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78)
2023(6645)
2022(5580)
2021(4968)
2020(3848)
2019(8856)
2018(8691)
2017(15934)
2016(8773)
2015(9778)
2014(9926)
2013(9943)
2012(9895)
2011(9443)
2010(9827)
2009(9184)
2008(9233)
2007(8593)
2006(8202)
2005(7804)
作者
(27575)
(22830)
(22613)
(21602)
(14676)
(11050)
(10226)
(8938)
(8769)
(8359)
(7990)
(7666)
(7639)
(7538)
(7294)
(7005)
(6677)
(6675)
(6594)
(6445)
(6250)
(5741)
(5579)
(5552)
(5191)
(5177)
(5136)
(5086)
(4734)
(4547)
学科
(45589)
经济(45552)
(21256)
管理(20931)
中国(17068)
地方(16975)
(15329)
企业(15329)
(12944)
(12677)
业经(11464)
方法(9785)
地方经济(9682)
(9315)
(9274)
金融(9273)
(9139)
农业(9135)
银行(9126)
(8989)
(8249)
理论(8023)
教育(7731)
(7205)
(7158)
贸易(7145)
数学(7075)
(7025)
数学方法(6987)
环境(6967)
机构
学院(135813)
大学(135497)
(55162)
经济(53879)
研究(53697)
管理(43864)
中国(40918)
理学(35028)
理学院(34448)
管理学(33810)
管理学院(33519)
科学(32777)
(30898)
(28590)
(26873)
研究所(25423)
(23717)
(23711)
师范(23525)
中心(23292)
(22872)
北京(20598)
(19911)
财经(19849)
师范大学(18766)
(18684)
(17926)
(17652)
农业(17465)
经济学(17278)
基金
项目(76037)
研究(59865)
科学(58855)
基金(51274)
(44008)
国家(43501)
社会(36952)
科学基金(35897)
社会科(34832)
社会科学(34826)
(31461)
教育(27408)
(26163)
基金项目(25870)
编号(25204)
(23359)
成果(22930)
资助(20795)
自然(20222)
自然科(19675)
自然科学(19671)
课题(19353)
自然科学基金(19289)
发展(19160)
(18799)
重点(17883)
(16052)
(16026)
(15588)
(15251)
期刊
(77964)
经济(77964)
研究(50219)
中国(35543)
教育(24246)
(23236)
学报(21951)
(20485)
科学(19690)
管理(18754)
(16801)
金融(16801)
大学(16406)
农业(15907)
学学(14761)
业经(13407)
技术(12268)
经济研究(11738)
财经(11361)
问题(10034)
图书(9939)
(9908)
(8105)
书馆(7662)
图书馆(7662)
(7653)
(7523)
论坛(7523)
世界(7187)
(6863)
共检索到2381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徐献军  
宾斯旺格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不只是一种精神病理学进路,也是一种哲学进路。尽管宾斯旺格不是一名专业的哲学家,但他在与海德格尔的亲密交流以及自身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达在分析,以及对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创造性解读——爱的现象学。爱的关系就是我和你之间的平等互惠关系,而且个体自我的本真状态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实现的。宾斯旺格的这种解读,不仅与现代的主体性哲学一脉相承,而且为心理治疗提供了更为扎实的哲学基础。在宾斯旺格这里,现象学与精神病理学呈现出了互相澄明的良好关系。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学国  单虹泽  
《存在与时间》阐明了人们日常制作、使用和修理用具的操劳包含的存在揭示机制,它事实上揭示出人类劳动的真正存在论向度,因而也将劳动异化问题置于存在论的视域之下。无论是海德格尔早期对于此在在制作和使用用具活动中的沉沦现象的阐释,还是晚期对技术生产对人类早期劳动之扭曲的分析,都在本质上涉及人类劳动实践的异化;它们实际上揭示出劳动异化的存在论向度,在本质上深化了我们对劳动异化的理解。这些思考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存在明显的呼应和实质的互补性,必能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今天的创造性发展提供重要启迪。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静  李琳  
