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14)
- 2023(5689)
- 2022(4759)
- 2021(4240)
- 2020(3520)
- 2019(7587)
- 2018(7256)
- 2017(13494)
- 2016(7593)
- 2015(8013)
- 2014(7607)
- 2013(7393)
- 2012(6700)
- 2011(5971)
- 2010(5744)
- 2009(5219)
- 2008(5110)
- 2007(4410)
- 2006(3689)
- 2005(3140)
- 学科
- 济(25690)
- 经济(25658)
- 业(20917)
- 管理(20799)
- 企(15351)
- 企业(15351)
- 方法(12357)
- 数学(11221)
- 数学方法(11142)
- 农(9105)
- 贸(7761)
- 贸易(7761)
- 易(7586)
- 财(7349)
- 中国(6933)
- 农业(6355)
- 业经(6300)
- 学(6289)
- 技术(5101)
- 环境(4748)
- 制(4674)
- 务(4648)
- 财务(4646)
- 财务管理(4641)
- 企业财务(4432)
- 地方(4276)
- 产业(4216)
- 划(4106)
- 银(4102)
- 银行(4070)
- 机构
- 学院(106628)
- 大学(106340)
- 济(41536)
- 经济(40813)
- 管理(39578)
- 研究(38775)
- 理学(35415)
- 理学院(34973)
- 管理学(34298)
- 管理学院(34135)
- 农(31451)
- 科学(27699)
- 中国(27157)
- 农业(25556)
- 业大(24022)
- 京(22050)
- 所(21611)
- 研究所(20397)
- 中心(17638)
- 农业大学(16983)
- 财(16425)
- 江(14808)
- 财经(13957)
- 业(13839)
- 省(13739)
- 科学院(13404)
- 院(13398)
- 北京(13290)
- 经(12880)
- 室(12679)
- 基金
- 项目(81386)
- 科学(62606)
- 基金(59477)
- 家(56458)
- 国家(55961)
- 研究(51036)
- 科学基金(45863)
- 社会(33130)
- 省(32569)
- 自然(32474)
- 基金项目(32236)
- 自然科(31764)
- 自然科学(31751)
- 社会科(31446)
- 社会科学(31436)
- 自然科学基金(31248)
- 划(28436)
- 资助(23158)
- 教育(22712)
- 重点(18809)
- 计划(18670)
- 编号(18455)
- 创(17700)
- 发(17633)
- 部(17236)
- 业(17002)
- 科技(16867)
- 科研(16597)
- 创新(16591)
- 农(15412)
共检索到1423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睿 李淑琳 王荣成 张永峰 张宗卷 黄西社
【目的】选用关中灌区2种主推新机型与传统条播机进行播种后,比较小麦农艺和产量性状及其对籽粒品质的效应,筛选适宜关中麦区的高产播种方式。【方法】2013-2014年在关中中部的武功县,采用2BMG-4/6宽幅带状旋播机、2BJK-6型宽幅精量播种机和2BX-6普通条播机(对照)进行比较试验,并在泾阳县、扶风县、凤翔县和临潼区进行示范试验,测定不同播种方式下越冬期和拔节期群体数量和个体质量、产量及其结构、籽粒品质等指标,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同播种方式下宽幅播种的基本苗和越冬总茎数均低于普通条播;宽幅播
关键词:
小麦 宽幅带状旋播 关中灌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桂平 程辉 范虹 樊志龙 胡发龙 殷文
