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43)
2023(2894)
2022(2581)
2021(2411)
2020(2023)
2019(4386)
2018(4269)
2017(7426)
2016(4154)
2015(4620)
2014(4589)
2013(4259)
2012(4026)
2011(3572)
2010(3740)
2009(3370)
2008(3294)
2007(2868)
2006(2552)
2005(2393)
作者
(12988)
(11181)
(11091)
(10395)
(7272)
(5717)
(4781)
(4341)
(4208)
(3986)
(3829)
(3804)
(3771)
(3753)
(3505)
(3392)
(3321)
(3147)
(3128)
(3106)
(2843)
(2767)
(2749)
(2561)
(2540)
(2518)
(2489)
(2397)
(2359)
(2324)
学科
(14696)
经济(14666)
(9557)
管理(7694)
(6960)
企业(6960)
(6020)
地方(5348)
中国(4958)
(4402)
方法(4356)
农业(3968)
数学(3653)
数学方法(3585)
业经(3480)
(2811)
地方经济(2703)
(2681)
贸易(2678)
(2601)
(2585)
金融(2584)
教育(2571)
(2554)
(2401)
(2317)
关系(2189)
(2168)
(2146)
银行(2146)
机构
学院(56043)
大学(55502)
研究(24370)
(20366)
经济(19919)
管理(17862)
科学(16762)
中国(16062)
理学(14840)
理学院(14560)
(14427)
管理学(14252)
管理学院(14133)
(13775)
研究所(12857)
(12151)
农业(11590)
业大(10597)
中心(10368)
(9497)
(9425)
(9219)
(8926)
(8635)
(8597)
师范(8465)
科学院(7693)
北京(7662)
(7486)
技术(7325)
基金
项目(40576)
科学(30463)
基金(28084)
研究(27643)
(27241)
国家(26536)
科学基金(20724)
(17172)
社会(16731)
社会科(15689)
社会科学(15679)
基金项目(14747)
(13865)
自然(13814)
自然科(13475)
自然科学(13468)
自然科学基金(13211)
教育(12299)
资助(11329)
编号(10522)
重点(9705)
(9032)
成果(9016)
计划(8440)
(8313)
(8283)
课题(8128)
科技(8044)
科研(7767)
创新(7747)
期刊
(25182)
经济(25182)
研究(16423)
学报(14455)
中国(13987)
(13961)
科学(11230)
大学(10035)
农业(9780)
学学(9570)
管理(7293)
教育(7263)
(7037)
(6036)
(4380)
金融(4380)
业大(4351)
技术(4285)
(4025)
林业(3826)
业经(3819)
科技(3535)
经济研究(3517)
问题(3496)
财经(3473)
农业大学(3412)
世界(3263)
(3045)
图书(3018)
资源(2929)
共检索到907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文  朱水芬  杨继芬  陈松  吴克军  李刚  李金见  杨卫  黄平  李涛  丁善明  
家蚕新品种"野三元",是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吴阳春等人将抗逆性强的野桑蚕与多丝量家蚕品种远缘复合杂交,选育出的强健性多丝量蚕品种。试验设计了新品种"野三元"的繁育对比试验、试验室鉴定对比试验、丝质对比调查等。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种"菁松×皓月"相比,"野三元"具有食性优、繁育系数高、抗逆性强、产茧量高、茧丝质优良等特点,适宜引进云南蚕区全年饲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文  朱水芬  杨继芬  李刚  李涛  杨卫  廖鹏飞  杨俊  洪正杰  罗顺高  丁善明  
家蚕新品种"野三元",是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将抗逆性强的野桑蚕与多丝量家蚕品种远缘复合杂交选育出的强健性多丝量蚕品种。文章对新品种"野三元"在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养蚕区域进行试验调查。结果表明,"野三元"幼虫期生长快,龄期经过短,食桑旺盛、对桑叶选择不严,体形粗壮结实,眠起及老熟齐一,老熟快、上蔟齐、茧形大,产茧量高,可缫出4A级以上生丝,适宜引进云南省各蚕区全年饲养。与对照种"菁松×皓月"相比,"野三元"经济性状表现优良,特别是夏秋季,具有耐粗放饲养、抗逆性较强、容易饲养的特点。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沈正伦  田梅惠  丁善明  罗坤  黄平  朱水芬  
以杂交育种方法,结合系统育种以及测交、筛选,育成抗逆性强的红云A系、红云B系,与本所"九五"期间选育储备的优良中系品种蒙草A、蒙草B组配成"蒙草×红云"四元杂交种。经实验室鉴定和农村基点鉴定、西南片区鉴定等,该对品种眠起整齐、蚕体粗壮、茧形匀正,茧丝长1379~1364 m,解舒丝长1102~1174 m,解舒率79.9%~85.8%,净度94.3~95.4分,符合自动缫丝缫制高品位生丝的工艺要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继芬  雷树明  廖鹏飞  吴克军  朱红涛  白红英  陈海佺  冉瑞法  李刚  杨文  
