降低,总铃数和产量随之增加。与L2D2相比,L1D2、L1D3和L3D3的产量分别增加8.70%、7.97%和4.38%,但差异并不显著。4)L2处理的棉纤维长度比L1和L4处理显著增加3.67%和4.40%;L4处理的棉纤维整齐度比L1和L2处理显著降低2.15%和2.11%。与L2D2相比,L1D1、L1D2、L4D2和L4D3的棉纤维长度显著降低,L4D1的棉纤维整齐度显著降低,L4D2的棉纤维马克隆值显著增加。5)行距与产量及构成因素关系密切,密度与棉花株型指标和冠层结构指标关系密切,棉花株型指标与冠层结构指标及单株铃数关系密切。[结论]冀南棉区机采棉兼顾株型和产量的株行距配置组合为行距76 cm、密度75 000 株·hm~(-2),行距66 cm、密度105 000 株·hm~(-2)和行距86 cm、密度105 000 株·hm~(-2)。
关键词:
密度 株行距配置 机采棉 株型 产量构成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毋玲玲 魏玉杰 宿翠翠 张兆萍 陈芳 王玉红
为明确引黄灌区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最佳种植密度和适宜氮肥施用量,本试验选用红花‘甘红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氮量,副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施N水平(45、90、135 kg·hm~(-2))和4个种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30 cm×60 cm、25 cm×60 cm、25 cm×50 cm、27 cm×40 cm),研究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红花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显著影响红花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氮素积累量随着两者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籽粒产量、羟基红花黄色素A (HSYA)、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受交互作用影响显著,干花产量对种植密度反应敏感。其中,施氮量90 kg·hm~(-2)、株行距25 cm×50 cm条件下,HSYA含量最高,其余指标在施氮量90 kg·hm~(-2)、株行距25 cm×60 cm条件下趋于最大。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氮素利用协同提高,在引黄灌区红花种植最佳施氮量为90 kg·hm~(-2),种植密度以株行距25 cm×50 cm或25 cm×60 cm为宜。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思平 丁效东 向丹 曾路生 张玉晓 解军蕊 黄信诚 高发瑞
针对水稻生产中氮肥用量增加、栽植密度越来越低等问题,深入探究水稻施氮量和栽植密度的互作效应对水稻生长、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减少施氮、高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找出水稻栽植密度与施氮量的最佳组合。以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水稻试验田种植的第2季水稻圣稻18号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设置氮肥水平与栽植密度双因素处理,施氮量设4个水平:无氮(N1),0 kg/hm~2;低氮(N2),216 kg/hm~2;中氮(N3),288 kg/hm~2;高氮(N4),360 kg/hm~2。栽植密度设3个梯度:低密度,24万穴/hm~2;中密度,27万穴/hm~2;高密度,30万穴/hm~2。共12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拔节期水稻的株高、鲜质量、叶面积及分蘖数均以30N3处理为最佳。对于水稻养分吸收,中氮中密度下的水稻氮素含量最高,其中27N2处理在抽穗期比24N2处理高出20. 2%,27N3处理在灌浆期比27N1处理高出1. 30%。而水稻全磷、全钾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试验还表明,在中密度条件下,288 kg/hm~2的施氮处理比不施氮肥产量提高12. 1%;在中氮条件下,27万穴/hm~2的栽植密度比低密度处理产量提高18. 5%。因此,氮肥水平与栽培密度的最优组合为288 kg/hm~2和27万穴/hm~2,该组合在降低施氮量,控制合理密度的同时,产量实现最优,达到14 615. 3 kg/hm~2。
关键词:
水稻 氮肥水平 栽植密度 生长指标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明 李洪民 张爱君 陈晓光 靳容 蒋薇 唐忠厚
为探讨氮肥用量和栽插密度与鲜食型甘薯产量、品质及淀粉糊化特性的关系,以徐薯32和徐紫薯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施氮量(N)水平和5个密度(D)水平,于2017,2018年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两品种的薯块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密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总体上在N0(0 kg/hm~2)和D1(43 785株/hm~2)水平下薯块产量最高。施氮使2个甘薯品种的干物质率降低,而显著增加了蛋白质含量;随栽插密度的增加,干物质率、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总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还原糖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可溶性糖含量呈波动变化,均在D3水平下最低。