【目的】针对干旱绿洲灌区水资源匮乏、春小麦生产化肥投入量大等问题,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水氮减投对春小麦地上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试区春小麦节水节肥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2016—2018年,在宽幅匀播(W)和传统条播(C)2种种植方式下,设2个灌水梯度为传统灌水(I2,2 400 m~3·hm~(-2))、减量灌水20%(I1,1 920 m~3·hm~(-2))和3个施氮梯度为传统施氮(N3,225 kg·hm~(-2))、减施氮肥20%(N2,180 kg·hm~(-2))、减施氮肥40%(N1,135 kg·hm~(-2)),研究宽幅匀播和传统条播下春小麦产量对水氮减量的适应性。【结果】宽幅匀播较传统条播增大了春小麦地上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V_(max))、干物质平均增长速率(V_(mean))和抽穗期之后地上干物质积累速率,延迟了地上干物质最大增长速度出现的时间(T_m)。宽幅匀播种植方式下减水减氮20%较传统条播传统灌水与施氮处理春小麦V_(max)和V_(mean)分别提高13.0%—23.4%和11.0%—16.9%,T_m延迟3.3—3.7 d,宽幅匀播可有效调控春小麦生长发育动态。宽幅匀播较传统条播春小麦籽粒与生物产量分别增加11.0%—17.3%与4.3%—9.6%,收获指数提高6.3%—6.9%。与传统条播传统灌水与施氮处理相比,宽幅匀播减水减氮20%增加春小麦籽粒与生物产量分别为16.0%—22.5%与5.6%—13.2%,提高收获指数8.2%—10.9%,宽幅匀播种植方式下减水减氮20%与减水20%传统施氮春小麦产量与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宽幅匀播减水减氮20%春小麦增产主要归因于穗粒数及千粒重的协同提升,较传统条播传统灌水与施氮处理依次提高3.9%—7.1%与18.4%—22.7%,以千粒重的提高幅度较大。通径分析表明,宽幅匀播减水减氮20%主要通过提高收获指数、增大千粒重进而提高籽粒产量。【结论】宽幅匀播可实现春小麦生产的水氮同步减量20%,是绿洲灌区春小麦水氮节约稳产高产的可行措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袁俊秀 尚勋武 杨文雄 王化俊 马小乐
选用强、中筋10个春小麦品种(系)分四期播种,研究不同筋力类型、不同播期的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强筋小麦产量与面粉筋力可同步提高,中筋小麦则相反;强筋小麦蛋白质含量与面团弹性、延伸性间呈负相关,中筋小麦蛋白质含量与面团弹性呈显著负相关,与面团延伸性呈极显著正相关。Ⅰ播期时,产量与品质性状间呈正相关,其余播期呈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面团弹性在四个播期均为负相关,与面团延伸性均为正相关。随灌浆期日均温的升高,蛋白质含量与面团弹性、千粒重与面团变形功的相关系数先升高后逐渐降低;随灌浆期日照时数的增加,千粒重与面团变形功的相关系数逐步升高,但蛋白质含量与面团弹性的相关系数则先上升后下降。...
关键词:
春小麦 播期 产量 品质性状 相关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郑亭 陈溢 樊高琼 李金刚 李朝苏 荣晓椒 李国瑞 杨文钰 郭翔
【目的】旨在筛选四川丘陵带状机播小麦高产抗倒的株行配置方式。【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品种,选用紧凑型川农27和半紧凑型绵麦367,副区为带宽2 m和种植密度150×104hm-2固定情况下的7种行数和行距配置方式,即每带种植5行和行距20 cm+20 cm+20 cm+20 cm(CK,传统"双三零"模式)、每带3行和行距30 cm+30 cm(F3-1)、每带3行和行距35 cm+35 cm(F3-2)、每带3行和行距40 cm+40 cm(F3-3)、每带4行和行距20 cm+20 cm+20 cm(F4-1)、每带4行和行距20 cm+30 cm+20 cm(F4-2)以及每带...