为增强云南省主推家蚕品种菁松、皓月的健康性、提高其繁育能力等性状,以云南、四川、山东3个省保存的菁松、皓月生产系为材料,采用循环杂交,自交等育种方法进行异地复壮研究。结果表明,复壮系在品种健康性、茧层率、单蛾良卵粒数及克蚁制种量等方面都优于云南省保存的生产系,并达到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循环杂交的异地复壮法能起到较好的系统复壮效果,能较大幅度提高原种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邵榆岚  张一川  唐芬芬  张永红  朱峰  白兴荣  
[目的]对云南蚕区家蚕品种的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病进行抗性分类,为抗病育种、抗病关键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选取58个家蚕品种对其进行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感染率的调查,3龄起蚕添食相同浓度的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液,接种后第7天,镜检确定感染数,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聚类分析等方法相结合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不同家蚕品种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率差异显著(P<0.01),采用聚类分析K-Mean法获得4个抗性分类,10品种和14品种为高抗品种,高感品种有23个。采用系统聚类法谱系图获得2大类,4个小分类,高抗品种5个,高感品种10个。[结论]云南蚕区部分家蚕品种资源对BmCPV的抗性能力分为4个水平,根据系统聚类法,高抗品种占9%,高感品种占17%,中感品种占34%,中抗品种占4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克军  田梅慧  陈松  黄平  刘敏  
云南省主推家蚕品种云蚕7×云蚕8推广10多年来,某些性状发生了退化,原种云蚕7B×云蚕7A交配能力下降,散对率高达20%以上,抗性降低。本实验采用循环杂交法,回交法等育种方法将保存的云蚕7母种进行循环杂交,经5个世代后形成了新系统,复壮后的新系统在品种抗性、茧层率及散对率等方面都优于复壮前系统,云蚕7B×云蚕7A的散对率降到10%以下,有效地对云蚕7母种及原种进行了复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丕忠  王家金  田易萍  周萌  孙雪梅  李友勇  刘本英  
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通过系统选育育成茶树新品种云抗47号,并以国家级良种云抗10号作为对照进行区试试验,测定了相关的数据,之后制作了绿茶烘青样,并进行了审评。‘云抗47号’是从云南大叶群体种南糯大叶茶中系统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质绿茶新品种。属于乔木型,大叶类,树姿开张,芽叶黄绿色,茸毛多,制绿茶品质优。云抗47号是优质绿茶新品种,适宜在云南省茶区及气候条件类似的茶区推广种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白兴荣  冉瑞法  董占鹏  董家红  黄平  
为研究家蚕病毒弱毒株系对强毒株系的交互保护作用,探索利用弱毒苗添食防治家蚕病毒病,试验收集了8种云南不同地区的BmNPV多角体,经纯化后,配制成102~108个/ML7种浓度多角体悬浮液,分别添食3龄起蚕,每种病毒的每种浓度为1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小区,每小区30头蚕,调查记录各区蚕死亡头数,连续调查至供试蚕上蔟,累计死亡头数,计算各区蚕死亡率。参照吉田的方法计算其LC。结果表明,8种云南不同地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家蚕致死中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BmNPV(Heqing)>(BmNPV(Xiangyun)>(BmNPV(Mengzi)>(BmNPV(Qiaojia)>(BmNPV(Lulia...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平  白兴荣  董占鹏  朱水芬  冉瑞法  达爱斯  廖鹏飞  
2008年至2009年春,对山东、浙江等7省(市)现行主推的2对春用家蚕品种菁松×皓月、871×872在云南实验室进行比较试验,通过观察其发育情况,分析其健康性、产茧量和茧丝质量。结果表明,同品种因生产地不同,在云南低纬度高海拔气候条件下的性状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其结果可供有关工作参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彦  李冉馨  王佳  张启翔  吕英民  
通过对云南丽江地区梅花种质资源性状的观察及评价,采用实生选育以及杂交育种两种方式开展了花果兼用梅新品种的选育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制定的花果兼用梅新品种的选择标准,在云南丽江果梅优株中通过实生选育方式选育出了5个花果兼用梅新品种,即‘七河4号’、‘七河14号’、‘七河21号’、‘拉市优4号’、‘江边7号’;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得到了优株‘七河11号’与‘乌羽玉’的杂交后代。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世良  高翔  张金祥  高建华  张永红  杨荣贵  