在心灵主义进路的影响下自闭症一直被认为是由于心理理论模块功能障碍所导致的,然而很多早在儿童形成心理理论之前的婴儿时期就表现出的感官整合和身体知觉等方面的异常表明心理理论缺陷可能并不是自闭症的根源。现象学精神病理学把自闭症的紊乱根源定位于主体之间,强调要重视对自我觉知和意向性的描述。以身体自我障碍为主的自闭症的非社会性缺陷在以往研究中受到的关注度远不如社会性方面的缺陷,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对于自闭症的早期诊断和后期干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现象学蕴涵了超越经验主义与理智主义的认识论优势,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在一些疾病的探索中也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围绕自闭症的身体意象和身体图式受损、自我-他者分化障碍以及神经功能障碍等方面,给出基于现象学精神病理学视角的解读。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莹莹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没有正确认识存在,他们将一切真实存在的东西看作为存在,进而通过各种各样的关于实体的解说形成他们的存在论理论。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不是存在者。如果要正确认识存在,必须运用现象学的方法,让存在者"如其所是"地显现自身。所以他首先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批判并阐述了自己的存在理论,力求在思存关系中寻求到通达存在的道路。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时家贤   张晶晶   裴雨墨  
传统西方哲学站在知识论立场,将哲学理解为一种求知活动。代表性人物黑格尔以“理念”为核心,“思辨”为方式,“知识”为样态,建构起了其思辨哲学视域下的知识论真理观。海德格尔对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根基进行了批判,试图为真理奠定存在论层面根基。如果说黑格尔面对的问题是真理与对象能否“符合”,海德格尔则认为真理在于作为存在者本身如何去除对“存在”的遮蔽。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真理(alētheia)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命题真理,不是符合论的真理,而是存在之真理。达成真理即是要完成对存在本身的领悟,达成存在意义的“显现”——作为澄明的无蔽状态。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伟  唐晓东  
中西方哲学及语言学史上关于存在的本体论研究各具特色,存在范畴的典型用语在中西方语言上也各有不同,在汉语中“有”充任存在论意义上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作为全人类所共享的存在现象,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同样适用于表存在意义的动词“有”。通过从西方系词“存在”到汉语“有”的本体论诠释,我们找到了共同性,并由此阐释其存在论意义。以海德格尔基于“此在”的存在论为视角,进而发掘存在动词“有”及所关涉对象的本质内涵,其存在方式的展现与海德格尔的空间性及时间性理论相互印证。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马克·莱索  蒋开君  
由于世界的技术化,教育也随之技术化。人们追求更高的效率和选择化。学生成了学校培养的人力资本,以便提高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海德格尔以面向思的事情来抵抗这种计算性思维。教育即让人获得辨别能力、素质和鉴赏力。教就意味着"让-学习",真正的教师除了学习本身以外一无所教。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教育是教化,有固定的范式。另一种教育则是面向思的教育。最激发思的东西是一种空,一种缺乏,一种不足,一种缺席,一种非存在。海德格尔把这种缺失命名为"奥秘",面向思的教育旨在培养"对于奥秘的虚怀敞开"。面向思的教育旨在养育泰然让之和敏锐。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忍受他们的世界的无基础性。这要通过历史的教育,历史教育强调风格的非连续...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勇  
在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对于自然的规定也发生了一次“转折”(Kehre)。在其早期思想中,自然被规定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这与康德哲学中世界概念的实践转向一脉相承,它们都超越了近代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对于自然的规定。在其后期思想中,自然则被规定为“涌现”与“道”。发生这个转折的原因在于前一种自然概念依然属于主体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范畴,意味着对于自然之本义的遗忘,而在后一种自然概念中自然则开启并保持为道。海德格尔哲学与中国哲学对于自然以及道的规定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也有着本质性差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易然  易连云  