关键词:
株行配置 带状条播 小麦 光环境 倒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于经川 刘兆晔 姜鸿明 刘维正 王江春 陈永娜
对 11个小麦品种 (系 )植株展开度、穗幅宽与产量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植株展开度、穗幅宽与子粒产量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进一步说明 ,植株展开度、穗幅宽对产量的效应主要是通过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和穗粒重而起作用 ,该二性状测定方法简单 ,可作为高产育种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
小麦 植株展开度 穗幅宽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虹 杨兆生 闫素红 王俊娟 陈长海 梁文科 戚廷香
在不同种植方式下 ,对豫麦 18号、豫麦 2 1号、豫麦 4 9号、93中 6等 4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等行距与宽窄行之间产量无明显差异 ,低播量、高播量下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叶面积系数从开花到乳熟都呈下降趋势 ,只有 93中 6呈上升趋势 ,豫麦2 1号、豫麦 4 9号、豫麦 18号间无差异。豫麦 18号灌浆速度最快 ,豫麦 2 1号最慢 ,豫麦 4 9号和 93中 6相比 ,前者前期灌浆快 ,后者后期灌浆快 ,93中 6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豫麦 18号次之 ,豫麦2 1号第 3,豫麦 4 9号最低
关键词:
播种方式 小麦品种 产量构成因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淑章 季书勤 王绍中 吕凤荣
试验研究了土壤不同营养状况对强筋小麦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个处理中,土壤长期施用N,P,K等主要营养元素且配合比为1∶1∶1(N120.0kg/hm2,P2O5120.0kg/hm2,K2O120.0kg/hm2)时产量最高为5433.0kg/hm2,不施肥(ck)产量最低为1260.0kg/hm2;蛋白质含量以单施N素(N120.0kg/hm2)时最高达17.00%,N、P元素配合比为1∶1(N60.0kg/hm2,P2O560.0kg/hm2)时蛋白质含量最低为10.53%;蛋白质产量以N、P配合比为3∶1(N180.0kg/hm2,P2O560.0kg/hm2)时最高为6...
关键词:
不同营养 强筋小麦 产量和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俊华 唐李军 陈以相 张慧 王青 杨亚军 覃鹏
【目的】光照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形态建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明确弱光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德麦9号(多穗型)和云麦53(大穗型)2个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于抽穗-蜡熟期和开花-蜡熟期分别进行25%和50%的遮荫处理、同时以正常光照作为对照,研究遮荫处理对小麦产量性状及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随遮荫程度增加,千粒重和容重极显著降低、小区产量显著降低,穗粒数、穗长、小穗数、结实小穗数无显著变化,而遮荫导致不实小穗数极显著增加;粉质参数的形成时间、吸水率、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和断裂时间显著升高,弱化度逐渐降低,糊化特性的最终黏度、反弹值、高峰时间和糊化温度显著增加,高峰黏度、低谷黏度和松懈值逐渐降低,籽粒蛋白、干面筋和湿面筋含量显著增加。【结论】遮荫导致千粒重、容重和产量降低,但能增强小麦粉筋力和品质、对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的形成有利。
关键词:
弱光 小麦 产量性状 品质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花荣 周广胜 齐月 耿金剑 田晓丽
【目的】基于田间分期播种试验,研究华北北部冬小麦、夏玉米播期调整,其生长发育、光合生理特性、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及品质对气候变暖的不同响应,为华北平原农业生产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期播种方法,于2017—2023年在华北北部的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大田分期(早播10 d、正常播期、晚播10 d、晚播20 d)播种试验,获取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育进程、地上干物质累积和分配、叶片光合特性、籽粒灌浆速率以及产量农艺性状和籽粒营养成分等资料。【结果】冬小麦全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主要原因在于冬前幼苗期缩短;夏玉米全生育期与播期呈抛物线关系,播期每推迟10 d,幼苗期缩短1.3 d,花粒期和籽粒形成-灌浆期分别延长1.5和1.6 d。