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02)
2023(7983)
2022(6658)
2021(6006)
2020(4719)
2019(10657)
2018(10343)
2017(19593)
2016(10792)
2015(11621)
2014(11846)
2013(11774)
2012(11535)
2011(10674)
2010(10902)
2009(9848)
2008(9810)
2007(8924)
2006(7972)
2005(7660)
作者
(34794)
(29099)
(28874)
(27346)
(18733)
(14216)
(13108)
(11241)
(11109)
(10632)
(10196)
(9865)
(9765)
(9523)
(9475)
(8837)
(8585)
(8562)
(8494)
(8385)
(7568)
(7478)
(7078)
(6770)
(6661)
(6595)
(6548)
(6440)
(6190)
(5951)
学科
(49779)
经济(49734)
(27265)
管理(25535)
(19731)
企业(19731)
地方(17521)
中国(17104)
方法(14762)
(14572)
数学(12476)
数学方法(12311)
业经(11968)
(11850)
农业(10248)
(10099)
金融(10098)
地方经济(10018)
(9977)
银行(9944)
(9741)
(9477)
(9456)
(9172)
(8269)
贸易(8259)
技术(8114)
(7905)
环境(7777)
发展(7061)
机构
学院(157545)
大学(155355)
研究(64546)
(62878)
经济(61443)
管理(52753)
中国(47737)
理学(44170)
理学院(43491)
管理学(42555)
管理学院(42255)
科学(42004)
(35429)
(35288)
(34860)
研究所(32215)
(29379)
中心(28088)
农业(27642)
业大(26382)
(25899)
(23482)
(22676)
北京(22606)
(22506)
财经(22471)
师范(22166)
(21229)
(20352)
科学院(19893)
基金
项目(103191)
科学(79324)
研究(72026)
基金(71973)
(65291)
国家(64697)
科学基金(53201)
社会(44605)
(42413)
社会科(42291)
社会科学(42283)
基金项目(37360)
(35489)
自然(34598)
自然科(33805)
自然科学(33790)
自然科学基金(33177)
教育(32112)
资助(30163)
(28561)
编号(27757)
重点(24235)
成果(23243)
发展(22349)
(21947)
(21624)
课题(21377)
(21316)
计划(20444)
创新(20054)
期刊
(77858)
经济(77858)
研究(49825)
中国(38251)
(33853)
学报(31721)
科学(27435)
农业(23266)
大学(22996)
学学(21910)
(21351)
管理(21137)
教育(19324)
(18595)
金融(18595)
业经(14103)
技术(13035)
经济研究(12839)
(12060)
财经(11189)
问题(9952)
(9647)
业大(8762)
科技(8442)
(8333)
(7536)
商业(7491)
世界(7455)
技术经济(7297)
林业(7281)
共检索到2549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普默  仪传冬  季清娥  张琪文  林嘉  王波  杨建全  宋东宝  陈家骅  
测试了斑翅果蝇寄主水果11种挥发性成分(己醛、2-庚酮、反式-2-己烯醛、芳樟醇、乙酸乙酯、水杨酸甲酯、己酸、α-紫罗兰酮、己醇、反式-2-己烯-1-醇和乙酸异戊酯)分别与一定比例的乙醇和乙酸混合对斑翅果蝇成虫的引诱效果,以筛选出对乙醇和乙酸混合液具有增效作用的挥发物,并对具有增效作用的挥发物进行正交试验,以找出具有最佳引诱效果的配方.结果表明:将一定浓度的己醛、2-庚酮、反式-2-己烯醛和芳樟醇添加到乙醇和乙酸中对斑翅果蝇雌雄成虫的引诱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以各种挥发物作为溶质,乙醇和乙酸混合液作为溶剂,将体积分数为1/5 000的己醛、1/500的2-庚酮和1/5 000的芳樟醇混合到乙醇和乙酸中对斑翅果蝇的引诱效果最好,引诱率达到86.4%.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晴阳  IDREES Atif  杜迎刚  季清娥  蔡普默  谷小红  王波  陈家骅  
测试了啤酒废酵母酶解液7种挥发性成分(3-甲基-1-丁醇、苯甲醛、乙酸辛酯、乙酸苯乙酯、辛酸乙酯、苯乙腈和苯乙醇)及其混合物对不同发育期橘小实蝇的引诱效果.结果显示,乙酸辛酯、乙酸苯乙酯和辛酸乙酯对橘小实蝇雌雄成虫的引诱作用显著;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得到200μL·m L-1乙酸辛酯、200μL·m L-1乙酸苯乙酯和100μL·m L-1辛酸乙酯的混合物对橘小实蝇的引诱效果最好,引诱率达到88.6%.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岳锋  杨斌  周庆宏  
