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61)
2023(8975)
2022(7509)
2021(6701)
2020(5350)
2019(12074)
2018(11711)
2017(21360)
2016(11647)
2015(13018)
2014(12924)
2013(12716)
2012(12341)
2011(11545)
2010(12027)
2009(11190)
2008(11294)
2007(10268)
2006(9423)
2005(8912)
作者
(36456)
(30397)
(30314)
(28429)
(19662)
(14533)
(13507)
(11803)
(11562)
(10986)
(10669)
(10402)
(10155)
(9875)
(9791)
(9234)
(8907)
(8869)
(8783)
(8777)
(8016)
(7680)
(7426)
(7159)
(6883)
(6838)
(6790)
(6763)
(6165)
(6150)
学科
(54770)
经济(54706)
(30589)
管理(28270)
(23176)
企业(23176)
中国(18977)
地方(17964)
(16504)
(15618)
方法(14307)
业经(13743)
农业(11487)
数学(11066)
数学方法(10900)
(10465)
(10335)
金融(10334)
地方经济(10136)
(9918)
银行(9894)
(9687)
(9680)
(9110)
贸易(9098)
(9067)
理论(8874)
环境(8838)
(8699)
(8549)
机构
学院(175440)
大学(175116)
(70021)
研究(69469)
经济(68530)
管理(60213)
中国(51076)
理学(50119)
理学院(49357)
管理学(48422)
管理学院(48079)
科学(43644)
(39644)
(36861)
研究所(33455)
(32984)
(32377)
中心(29862)
(29089)
(28385)
师范(28096)
北京(25877)
业大(25578)
农业(25569)
财经(24867)
(24804)
(23300)
师范大学(22724)
(22407)
经济学(21607)
基金
项目(110621)
科学(86461)
研究(82463)
基金(77677)
(69373)
国家(68308)
科学基金(56463)
社会(51695)
社会科(48726)
社会科学(48711)
(44437)
基金项目(40070)
(37572)
教育(37461)
自然(34779)
自然科(33886)
自然科学(33873)
编号(33479)
自然科学基金(33263)
资助(31165)
(30349)
成果(29143)
重点(25994)
课题(24909)
发展(24368)
(23916)
(23539)
(23055)
创新(21422)
国家社会(21222)
期刊
(90689)
经济(90689)
研究(57490)
中国(42453)
(31958)
学报(30545)
科学(28140)
教育(26687)
管理(24211)
(24005)
大学(22616)
农业(22126)
学学(20901)
(17929)
金融(17929)
业经(15906)
技术(14886)
经济研究(14103)
财经(12601)
(11771)
问题(11365)
(10939)
图书(10475)
世界(9288)
(9224)
(8838)
论坛(8838)
科技(8672)
(8636)
商业(8321)
共检索到2870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航  张文凤  唐宇翀  孙澍锋  刘金国  
以家蚕(Bombyx mori L.)为研究对象,定期解剖蚕蛹并对30个不同个体鳞翅各特征参数进行显微测量,结果显示家蚕蛹内发育期为12 15 d,分为4个阶段,各阶段翅呈现出不同发育特征。其中前翅呈三角形,周长平均值为22.243 mm;面积平均值为28.305 mm2,主翅脉共9条,长度在3 8 mm之间。后翅为扇形,周长均值为16.571mm,面积均值为19.936 mm2,主翅脉长度在2 6 mm之间。蛹内时期与羽化展开后的鳞翅在周长与面积上均存在较大变化,其中前翅羽化后周长为蛹期1.9倍,面积为3.1倍;后翅羽化后周长为蛹期2.1倍,面积为3.8倍。家蚕鳞翅通过羽化获得了更大比表面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夏忠洁   吴梦佳   雷锋杰   张爱华  
【目的】明确次生代谢物质芦丁对鳞翅目昆虫家蚕取食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开发新型生物防治药剂提供基础,并推进家蚕模式生物系统在鳞翅目害虫防治领域的实际应用。【方法】采用叶碟法,以蒸馏水处理的桑叶为对照,用不同质量浓度(5,10和20 mg/m L)芦丁处理的桑叶对家蚕进行拒食与产卵趋避试验,同时在室内对二龄和三龄家蚕分别饲喂不同质量浓度(5,10和20 mg/m L)芦丁处理的桑叶,喂食一定时间后,测定家蚕存活率、体质量、发育历期,探究芦丁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黄酮类化合物芦丁对二龄及三龄家蚕幼虫均具有拒食活性,且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大,芦丁对家蚕幼虫的拒食活性也随之增强;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芦丁对家蚕幼虫的拒食活性逐渐降低,拒食率一般在刚取食时最高;芦丁对二龄与三龄家蚕幼虫拒食活性的影响差异不大。取食芦丁的家蚕幼虫均能够正常生长发育,但随着芦丁质量浓度的增加,二龄和三龄家蚕幼虫的发育历期逐步延长,表明芦丁对家蚕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以20 mg/m L芦丁处理对家蚕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最强。取食不同质量浓度芦丁处理的桑叶,家蚕产卵趋避率均大于50%,表明芦丁对家蚕成虫有较强的产卵趋避作用。【结论】黄酮类化合物芦丁在高质量浓度下对鳞翅目家蚕有一定的震慑和驱赶作用,对其生长发育有明显抑制作用,具有开发为生物农药的潜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杜周和  刘俊凤  刘彬斌  吴建梅  陈义安  张剑飞  鲁成  