在目前的教育活动中,对于"存在"问题的追问已是迫在眉睫。海德格尔哲学的主要思想直接从追问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概念入手,进而追问人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生存境遇与状态的关注。他对于人类精神幸福的描述和当今教育界提倡的"教育应使人幸福"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哲学里对于"思"和"自由审美"的描述对于教师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从海德格尔对于形而上学的反思中,我们不但能够看到他在哲学上的贡献,而且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反思当下我们所面临的一些教育问题。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邓定  
海德格尔关于真理之本质的阐述在学界向来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图根哈特、达尔斯特伦等学者都曾对海德格尔“真理的本质是揭蔽”这一观点展开了不同程度的质疑、批判。本文尝试从此之在的有限性这一视角出发,来解析和重构海德格尔转向时期关于真理之本质以及后期关于存有之真理的探讨,并对上述学者的相关质疑予以可能的回应。最后,本文还将简要展示,海德格尔后期如何在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思想家、德意志民族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以及老子《道德经》那里化用了原初争执和隐秘这些基本概念。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徐献军  
在胡塞尔现象学中,直观无疑具有基础性的方法论地位。但胡塞尔希望直观不仅能成为在哲学中使用的基础方法,也能在具体科学中得到应用。精神病理学与现象学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二者面向的都是精神进程。雅斯贝尔斯首先将现象学引入了精神病理学,并在精神病理学中发展与运用了现象学直观。他成功地建立起了现象学与精神病理学之间的相互澄明关系。在他这里,现象学直观不再只是纯粹的哲学概念,而是可以帮助医生把握患者疾病体验的基本方法;同时现象学直观的原则,也帮助他摆脱了源于自然科学的还原主义,并发展出了理解心理学。雅斯贝尔斯对现象学直观的阐释及发展,正是一种鲜活的现象学。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孙周兴  
马丁·海德格尔作于1922年、迟至1989年才面世的“那托普报告”对于理解这位思想家的前期哲学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为他在其中端出了一种“生命哲学”或所谓“实际生命的现象学阐释学”的初步方案,该方案与他的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的“基本存在学”无疑有着渊源关系;海德格尔此间正处于思想道路的“开端”阶段,其哲思具有开端性的“寻求”和“试验”特性,显示出某种鲜活生动的探索特质,而这是在后来更为成熟、也更为严格的“主要著作”中隐失了的。海德格尔在“那托普报告”中对“实际生命”的“阐释学处境”的揭示,可视为哲学阐释学的开端性奠基,而围绕亚里士多德哲学进行的阐释学实践,一方面把阐释学工作深化为具有海德格尔特色的词源学探讨,另一方面也隐晦地初步开启了后来在《存在与时间》中才得以充分展开的新时间观。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黄旺  
在现象学精神病学乃至一般认识论中,始终存在着主体是否及如何能够经验陌生意识(疯狂意识)、理解他人之心的"不可知论"威胁。以闵可夫斯基为代表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将理解精神病患者的主观世界作为其目标,这使得他们必须以克服"现代精神病学中的不可知论"为前提条件。围绕该问题,文章阐述了闵可夫斯基精神病理学的直观与同情的工作方法及其特征,然后将其放入现象学与解释学理论中加以反思,借以揭示其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文章得出结论:一方面,直观与同情作为一种区别于科学观察的"内在认识方式",是我们得以理解陌生意识,克服不可知论的唯一途径;但另一方面,作为"实项内容"层面的意识,它不能被自我之外的任何他人经验到,这要求我们将他人作为一个主体来尊重。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伟  
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公案之一,他对于政治的介入及引发的争议,为世人反思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文章通过梳理当前学术界对于"海德格尔公案"的三种不同解读,力图揭示知识人参与政治活动的背后所蕴藏的深刻的群体性心理图景,并就知识人处理与权力的关系时应坚守的价值取向提出建议和思考。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黄宝东  
海德格尔认为,作品要成为艺术作品,首先要建立一个世界,但这世界又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即"大地"。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阐释了"大地"这一概念,认为"大地"是作品精神世界得以展开的物性基础,其与世界既对立又统一,是世界自行涌现与回归之所。艺术作品中的"大地"为真理所利用,真理发生需要敞开一个世界,而此世界则需要一个基地。于是,"大地"就这样被制作出来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