将2种非寄主(藏柏、滇青冈)挥发性成分按块状、带状、行间、株间4种方式喷施于云南松枝梢上,10、40 min后分别对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的云南松梢的着虫数、平均每梢着虫数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株间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的云南松梢着虫数最少,平均每梢着虫数最低;其次分别为行间喷施、带状喷施、块状喷施;对照中云南松梢的着虫数、平均每梢着虫数最多。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的云南松梢着虫数、平均每梢着虫数40 min时的数量均多于10 min时的数量。说明按不同方式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于云南松梢上,对云南切梢小蠹嗅觉行为均有影响;以株间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对云南切梢小蠹嗅觉行为的影响最大,行间喷施次之,带状喷...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卓志航  杨伟  徐丹萍  杨春平  杨桦  刘臣山  
【目的】揭示云斑天牛对寄主核桃的选择机制,为筛选对云斑天牛具有生物活性的植物源引诱剂,实现对该虫的生态控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核桃树皮和树叶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核桃树皮和树叶共含有萜烯类、烃类、芳香族化合物、醇类、醛类、酮类、酯类、醌类和杂环化合物9类6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核桃树皮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9类36种,分别是15种萜烯类、4种烃类、4种芳香族化合物、...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健  宋学森  胡碗晴  蔡普默  陈家骅  
用小笼测试了8种与橘小实蝇气味结合蛋白Bdor OBP1结合强烈的寄主植物挥发物(β-紫罗兰酮、乙酸异戊酯、罗勒烯、苯乙醇、己酸乙酯、乙酸叶醇酯、乙酸丁酯、苯甲醛)及其混合物对不同发育期橘小实蝇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除苯甲醛外,7种挥发物对性成熟的橘小实蝇雌雄成虫都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且对雌雄虫的引诱效果无明显差异(乙酸丁酯除外);挥发物两两混配中,100μL·mL~(-1)乙酸异戊酯和20μL·mL~(-1)乙酸叶醇酯混配对橘小实蝇雌虫的引诱作用与单一挥发物相比显著减弱,500μL·mL~(-1)己酸乙酯和20μL·mL~(-1)乙酸叶醇酯混配的引诱作用与单一挥发物相比显著增强,引诱率为62.4%; 3种挥发物的混配没有明显增效.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杜秀娟  宋丽文  高长启  周春艳  李兴鹏  毛宝居  高群宗  潘丽铭  
在采用TCT-GC/MS对松果梢斑螟不同危害期红松挥发性物质分离鉴定的基础上,分析松果梢斑螟越冬幼虫对越冬幼虫转移危害期红松不同组织挥发性物质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松果梢斑螟不同危害期红松球果及越冬幼虫转移危害期红松不同组织挥发性物质的组成与含量均存在差异;红松健康球果、健康2年生枝和针叶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对越冬幼虫的引诱作用显著高于乙醇对照组,而红松健康球果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的引诱作用显著大于健康2年生枝与针叶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α-蒎烯、柠檬烯及α-蒎烯+β-蒎烯乙醇溶液对越冬幼虫的引诱作用明显强于红松健康球果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且以α-蒎烯的引诱作用最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光  金幼菊  骆有庆  沈应柏  陈华君  
植物挥发性物质在昆虫搜寻寄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该文首次利用动态顶空采集法 ,提取了光肩星天牛部分寄主树种合作杨、新疆杨、毛白杨、旱柳未损伤及遭受机械损伤后的挥发性物质 ,共鉴定出 56种化合物 ,包括醛类、酯类、醇类、萜烯类、脂肪酸类等 .结果表明 ,感光肩星天牛树种释放较多的酯、萜类物质 ,而抗性树种则释放较多的醇、醛类物质 .在遭受机械损伤后醛类和醇类物质的释放量增加 ,同时还产生大量的萜类物质 .这些物质释放的变化可能与光肩星天牛的取食习性有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大风  李叶静  孔祥波  张真  王鸿斌  焦相杰  段瑞龙  陈洁  李继峰  
采用顶空吸附采样法采集落叶松八齿小蠹3种寄主(华北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树干和针叶的萜烯类挥发物,用正己烷洗脱后经手性气相色谱及质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同时采用触角电位仪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仪联用技术分析落叶松八齿小蠹对聚集信息素成分和寄主单萜类成分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共鉴定出12种挥发性单萜烯成分,其中,S-(-)-α-蒎烯、R-(+)-α-蒎烯、3-蒈烯、R-(+)-β-蒎烯和S-(-)-β-蒎烯的含量占80%以上。3-蒈烯,S-(-)-α-蒎烯、(+)-柠檬烯、γ-萜品烯和萜品油烯均表现出EAD活性。另外,对伞花烃也有强烈的EAD信号,但在健康树体挥发物中未检测到该成分。落叶松八齿...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魏辉  田厚军  陈艺欣  杨广  占志雄  黄玉清  