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家蚕α-淀粉酶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发现Bmamy2是一个起源较早、变异丰富的基因。以之为标记基因,采用DNA序列分析法,对60个家蚕地方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表明,Bmamy2基因组序列中碱基突变频率5.6%,单倍型多样度Hd=0.8294,核苷酸多样度π=0.02362±0.00122。Bmamy2是家蚕品种资源多样性分析中一个较好的标记基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肖金树  
四川省蚕业研究所自1936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优良蚕品种的培育和四川省蚕品种的改良。60余年来,经过几代育种科技人员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自己家蚕育种的独特风格,育成推广优良新品种14对,为四川蚕业发展三次品种更新换代提供了优良品种,为品种再次换代贮备了新品种,并提出了21世纪的育种任务。三次品种换代,促使四川蚕业生产的产茧量和茧丝质量迅速提高,平均张种产茧由建国初期的10kg提高到春季30多kg,秋季25kg,茧丝长由600~700m提高到春季1100m,秋季1000m,生丝品位由C级以下提高到3A级。至今本所育成的两对春秋用蚕品种仍是四川的当家用种,占全省年用种量的65%以上。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聂红毅  钟晓武  衣启营  张利平  邹勇  赵萍  
【目的】研究家蚕不同发育时期精巢组织中小热激蛋白(sHSP)变化,为阐明其在家蚕精子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建立家蚕5龄第5天、化蛹第1天和化蛾第1天3个时期的精巢电泳图谱,并用Imagemaster2D 6.0软件分析不同时期图谱中的差异蛋白,再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质谱(MALDI-TOF-MS)对这些蛋白进行鉴定。【结果】鉴定出家蚕精巢中5个小热激蛋白,分别为sHSP23.7、sHSP20.8、sHSP 20.4、sHSP19.9和sHSP19.8,它们在化蛹第1天和化蛾第1天的蛋白合成量比5龄第5天显著降低。【结论】在家蚕精巢中,5龄第5天是形成有核精子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更先  司马杨虎  张升祥  徐世清  
用家蚕4龄起蚕为材料,以桑抗冻蛋白基因dsRNA和ddH2O为对照,利用微量注射RNA干扰技术将家蚕脱氧羟腐胺赖氨酸合酶基因BmDHS的dsRNA注入幼虫体内,抑制家蚕BmDHS基因表达,获得BmDHS基因沉默表型。通过RT-PCR方法检测沉默家蚕体内BmDHS基因mRNA水平平均下降了约25%,BmDHS靶基因Bm eIF5A基因mRNA水平平均下降了约4.8%。注射后10 d平均体重增加了42.9%,在上簇后5 d蚕茧的重量平均值增加了35.4%。初步证明BmDHS基因在家蚕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峰  林健荣  霍永康  毛立明  孔庆明  徐秋云  钟杨生  王叶元  
【目的】用盐酸刺激活化家蚕滞育卵的孵化,是蚕种生产长期沿用的一项人工孵化技术,但盐酸能活化滞育卵的机制却有许多未明之处,为此,从蛋白质组学的角度探讨盐酸对蚕卵滞育解除的作用关系。【方法】用双向电泳技术和电喷雾串联质谱技术,比较分析冷藏45d的滞育卵浸酸前后的难溶性卵蛋白的差异表达。【结果】根据双向电泳图谱分析,在浸酸前的图谱中共检测到296个蛋白点,浸酸后的检测到302个蛋白点,两者相匹配的蛋白斑点有265个,匹配率为88.6%。特异性的蛋白点,浸酸前有31个,浸酸后有37个。对浸酸前存在、经浸酸处理后消失的2个特异性差异的高丰度蛋白点用电喷雾串联质谱技术作分析,NO.1蛋白序列与浆膜蛋白(c...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革锋  刘洋  李永发  牟振波  
应用连续切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法,对胚胎至幼鱼期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消化系统(口咽腔、胃、幽门盲囊以及肠道等组织)早期发生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在实验水温为12.0~16.2℃时,细鳞鲑胚胎期消化系统原基发生与分化的过程为,在卵受精后125~165 h,胚胎进入原肠期发育,随着原肠作用的进行,脊索开始分化;卵受精后201 h,消化系统原基细胞团在脊索下方出现,为单层的扁平细胞;卵受精后480 h,消化系统原基位于脊索和卵黄囊之间,呈直管状;卵受精后552 h,管状消化系统内层细胞大量增殖,外层由两层细胞构成。细鳞鲑胚后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为,初孵仔鱼即具有富含油球的大...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革锋  刘洋  牟振波  李永发  