施氮总体上使两品种块根的淀粉最高黏度、最低黏度和崩解值明显降低,消减值均明显升高,造成蒸煮食味品质的下降;两品种的最高黏度、最低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值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波动变化,徐薯32在D3水平下最大,而徐紫薯5号在D2水平下最高;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甘薯淀粉RVA谱的影响存在品种间和特性间的差异。综合本试验结果,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大量施氮使甘薯产量下降,并降低了薯块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在43 785株/hm~2的密度水平下薯块产量最高,但适当增加密度有利于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提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梦 梁茜 葛均筑 郑志广 张垚 马志琪 吴锡冬 杨永安 侯海鹏
为明确施氮量对不同密度夏玉米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以京农科728(JNK728)为材料,设置密度和施氮量的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显著提高JNK728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与N180相比,N300和N360叶面积指数(LAI)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DM)显著增加。增加密度显著降低同等施氮水平下JNK728吐丝后穗位叶SPAD值和DM,但显著提高V12-R1+20阶段的LAI。增加施氮量和增加密度均可显著提高JNK728的产量,低密度下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显著增加穗行数和千粒质量而提高产量,高密度下施氮量超过300 kg/hm~2显著增加行粒数,增加密度通过增加穗数提高产量。施氮量增加氮肥偏生产力降低31.2%~72.3%,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提高12.5%~52.6%,增加密度后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总之,在本研究条件下,耐密抗倒夏玉米在7.5×104株/hm~2时,施氮量宜低于300 kg/hm~2,产量可达9.5×10~3 kg/hm~2;增加密度至9.0×10~4株/hm~2时施氮量在300~360 kg/hm~2为宜,产量可达12.0×10~3 kg/hm~2。总之,在本研究条件下,耐密抗倒夏玉米选择耐密抗倒品种在中密度(7.5×10~4株/hm~2)时,施氮量宜低于300 kg/hm~2,产量可实现9.5×10~3 kg/hm~2,增加密度至9.0×10~4株/hm~2,施氮量在300~360 kg/hm~2为宜,产量可以达到12.0×10~3 kg/hm~2。
关键词:
施氮量 密度 夏玉米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振江 张林 任永浩 解华云 刘洪 胡立勇
以糯小麦新品种华糯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糯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当基本苗种植密度为120×104~240×104/hm2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籽粒产量明显增加,籽粒粗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当基本苗种植密度达300×104/hm2时,籽粒产量增加不明显,面团形成时间明显缩短、评价值明显降低。氮肥施用量为75~225 kg/hm2,增施氮肥可同步提高籽粒产量、籽粒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评价值,而当氮肥施用量达300 kg/hm2时,籽粒产量和评价值下降,籽粒粗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增加,但增幅较小。本试验条件下使华糯1号高产和优质的最佳组合是基本苗...
关键词:
糯小麦 种植密度 施氮量 产量 品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董晨生 陈志信 牛俊义 张金文 葸玉琴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ological guide for cultivating wild Pteridium aquilinum,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planting density and fertilizers on growth and yield of Pteridium aquilinum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ow planting density(25?cm?11?cm) favoured the deve...
关键词:
蕨菜 栽植密度 施肥种类 鲜菜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艳花 杜成章 陈红 王萍 张继君
通过研究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对大粒蚕豆"通蚕鲜8号"产量及生长量的影响,得出在施肥组合为有机肥500 kg+40 kg P+10 kg K+5 kg N、密度为120 000株/hm2时蚕豆产量最高,达到3580.995 kg/hm2。高密度有利于蚕豆产量和株高的形成,而低密度有利于蚕豆叶片增长,NPK肥对叶苔数的增加和叶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蚕豆苗期即1月18日至2月27日期间叶龄增长速率为2.88小叶/d,开花结荚期即2月27日至3月29日之间叶龄增长迅速,达7.87小叶/d,同时,在此期间株高及叶苔数的生长速率也较高。蚕豆分枝的旺盛形成期为1月17日至2月18日,生长后期一些无效分枝会衰...
