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65)
- 2023(4032)
- 2022(3427)
- 2021(3203)
- 2020(2793)
- 2019(6334)
- 2018(6031)
- 2017(12342)
- 2016(6607)
- 2015(7650)
- 2014(7442)
- 2013(7566)
- 2012(7054)
- 2011(6346)
- 2010(6343)
- 2009(5801)
- 2008(5815)
- 2007(5102)
- 2006(4295)
- 2005(3708)
- 学科
- 济(34646)
- 经济(34612)
- 业(24232)
- 管理(23766)
- 方法(22691)
- 数学(21153)
- 数学方法(20995)
- 企(20718)
- 企业(20718)
- 财(10477)
- 务(7598)
- 财务(7590)
- 财务管理(7579)
- 中国(7493)
- 企业财务(7407)
- 农(6755)
- 业经(5745)
- 技术(5563)
- 理论(5493)
- 融(5284)
- 金融(5284)
- 贸(5035)
- 农业(5033)
- 贸易(5033)
- 制(4981)
- 地方(4906)
- 易(4873)
- 人事(4748)
- 人事管理(4747)
- 银(4535)
- 机构
- 大学(101019)
- 学院(97780)
- 济(45507)
- 经济(44829)
- 管理(42039)
- 理学(37813)
- 理学院(37407)
- 管理学(36840)
- 管理学院(36662)
- 研究(26560)
- 财(22039)
- 中国(20219)
- 京(19244)
- 财经(18468)
- 经(17056)
- 经济学(15644)
- 经济学院(14422)
- 财经大学(14083)
- 范(13395)
- 师范(13289)
- 江(13243)
- 中心(13025)
- 科学(12885)
- 商学(12817)
- 商学院(12721)
- 北京(11851)
- 经济管理(11369)
- 所(11365)
- 业大(11310)
- 师范大学(11080)
- 基金
- 项目(66885)
- 科学(55533)
- 基金(52057)
- 研究(50697)
- 家(43275)
- 国家(42906)
- 科学基金(39021)
- 社会(35335)
- 社会科(33687)
- 社会科学(33683)
- 基金项目(27370)
- 教育(26150)
- 省(24829)
- 自然(24220)
- 自然科(23751)
- 自然科学(23750)
- 自然科学基金(23412)
- 资助(22356)
- 划(21247)
- 编号(19400)
- 部(17137)
- 教育部(16042)
- 成果(15992)
- 人文(15309)
- 国家社会(15221)
- 重点(14768)
- 创(14551)
- 大学(14313)
- 课题(13639)
- 创新(13469)
共检索到1338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春超 孙曙涛
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造成了留守儿童现象,而寄宿学校是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困难和积累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学校寄宿如何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和非认知能力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学校寄宿有助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但没有显著改善其非认知能力。学校寄宿对不同留守类型、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具有异质性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学习时间增加和师生互动交流频次提升是学校寄宿提高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主要渠道。成本—效益分析表明,当前我国寄宿学校投入的单位成本产生的效益相对较低,寄宿制度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树涛 毛亚庆
我国西部农村寄宿学校水平的高低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有显著的影响。在学校寄宿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寄宿不仅没能发挥对留守儿童家庭监护缺失的替代作用,反而成为影响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负面因素。分类模型显示,寄宿对小学生比对初中生、对男童比对女童有更为显著的负面影响。这需要我国加强寄宿学校建设,完善寄宿设施;提高寄宿管理水平,改善儿童的寄宿生活;减少寄宿对象向低学段延伸,适度拉近低龄寄宿儿童和女童的生活距离,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隐性支持。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寄宿状况 社会情感能力 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黎煦 朱志胜 陶政宇 左红
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对儿童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忽视了由个体家庭特征等微观因素和户籍制度等宏观因素引致的回流儿童这一群体。回流不仅代表儿童生活学习环境的物理位置变动,还可能对其多种能力产生影响。本文运用四川及河北两省13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回流对贫困地区农村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回流显著降低了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数学成绩,且该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研究还发现,随着回流时间的延长,回流儿童的认知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初步的机制分析表明,学校教育和家庭关怀的缺失是回流儿童认知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回流 农村儿童 认知能力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侯海波 吴要武 宋映泉
2001~2012年期间,为了整合教育资源,不少地方政府推行"撤点并校",中西部农村大量教学点被撤并。小学数量减少且向乡镇集中,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增加,导致低年级小学生被迫选择寄宿。本文利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河北省和四川省137所具有寄宿资格的乡镇小学所做的抽样调查数据,将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与对应距离区间内的教学点分布状况进行匹配,作为"撤点并校"政策的代理变量,评估了该政策对小学生低龄寄宿的影响,以及低龄寄宿对小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发现,设置教学点降低了小学生低龄寄宿的可能性,低龄寄宿阻碍了儿童人力资本积累的进程。
关键词:
撤点并校 低龄寄宿 人力资本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志胜 李雅楠 宋映泉
寄宿制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贫困地区农村137所寄宿制学校三期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贫困农村地区的寄宿制教育形式并不利于农村儿童的人力资本形成与积累,寄宿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较之非寄宿儿童均处于不利地位。寄宿教育对农村儿童发展的负面冲击存在"精英俘获"现象,表现为寄宿对男孩、家庭经济水平和母亲受教育程度较高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地区农村儿童的负面影响更大。现行的扩大义务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师资力量等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寄宿带来的不利影响,但不能完全破解农村寄宿制学校"寄而难育"的现实困境。
关键词:
寄宿教育 农村儿童 认知能力 非认知能力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吴贾 吴莞生
随着中国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留守儿童问题开始备受社会关注。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留守儿童对同伴的溢出效应。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比重的提高使得同班普通儿童的非认知能力显著降低,该效应主要源于留守男童,并且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普通儿童产生了更大的负面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教师投入降低以及班级氛围变差是重要的影响渠道。这意味着在没有考虑同伴溢出效应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被低估。本文结论对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缩小城乡人力资本差距、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周颖 杨天池