冬小麦、夏玉米籽粒灌浆过程对播期调整的响应完全不同,冬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在播期间反应并不敏感,夏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在播期间差异较小,但籽粒形成期、灌浆结束日期和峰值日期因播期推迟顺次延后,且灌浆持续日数因播期每推迟10 d,灌浆持续日数缩短4 d。北方麦区在秋暖和冬暖背景下,冬小麦播种期界限延宽,播期对产量的影响明显减弱,播期推迟配套增加播种量,产量不减且会小幅增产;夏玉米产量随播期推迟明显递减,理论产量播期每推迟10 d递减率1 381.50 kg·hm-2,但冬小麦和夏玉米晚播20 d产量都凸显跳跃变小。播期每推迟10 d,冬小麦籽粒分配率递增1.67%,夏玉米则递减1.57%,冬小麦收获指数提高0.017,而夏玉米降低0.016。冬小麦和夏玉米叶片光合速率(Pn)对播期的响应亦不同,冬小麦播期间的Pn较为相近,而夏玉米播期每推迟10 d Pn递减率1.21μmol·m-2·s-1。播期调整对华北北部冬小麦、夏玉米籽粒品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北方冬小麦延迟播种,延宽适宜播种期是适应气候变暖的积极有效措施,华北平原夏玉米适期早播可避免高温热害影响,有助于稳产增产。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播期调整 产量 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丽华 吴立勇 李谦 刘朝芳 姚艳荣 贾秀领
为研究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生长发育及株型结构对积温的响应特征,明确适应气候变化的小麦生育特点及合理株型结构。2017年秋至2019年夏在河北藁城进行大田试验,设置5个播期,9月25日、10月5日、10月15日、10月25日和11月4日。结果表明,10月5—15日播种,冬前≥0℃积温410~549℃,小麦产量较高,该条件下穗数较高,穗粒数适中;积温过高达733℃时,无效分蘖多,分蘖成穗率降低,穗数下降;积温低于279℃时,穗数和穗粒数均下降。提出高产稳产小麦冬前个体指标:单株主茎和分蘖数量2.3个,次生根数量2.5条,主茎叶片数4.1片,单棱期越冬。积温对小麦株型结构有明显影响,随播期推迟,旗叶变长、变宽、叶面积增加,倒3叶至倒5叶变窄、叶面积降低,基部茎粗增加,上部1~2节节间增长,下部3~5节节间缩短,株高显著降低。由产量和冬前积温的拟合方程得出,气候变暖背景下高产稳产小麦适期晚播期限为10月8—14日,该条件下冬前积温范围为433~541℃,植株冬前生长发育适中,旗叶较小、茎节较短,倒3~5叶较大、茎节稍长,株型结构合理。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产量 生长发育 株型结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守明
以黄淮海平原砂质潮土为试验基地,研究了钾肥对该区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认为本试验在每公顷施N150kg,施P2O5100kg基础上,钾肥k2O的施用量33.75kg左右时,无论产量还是蛋白质及淀粉含量皆处最佳水平。
关键词:
钾肥,小麦,产量,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龚牙会 杨敏 林萍 高超 杨立达 朱文雪 彭新月 袁晓婷 李雨泽 杨文钰 雍太文
为明确四川省凉山州不同海拔地区的大豆适宜品种和播期,采用裂裂区试验设计,在低海拔(1 600 m、LA),中海拔(2 000 m、MA)和高海拔(2 400 m、HA)地区,选用大豆‘齐黄34’(‘QH 34’)和‘成豆18’(‘CD 18’)为试验材料,于4月21日(早播、S1)和5月21日(晚播、S2)播种,调查大豆生育期,测定并分析3个海拔地区大豆透光率、茎秆与叶片干物质分配率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播期与品种对带状间作大豆的生长发育、光环境、干物质分配、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与S2相比,3个海拔地区的S1播期下‘QH 34’和‘CD 18’生育期分别延长15(LA)、19(MA)、5(HA)和15(LA)、15(MA)、7 d(HA)(P<0.05),冠层透光率和倒伏率均显著降低(P<0.05),分枝数和叶面积指数则显著增加(P<0.05);其中LA的分枝数增加34.21%和17.39%,‘CD 18’在成熟期荚的干物质分配率升高9.24%(P<0.05)。S1播期下各海拔‘QH 34’产量较S2分别增加10.01%(LA)、25.37%(MA)、43.56%(HA)(P<0.05),‘CD 18’的产量则相应增加23.23%(LA)、18.73%(MA)、62.27%(HA)(P<0.05),S1播期下‘QH 34’和‘CD 18’在3个海拔地区的产量分别为2 611.26和2 740.18(LA)、2 627.87和2 947.02(MA)、1 115.22和1 405.96 kg/hm2(HA);其中以‘CD 18’在MA地区S1产量最高。综上,在四川省凉山州海拔1 600~2 400 m地区,选用‘CD 18’适时早播(4月21日,S1)有利于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模式下大豆增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金芝 李淑靖 李国强 黄明 付国占 李友军 蒋向 冯晔