微孢子虫是一种营专性寄生生活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它可以传染多种昆虫,致使昆虫死亡。在野外昆虫体内已发现许多种微孢子虫,以鳞翅目昆虫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中有多种微孢子虫对家蚕有感染性、致病性,且有部分微孢子虫能通过胚种传染而使下一代致病。本研究对云南蒙自地区桑园四周收集到的菜粉蝶进行镜检,将检测出的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并对菜粉蝶微孢子虫病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有很强的食下感染能力,虽然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很低,由于它的存在,提高了家蚕母蛾微孢子虫病的检出率,增加了蚕种淘汰的风险率,对蚕种生产具有潜在的危害性,这种微孢子虫引起的垂直传播应当引起重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敏  吴克军  田梅惠  黄平  沈正伦  董占鹏  罗顺高  陈松  
为降低蚕种生产成本、提高蚕种质量和产量、拓宽茧丝产品的应用范围,需要选育出适宜云南蚕桑产业发展,蚕农、种场和丝厂三方均满意的家蚕新品种,本研究利用保存和引进的家蚕限性种质资源,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同时注重品种的茧丝品质、强健性、繁育性能等多项经济性状的综合选择,历经多年选育出多丝量皮斑双限性家蚕品种"云蚕10号"。经过多批次饲育成绩显示,该品种产茧量、茧层量高,是一个优良的春用家蚕品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桂腾茸  姬盼  孔宝华  张彦明  马玉梅  曹克强  马钧  黄文静  袁远  马学林  
为了引进抗腐烂病新品种,调整云南苹果品种结构,需要对新拟引进品种抗性进行鉴定。以目前主栽品种红富士作为对照,通过观察果园自然发病程度和人工接种腐烂病原菌进行抗性鉴定相结合,对苹果品种对腐烂病的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这些测试的苹果新品种对苹果树腐烂病的抗性均存在差异,云南6个苹果新品种对腐烂病的抗性均比主栽品种红富士强。其中斯维塔、玉华早富对腐烂病的抗性表现较好,其次为新嘎啦、短枝富士、皇家嘎啦和金世纪。通过鉴定,明确这些品种均为云南未来可以推广使用的抗腐烂病的新品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乔祥梅  王志龙  蒋欣彤  王志伟  高仕兰  程加省  李灶福  于亚雄  杨红  
【目的】分析减量施氮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给云南省小麦保优、节本、高效栽培技术中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新育成的旱地小麦品种云麦76和云麦77为材料,设置5个减氮梯度,即:300 kg/hm~(2)(N1)、240 kg/hm~(2)(N2)、180 kg/hm~(2)(N3)和120 kg/hm~(2)(N4)和不施氮肥(N5),测定不同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及构成因素和品质相关指标,并对籽粒产量与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不同施氮处理下,云麦76和云麦77的产量均是随着施氮量减少而减低,施氮量由300 kg/hm~(2)减至240 kg/hm~(2)时,减产不显著,减幅分别为1.38%和0.3%;施氮量减少至180 kg/hm~(2)及以下时,减产显著。产量构成因素上,单位面积穗数随施氮量的减少显著降低,施氮量对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影响不显著;产量与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92),与穗粒数相关性不显著,而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在施氮180 kg/hm~(2)和不施氮处理下,云麦77的产量较云麦76分别高10.67%和28.87%,且在同一减氮处理下,云麦77的产量降幅远低于云麦76。品质方面,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减少呈下降趋势,差异显著;沉降值、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对施氮量的响应因品种而异,云麦76的沉降值随施氮量的减少呈先降后增的趋势,减氮处理对云麦77的沉降值无显著影响;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随施氮量的减少而不同程度降低。【结论】云麦77是一个耐低氮小麦品种。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该地区常规施氮量为300 kg/hm~(2)时,能实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肖金树  
四川省蚕业研究所自1936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优良蚕品种的培育和四川省蚕品种的改良。60余年来,经过几代育种科技人员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自己家蚕育种的独特风格,育成推广优良新品种14对,为四川蚕业发展三次品种更新换代提供了优良品种,为品种再次换代贮备了新品种,并提出了21世纪的育种任务。三次品种换代,促使四川蚕业生产的产茧量和茧丝质量迅速提高,平均张种产茧由建国初期的10kg提高到春季30多kg,秋季25kg,茧丝长由600~700m提高到春季1100m,秋季1000m,生丝品位由C级以下提高到3A级。至今本所育成的两对春秋用蚕品种仍是四川的当家用种,占全省年用种量的65%以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