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59)
- 2023(2966)
- 2022(2488)
- 2021(2214)
- 2020(1826)
- 2019(4109)
- 2018(3883)
- 2017(7133)
- 2016(3648)
- 2015(4219)
- 2014(4164)
- 2013(3644)
- 2012(3420)
- 2011(2954)
- 2010(3043)
- 2009(2796)
- 2008(2721)
- 2007(2349)
- 2006(2111)
- 2005(1914)
- 学科
- 济(17018)
- 经济(16992)
- 业(10164)
- 企(10040)
- 企业(10040)
- 管理(9992)
- 方法(6282)
- 业经(5203)
- 中国(4818)
- 理论(4380)
- 农(4281)
- 和(4218)
- 地方(3636)
- 数学(3481)
- 数学方法(3447)
- 企业经济(3056)
- 财(3040)
- 体(2937)
- 经济理论(2910)
- 贸(2846)
- 贸易(2844)
- 易(2767)
- 农业(2758)
- 融(2623)
- 金融(2623)
- 制(2512)
- 技术(2380)
- 家(2373)
- 银(2366)
- 银行(2364)
- 机构
- 大学(48701)
- 学院(48623)
- 济(20450)
- 经济(20058)
- 管理(19276)
- 理学(16594)
- 研究(16550)
- 理学院(16427)
- 管理学(16206)
- 管理学院(16120)
- 中国(12763)
- 京(10010)
- 财(9536)
- 科学(8966)
- 中心(7794)
- 所(7665)
- 财经(7593)
- 江(7586)
- 农(7235)
- 经(6946)
- 范(6920)
- 师范(6879)
- 研究所(6878)
- 北京(6249)
- 业大(6214)
- 经济学(6062)
- 院(5999)
- 州(5830)
- 师范大学(5704)
- 财经大学(5655)
共检索到778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廖婧茜 龚洪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社区各主体共同分担教育责任。进入21世纪以来,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根据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三者具有不同的责任属性:家庭承担最低限度的底线责任,学校承担中间层次的契约责任,社会承担中高层次的契约与道德责任。然而,由于信息限度、专业权威、职能错乱等因素阻隔,造成当前家庭、学校、社会各教育主体责任模糊、责任错位或者责任缺位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从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功能出发,明确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指向。家庭教育指向学生的人格修养,是人自我实现的人性基础;学校教育指向人的社会化,是人自我实现的生长点;社会教育指向人的未来发展,是人自我实现的助推器。为更好地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出应从强化家长责任意识、完善学校教育制度、加强多元主体合作、发挥家校社协同作用四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伦理机制。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顾理澜 李刚 张生 辛涛 康丽颖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式交叠影响方能取得整体育人的效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双减的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得到广泛关注,协同目标逐渐回归育人,传统样态迫切需要更新,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诸多新样态。但是,家校社协同育人仍然存在协同目标不一致,协同主体缺失,协同资源分散且缺乏流动,协同过程低频率、单向度与缺深度等问题。数字化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重要契机,可以通过促进深度互联、加强资源的明晰共享、形成协同治理的线上平台、推动泛在学习赋能协同育人。政府作为元治理者,需要明确各方职权范围,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搭建协同育人线上平台,提供相关培训和开展评估,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数字化转型,并关注协同过程中可能的“数字鸿沟”。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茂庆 周驰亮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是加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的逻辑旨归在于培养乡村儿童正当性的价值判断,培养乡村儿童主体性的价值理性以及形塑乡村儿童规范性的行为自觉。家校社融合的教育场域能够发挥文化赋能的重要作用,增进乡村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和文化认同感。家庭文化赋予乡村儿童最初的情感力量和自我意识,学校文化促进乡村儿童爱国意识和思想品德的良性培养,乡村文化是深化乡村儿童乡土情结和价值体认的精神纽带。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背景,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应坚持提升价值认知的协同育人导向,实施情理共融的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有机互动的协同育人生态,强化主体性情感认知与价值理性的深度耦合,促进乡村儿童价值信念的生成。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朱伶俐 王瑞娥 张丽
在线培训成为近几年教师继续教育的主流形式,在线培训实施及成效也成为培训实践者和研究者密切关注的问题。大规模同步在线培训如何实施才能既达成项目总体要求、又满足学员个性需求?本研究以北京大学承担的200人的教育部示范性“国培”家校社在线项目为例,完整呈现了项目设计与实施的过程,并对培训实践效果进行反思,对提升大规模同步在线培训绩效提出改进建议。最后指出,在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下,探究教师大规模在线培训有效设计实施很有必要。
关键词:
大规模 同步在线培训 设计实施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孙红艳
跨区域合作办学有助于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和区域间的教育发展平衡。但是,我国跨区域合作办学还存在行政指令导向明显、协同主体缺乏长效联动机制、合作办学层次浅以及合作内容较为单一等问题。为了提升跨区域合作育人质量,高职院校与企业应联合构建"校校企"育人平台,积极尝试混合所有制办学,构建深度的合作关系,实现多方共赢。
关键词:
跨区域 协同育人 校校企 混合所有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安慧影 黄朝峰 李阳
新兴技术在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伦理风险问题,防范和化解新兴技术伦理风险成为科技创新领域的重点内容,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新兴技术伦理风险治理研究,以高效治理范式促进新兴技术良性发展和科技创新事业向善而行。通过阐释新兴技术伦理风险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剖析新兴技术伦理风险具体样态、生成缘由和管理问题,运用协同治理范式,从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过程和治理范围出发,提出新兴技术伦理风险协同治理实施路径,为有效应对科技创新领域伦理风险问题,着力提高新兴技术伦理风险治理效能,大力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于洁阳
家庭责任伦理是指导农民代际互动行为的价值规范,父代是接力行为的行动主体也是子代反馈行为的评价主体,父代责任伦理影响农民家庭代际关系与养老秩序。城镇化背景下父代责任伦理进行了适应性调适,低龄父代延长资源积累时间,高龄父代克制消费需求,父代接力行为扩张。孝道话语在父代责任伦理调适下发生变动,孝道履责主体多元、孝道标准下降、孝道约束力弱化,父代为子代的反馈行为减负。为重塑农民家庭养老秩序,家庭养老法制融合孝道建构起有利于父代的保护话语,然而家庭养老法制保障力度加强却未同步改善农民家庭养老秩序,应然法律话语与实然孝道话语的分离是理解这一悖论的关键。家庭养老法制要立足于父代责任伦理的调适以及孝道话语的变迁,以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和父代主体意识为原则优化家庭养老法律。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谷献晖 涂凯迪