为探究拔节期灌溉和追施氮肥对旱地沟播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沟播种植小麦的基础上,于拔节期设置不灌溉不追氮肥(NIND)、全沟灌溉不追氮肥(EFIND)、隔沟灌溉不追氮肥(AFIND)、全沟灌溉追施氮肥(EFITD)、隔沟灌溉追施氮肥(AFITD)5个处理,分析了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主要品质指标和地上部氮素积累转运分配特性。结果表明,拔节期灌溉与否、灌溉方式和追施氮肥均可显著调控旱地沟播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特性,且作用效果有叠加效应。与NIND相比,EFIND、AFIND、EFITD、AFITD的产量分别显著提高46.57%,67.72%,83.71%,95.88%;开花期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积累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均显著提高,从而使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25.94%,41.00%,65.86%,82.64%。与NIND相比,EFIND、AFIND和EFITD显著降低小麦品质,而AFITD的品质不降低甚至显著提高。隔沟灌溉较全沟灌溉,开花期氮素积累量无显著差异,花后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从而使成熟期氮素积累总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不追施氮肥时产量显著提高,但除沉降值外各品质指标无显著差异,追施氮肥条件下产量和各品质指标均显著改善。追施氮肥与不追氮肥相比,开花期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显著增加,从而使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籽粒分配比例显著增加,进而使籽粒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品质多表现为显著改善,且隔沟灌溉的提质效应较全沟灌溉大。拔节期隔沟灌溉与追施氮肥结合不仅可显著提高开花期和开花后的氮素积累量,而且可显著提高花前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从而显著提高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最终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改善品质,是适宜旱地沟播小麦的灌溉施肥方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小丽 王凯 杨珍平 薛建福 杜天庆 宗毓铮 郝兴宇 孙敏 高志强
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区生产上常因夏玉米收获较晚而导致冬小麦播种亦较晚,进而引起小麦产量降低的问题,探讨山西省南部播期配套播种方式的最优模式。研究基于山西省垣曲县晋垣惠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旱作麦田,研究了3种播种处理10月13日+小麦宽窄行机械化探墒沟播,10月23日+机械化垄盖地膜沟播,11月7日+机械化露地条播对小麦品种烟农21农艺性状、产量及干物质累积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穗前,垄盖地膜沟播有利于促根生蘖积累干物质,然后依次是探墒沟播和露地条播;灌浆期,探墒沟播小麦的茎高明显高于垄盖地膜沟播和露地条播,随灌浆进程推进,探墒沟播小麦的功能绿叶面积持续时间长,且灌浆高峰开始早,因而利于增加小麦穗粒质量,提高产量,比露地条播增产53%。探墒沟播方式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区的旱地麦田具有推广应用潜力。为我国一年两作区旱地冬小麦建立一套适合的高产高效播种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姚义 霍中洋 张洪程 夏炎 倪晓诚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肖跃成 王显
【目的】探讨麦后直播条件下播期对不同熟期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3种熟期类型的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对不同播期条件下直播稻产量形成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3种熟期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均显著下降,且变化程度不一;产量的下降主要在于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的降低,穗数和千粒重变化不大。不同播期条件下直播稻的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在品种类型间有所异同:随着播期的推迟,产生相同效应的是外观品质和蒸煮与食味品质,但变化趋势不一,外观品质均呈变优的趋势,蒸煮与食味品质则呈变劣的趋势;产生不同效应的是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推迟播期使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类型品种的加工品质...
关键词:
直播稻 播期 产量 品质性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