采用电生理方法测定小菜蛾雌、雄成虫对雌蛾性信息素(sex pheromone,SP)两种主要组分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ld)和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以及性信息素与寄主植物5种挥发性物质混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当供试浓度为20.0 g·L-1时,雄蛾对Z11-16:Ald的EAG反应相对值显著高于Z11-16:Ac.将Z11-16:Ald和Z11-16:Ac按照质量比5∶5和7∶3进行混配,当供试浓度为20.0 g·L-1时,雄蛾对5∶5配比的EAG反应相对值显著高于7∶3配比.部分供试植物挥发性物质能增强小菜蛾对性信息素的EAG反应,但会因植物...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孙绪艮  乔鲁芹  
Olfactory respones of Tetranychus viennensis to different plants odors with “Y” olfactometer and petri-dish was studied and volatiles from leaves of different plants were absorbed with SPME and analyzed with GC-MS. It was showed: Olfaction takes part in the response during the Hawthorn Spider Mite ...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戴小枫  丁红建  
寄主植物挥发性它感信息物质与害虫行为的关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戴小枫,丁红建害虫在寻找寄主植物的识别过程中,由寄主植物释放的它感信息化合物(挥发性次生物质)起着关键的通讯引导作用,主要是传递有关取食、产卵以及其他活动的可行性信息。害虫寻找寄主植物及对...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章超桦  平野敏行  铃木健  白井隆明  
新鲜鲫具有以草腥味、泥土味等混合的气味 ,其强度以内脏最强 ,皮次之 ,肌肉最弱。采用GC -嗅觉感官试验和GC -MS鉴定分析结果表明 :同鲫特征气味最为相关的成分为己醛 ;其他相关物质有 1-戊烯 - 3 -酮、2 ,3-戊二酮、1-戊烯 - 3-醇、反 - 2 ,顺 - 4-庚二烯醛、1-辛烯 - 3-醇、1,5 -辛二烯 - 3 -醇等C5~C8的羰基化合物和醇类。鲫的鱼皮和鳃的粗酶液中存在着类脂肪氧合酶活性 ,由底物花生四烯酸生成 3种C8挥发性成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谢小洋  冯永忠  王得祥  吕迪  徐勇  
【目的】探究西安市5种常见园林绿化树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成分组成,为园林树种的科学配置和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动态顶空循环吸附采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白皮松、油松、侧柏、云杉以及雪松的挥发物进行采集和分析,并结合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不同树种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白皮松VOCs包括8类32种,油松释放的VOCs为8类38种,侧柏VOCs包括6类29种,云杉中检测到的VOCs为7类19种,雪松VOCs则包含8类36种;5种园林树木均含有萜烯类、醇类、酮类、醛类、烷烃类和芳烃类等6类化合物,其中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均达到70%以上;5...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樊慧  金幼菊  李继泉  陈华君  
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在植食性昆虫的寄主定向、产卵、聚集、传粉等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不仅有助于阐明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机理 ,也可为提出新的害虫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该文介绍了在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定向中起关键作用的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种类、作用方式、有效浓度和距离 ,并就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金顺  
The volatile and semi-volatile components in flower of Elaeagnus angustifolia were extracted by using 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extraction and extraction respectively from steam and water residue,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GC-M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mponents from ...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