职业院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力量分散、形式单一、部门分立等状况,应立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实施“线场思政”改革,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通过“一格局、三体系、三结合”,构建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形成以思政专员为引领的思政队伍体系、以实践教学为抓手的思政课程体系、以校企协同为导向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思政课与思政工作相结合、学校思政教育与企业思政教育相结合;构建“一会议三平台三创新”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将培养德技双强的新时代高职生落在实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勇
对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打造专业发展与区域行业发展紧密对接的应用型专业。使合作高校真正做到职业教育所要求的"业内的大学、业内的团队、业内的专业"。对外合作延宽,推动校企合作走向国际化。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是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ICT(信息通信技术)产业正在成为促进新兴业态形成的动力引擎的新形势,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联合高校,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我国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颜青
产教融合下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涵盖产教有效融合"、双师型"教师培养、新型学徒制实施、社区教育、评价监督、信息沟通等各方面。实践出真知,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正在上下求索的实践探索中。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协同 育人机制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晶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在办学中探索并实践了"校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其核心内涵是"双会双主导、双核双枢纽"。该模式得到学生、行业企业、政府和社会认同,引起社会强烈关注。2013年,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与湖北省物流协会共同牵头成立湖北物流职教集团,2014年学院牵头成立湖北省职教学会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任主任单位。由此,学院实现了从最初的"学校-企业"合作,到"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合作,再到"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协会-企业"的合作。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韩强 梁忠环
校企协同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模式,对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和人才的培养具有促进的作用,是全面提升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这种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校企的独立合作,基于各自资源的需求对企业和学校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势和互补。校企协同是现阶段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辅助方式,为大学生获取了较多的就业途径和就业机会,促使学校和合作企业达到一种双赢的局面。本文主要针对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校企合作 协同育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许庆勇 王有才 李雯怡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立足新时代旅游产业提质增效,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政校行企”四位一体协调育人人才培养新模式,有效激发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优势。搭建以学校为中心“校内+校外”的协同育人平台,实现教学师资共享、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育人成果共享,培养适应旅游管理复合型、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助力新时代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旅游管理 政校行企 协同育人 人才培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安建良 翟炜从
职业本科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日益受到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实证研究,指出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校企协同育人体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度较低、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瓶颈、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缺失。据此,提出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优化策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加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构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科学的校企合作评价与反馈机制。
关键词:
职业本科教育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政策法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童阔
不同于传统技术实践,脑机接口技术突破了形而上学中“人与技术二分”的旧有范式,实现人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从责任伦理的视角来看,随着脑机接口技术在康复治疗和生活娱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隐私悖论、“技术茧房”、认同困境、责任归因困境等方面的伦理风险逐渐显现。这些潜在伦理风险需要超越传统伦理学中责任“在场”的局限,以一种更为广泛的责任伦理观进行分析。责任伦理是解决脑机接口(BCI)伦理问题的核心伦理,是对BCI技术具有指导意义的一种伦理规范与价值要求。根据责任伦理的内涵,认为需要运用前瞻性和预防性视角,审视脑机接口技术的责任主体、客体和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动机。基于此,提出将自主性、善、信任与公平纳入前瞻的责任伦理研究中,通过责任归因、技术透明、技术信任和技术公平的伦理原则,增强对技术的敬畏,规范技术相关者的行为;此外,需要结合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强化科研人员与公众的广泛对话,这样才能突破传统责任伦理的困境,预防技术对人类、未来人类、社会和未来社会的潜在危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