应用连续切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法,对胚胎末期至仔鱼期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免疫器官(头肾、胸腺及脾组织)早期发育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在实验水温为10.0~16.2℃时,细鳞鲑的免疫器官原基发生及其淋巴化的先后顺序均为胸腺、头肾和脾。仔鱼出膜前5 d胸腺原基形成,出膜前1 d胸腺即出现少量淋巴细胞,仔鱼19日龄后,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渗入胸腺实质而形成小梁,仔鱼35日龄左右,胸腺己经分化出模糊的内区和外区;仔鱼出膜前2 d,出现头肾原基,由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组成,仔鱼3日龄后,头肾由肾小管构成,10日龄后,组织开始淋巴化,仔鱼35~45日龄,肾小管上皮细胞开始退化,头肾...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佚名  
学猴子去抄底"猴子捞月"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井里有月亮,众猴子就开始吊在树上合作捞月。对后市态度乐观且比较激进的机构与理财者,就可以学猴子去抄底。沪深两市连续回调之际,或许就是投资者乘机调整仓位之时。但想在最低点入场是很难的,比较实际的是在相对低点入场。敢于抄底的乐观主义者更要敢于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英民  吴沙沙  张启翔  
百合是重要的鲜切花,也可以做盆花,还可以在园林中应用。要生产出优质的百合切花,需要优良的百合种球,生产出优质种球需要对百合鳞茎的发育生物学深入了解。在阐述了百合鳞茎生长发育特点的基础上,对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了综述,其中包括鳞茎中淀粉含量变化、淀粉代谢的关键酶、可溶性糖及蛋白质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就今后鳞茎发育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宋卉  王树迎  彭克美  尹逊河  
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多鳞铲颌鱼(Varicorhinus macrolepis)性腺的分化发育进行组织学研究,观察了雌雄性腺的形成过程及各级生殖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多鳞铲颌鱼卵巢和精巢开始分化的时间分别在80日龄和90日龄,雌鱼和雄鱼的性成熟年龄分别为36月龄和24月龄,精子和卵子的发育均可分为5个时期。在多鳞铲颌鱼的生长发育过程中,12月龄(雄鱼)和30月龄(雌鱼)性腺质量与体长、体质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建光  王群  程遐年  
褐飞虱翅发育的组织学研究杜建光王群程遐年(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210095)HistologicalstudiesonthewingbuddevelopmentofthebrownplanthopperNilaparv...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克军  田梅慧  陈松  黄平  刘敏  
云南省主推家蚕品种云蚕7×云蚕8推广10多年来,某些性状发生了退化,原种云蚕7B×云蚕7A交配能力下降,散对率高达20%以上,抗性降低。本实验采用循环杂交法,回交法等育种方法将保存的云蚕7母种进行循环杂交,经5个世代后形成了新系统,复壮后的新系统在品种抗性、茧层率及散对率等方面都优于复壮前系统,云蚕7B×云蚕7A的散对率降到10%以下,有效地对云蚕7母种及原种进行了复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高建华  杨大平  杨伟克  丁志伟  
【目的】探究家蚕感染BmNPV后,不同组织碱性磷酸酶(ALP)及其基因表达变化规律,为阐明BmNPV的侵染机制及培育抗NPV蚕品种的选育提供借鉴和思考。【方法】通过经口添食BmNPV,检测分析家蚕中肠、血淋巴和脂肪体ALP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编码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家蚕中肠ALP基因在感染BmNPV后6、9和12 h呈现上调表达趋势,其编码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感染24 h基因表达被抑制,同时酶活性显著降低。血淋巴碱性磷酸酶及ALP基因对BmNPV的响应略晚于中肠,ALP基因在感染9 h开始上调表达,在12 h表达量最高,在24 h表达量急剧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在9和12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24 h急剧减弱,显著低于对照组。脂肪体ALP基因表达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仅在感染12 h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家蚕感染BmNPV后,中肠、血淋巴和脂肪体ALP基因表达水平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均是呈现先升高后急剧减弱的趋势。基因的表达情况与酶活性变化规律一致,这与家蚕感染BmNPV后,其自身机体的生理代谢进程存在紧密联系,暗示碱性磷酸酶在家蚕抗病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