关键词:
蚕豆 密度 肥料 产量 生长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石德杨 李艳红 夏德军 张吉旺 刘鹏 赵斌 董树亭
【目的】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选用耐密型品种,增加种植密度是现在玉米获得高产的主要措施之一。然而,高密度种植加剧了玉米生长空间的压力,导致单株生长受到抑制,单株产量降低。根系作为吸收土壤水分与养分的主要器官,其生长受密植条件抑制。研究夏玉米品种根系特性对密度响应的基因型差异,探明密植条件下耐密型夏玉米根系特性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为耐密型夏玉米品种的根系改良及密植条件下养分与水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2015年在山东农业大学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洪立洲 王茂文 丁海荣 朱小梅 刘冲 邢锦城 赵宝泉
以三角叶滨藜为材料,研究了播种密度及氮肥对三角叶滨藜生长、鲜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3.75(B1)、7.5(B2)kg.hm-2的播种量,100(N2)、200(N3)kg.hm-2的施氮量均可以显著提高三角叶滨藜的株高及鲜菜产量。7.5(B2)kg.hm-2的播种量,200(N3)kg.hm-2施氮量较有利于三角叶滨藜鲜菜总产量的增加。②100(N2)-200(N3)kg.hm-2范围内的氮肥能显著提高三角叶滨藜Vc及蛋白含量。15(B4)kg.hm-2的播种量不利于三角叶滨藜品质的积累,Vc及蛋白含量显著下降。
关键词:
播种密度 三角叶滨藜 生长 品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侃 谢章书 何玉玺 杨丹 许豆豆 覃业玲 李佳芮 周成轩 朱方歌 郭歌 贺云新 刘爱玉 周仲华
以棉花早熟品种‘湘K27’和‘JX0010’为试验材料,以晚熟品种‘HN127’为对照,分别设置2个种植密度(2000株/(667 m2)、3000株/(667 m2))和2个播期(5月25日、6月5日),于2021年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基地进行大田试验,通过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播期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熟直播棉较晚熟品种SPAD值高;晚熟品种SOD活性总体高于早熟品种,晚播较早播在蕾期到花铃期时能显著提高棉花的SOD活性;从POD活性来看,早熟棉较优;从MDA含量来看,在早播和高种植密度条件下,营养生长期(蕾期)以晚熟品种表现较佳,生殖生长期(花铃期)以早熟品种‘JX0010’最优;品种极显著影响单铃质量、单株铃数和产量,且均表现为早熟品种优于晚熟品种。综合分析,早播有利于提高早熟棉产量,增加种植密度虽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产量,但增产潜力不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侃 谢章书 何玉玺 杨丹 许豆豆 覃业玲 李佳芮 周成轩 朱方歌 郭歌 贺云新 刘爱玉 周仲华
以棉花早熟品种‘湘K27’和‘JX0010’为试验材料,以晚熟品种‘HN127’为对照,分别设置2个种植密度(2000株/(667 m2)、3000株/(667 m2))和2个播期(5月25日、6月5日),于2021年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基地进行大田试验,通过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播期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熟直播棉较晚熟品种SPAD值高;晚熟品种SOD活性总体高于早熟品种,晚播较早播在蕾期到花铃期时能显著提高棉花的SOD活性;从POD活性来看,早熟棉较优;从MDA含量来看,在早播和高种植密度条件下,营养生长期(蕾期)以晚熟品种表现较佳,生殖生长期(花铃期)以早熟品种‘JX0010’最优;品种极显著影响单铃质量、单株铃数和产量,且均表现为早熟品种优于晚熟品种。综合分析,早播有利于提高早熟棉产量,增加种植密度虽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产量,但增产潜力不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雷新慧 吴怡欣 王家乐 陶金才 万晨茜 王孟 高小丽 冯佰利 高金锋
【目的】合理密植与施肥,可有效协调个体间的竞争,改善群体光环境,构建高产群体,是提高作物高产的重要途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甜荞抗倒性能及产量的影响,为荞麦抗倒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等花柱甜荞新品种西农D4103为试验材料,黄土高原主栽品种西农9976为对照,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2个栽培密度,分别为D1:90万株/hm~2、D2:135万株/hm~2;副因素为低、中、高3个施肥水平,分别为F1(N:120、P_2O_5:76.8、K_2O:56.4kg·hm~(-2))、F2(N:180、P_2O_5:115.2、K_2O:84.6 kg·hm~(-2))和F3(N:240、P_2O_5:153.6、K_2O:112.8 kg·hm~(-2)),于2021—2022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小杂粮试验站进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甜荞群体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倒伏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2年大田试验表明,提高种植密度,使甜荞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显著增加,光合有效辐射(PAR)和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显著下降,并减弱了叶片光合能力。施肥显著提高了甜荞群体LAI、SPAD和光合能力,降低了PAR,中肥水平较低肥水平的LAI、SPAD、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平均增加14.6%、6.7%、15.3%、15.2%和16.6%,PAR和胞间CO_2浓度(Ci)平均减少4.5%和6.7%。D2较D1处理的株高、重心高度、第2节间长、倒伏率和倒伏指数平均增加9.6%、12.5%、24.7%、19.8%和26.2%,而第2节间粗、充实度、抗折力和整株鲜重减少13.1%、7.4%、18.3%和8.5%。同等密度下增加施肥量,使甜荞株高、重心高度、第2节间长、整株鲜重、倒伏率和倒伏指数逐渐增加,第2节间粗、第2节间充实度、第2节间抗折力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提高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使甜荞产量显著增加,西农D4103的产量在D2F2处理下达最大值,较D1F1增产15.1%,较对照品种在同等施肥量下增产17.0%。【结论】构建合理的甜荞群体结构有利于增加群体受光面积,改善光合特性,降低田间倒伏率,从而提高产量。因此,黄土高原地区等花柱甜荞品种西农D4103推荐种植密度为135万株/hm~2,肥料施用量为中等施肥水平(N:180 kg·hm~(-2)、P_2O_5:115.2kg·hm~(-2)、K_2O:84.6 kg·hm~(-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