本文采用2013-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结合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控制了样本自选择性问题所带来的内生性估计偏误,分别研究了留守、随迁对农村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留守对儿童的认知能力有显著负向作用,并且对女童、非独生子女及高年级的儿童影响程度更大;第二,随迁对儿童的认知能力有显著正向作用,并对女童、非独生子女及高年级的儿童影响程度更大;第三,生均拨款的提高会显著增强农村儿童的认知能力。基于此,本文得到以下启示:为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学的教育政策,政府部门应该进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吴贾 张宇霞 楚鹏飞
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分析幼儿园增建如何影响家庭教育决策和儿童未来人力资本发展。基于手工整理的幼儿园数量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经验研究发现,我国2010年实施的幼儿园增建政策平均使6—16岁儿童数学和语文成绩提高约0.05—0.06个标准差。机制分析发现,接受幼儿园教育的儿童3—5岁的认知和非认知能力更高,未来也会获得更多的教育投入,显示出更明显的能力的动态互补性。保守估计我国2010年幼儿园增建政策的收益成本之比约为5.06。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韩保庆 王胜今 张敬霞
文章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基线数据和2018年追访数据,研究了留守经历对农村儿童成年后受教育水平的影响以及非认知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第一,童年时期父亲外出务工会提高农村儿童成年后的受教育水平;第二,童年时期母亲外出务工整体上并未对农村儿童成年后的受教育水平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对农村女孩成年后的受教育水平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第三,父亲外出务工会通过非认知能力中的顺同性、外向性和开放性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的受教育水平,母亲外出务工会通过非认知能力中的严谨性和外向性降低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的受教育水平。要重点关注母亲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母亲外出的留守女童的教育问题,同时要关注农村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发展。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周金燕
20世纪中期兴起的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人们可以通过培养自身的"能力"来提高未来收入,但"能力为何"却一直成为研究的黑箱。在传统的"瓦尔拉斯模型"环境下,"能力"被假设为与生产能力紧密相关的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被忽视,这限制了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力及其发展。本文试图总结人力资本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有价值并可投资的,在拓展传统模型的基础上,对非认知能力的经济价值和投资特征进行探索,并指出未来研究需要开展的议题。
关键词:
非认知能力 人力资本 经济价值 能力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吴莞生 吴贾 周芷涵
人力资本能力包括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教育的内卷化发展使得家庭、学校和老师都格外注重认知能力培养,往往忽视了非认知能力。然而,非认知能力会对个体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学校尤其是老师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数据,以儿童时期非认知能力具有较强可塑性为出发点,着重考察了以情感和信息反馈支持测度的教师行为对初中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并重点解决了教师行为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教师情感支持主要改善了儿童的亲和性和外倾性;教师对家长的信息反馈主要改善了儿童的严谨性与开放度。异质性分析表明,教师情感支持更有助于弱势群体儿童(农村户籍、留守和流动儿童)社交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提高。机制分析表明,教师情感支持提高了儿童交朋友的意愿从而提升亲和性与外倾性,信息反馈则通过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监管来提高儿童的严谨性与开放度。本文的研究对于培养健全的儿童“人力资本”,从学校角度提高弱势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为家庭教育提供了一定启发。
关键词:
非认知能力 教师支持 弱势儿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春超 钟锦鹏
儿童的非认知能力是其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开展小学生班级内随机排座实验,考察在随机形成的小组内学生干部同群效应对周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1)组内前后桌学生干部数量的增加对学生的开放度和神经质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2)组内学生干部的同群效应对于不同性别学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群体更受益于同群效应。(3)进一步分析发现,同群效应的实证结果与精品模型契合。在作用机制上,学生间的交互作用很好地解释了同群效应的组间异质性。分析揭示,合理利用学生之间的同群效应并增强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互动,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卓依 张竞 冯帅章 陈媛媛
本文以新冠疫情为例分析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差异。基于2017—2018年和2020年上海小学调查数据,回归结果表明,相比本地儿童,疫情冲击导致流动儿童的情绪稳定性显著下降0.222个标准差。家庭环境是造成流动儿童情绪稳定性下降更多的主要影响机制。在经济条件方面,流动儿童父母更多从事不稳定的工作,更易经历收入下降,心理压力增加;在学习支持方面,流动儿童家长较难提供安静的居家学习环境和有效的学习支持。
关键词:
公共卫生事件冲击 流动儿童 非认知能力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成奎 王宙翔 任飞容
早期认知能力发展是个体未来成就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认知能力的形成又受到个体努力及环境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年和2014年数据,构建儿童认知能力CES生产函数,检验了努力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儿童自身努力显著且稳健影响认知能力的形成,并且努力与环境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儿童进入初中后,努力会显著提高认知能力,而在小学以前,认知能力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样本发现,城镇儿童与家庭环境好的儿童,努力对认知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由此,政府应完善现行的义务教育政策,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等化水平,重视发挥父母对儿童认知能力形成的积极作用,进而激发儿童努力以有效地改善认知能力。
关键词:
努力 环境 儿童认知能力 CES函数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马艳云
本篇主要探究视听觉障碍儿童的基本认知能力。视觉障碍儿童的听觉注意、听觉记忆和听觉表象比正常人更好 ;听觉障碍儿童的视觉搜索 (视觉注意 )、视觉表象、运动表象和视觉记忆比正常人好。这些实验研究更好地支持了特殊教育的三原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